豆瓣6.5,近期最被低估的电影?

美国内战》上映两周,累计票房2277.7万,豆瓣评分艰难停留在6.5,算不得好成绩。
“没有大场面”“不知为何而打”等等吐槽声不绝于耳。
有意思的是,这些吐槽,恰恰是影片最核心又最被低估的优点?
图片
一,哀歌式荒诞
《美国内战》很重要的一点,是缩略了战争的阵营善恶介绍、背景源起陈述。
很多战争片也并不着力介绍这一点,但这些影片背景设定往往基于某段真实历史,不是“不说少说而是不必说”,纵使影片不说、人们也明确知道“打倒法西斯”的价值倾向。
《美国内战》是一部虚构影片,有美国真实的城市地名,但时间放在未来纪元、执政人员也纯属虚构。
虚构出如此大规模的全面内战,但这位总统究竟做了什么,导致各地风云四起、群雄逐鹿?压根没展开说。
某种意义上,有点荒诞。
图片
不是戏谑调侃的荒诞,而是血腥残酷式的荒诞对比,人不知为何成为命运的蝼蚁、成为时代的齑粉。
千里无鸡鸣、万里无人烟,随时随地死在不知来自于谁又为了什么的子弹之下。
一种哀歌式的荒诞。
图片
超级英雄的故事模型,好人坏人是非分明,英雄们对抗反派、所有的牺牲都有意义;传统形态的战争片(或更为广义的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比如抵抗法西斯,比如抗击侵略者,都有明确的价值根基。
但《美国内战》是一个虚构背景的、没有明确正邪善恶黑白分野的故事,在无意义或者说弱意义的荒诞中凸显残酷。
图片
很典型的一幕是路过一户圣诞装扮场景,有人放冷枪。记者们不知道是哪个阵营的人、为什么放枪,就连埋伏并最终杀死放枪者的狙击手,也不甚明了且不在乎。
某种意义上,《美国内战》消解了这场内战的正义附着属性,将各方人马之争都变成杀戮、自保等更残暴更本能更粗粝更无意义的模式。
印象深刻的一幕,几位持械者杀害很多平民,用卡车运尸体、倒进坑中掩埋;面对主角团人马,他们一言不合就因为口音、因为地域歧视种族歧视要杀人。
图片
起初被嫌弃太老的胖老头、关键时刻开着车子呼啸而来、鬼门关前救下众人,自己却中枪惨死;车子一路往前,战火遥遥、勾勒出了烟火和星光一样烂漫的假象。
满世界都是猩红的杀意,死亡没有壮烈的价值、只有悲凉的凄恻。
整个画面火树银花又摇摇欲坠,虚妄的“大对立大框架”陨落之后,具体的“小情意小团队”人情分,联结出了血色而又温情的一笔。
图片
二,公路片式结构、丧尸片式皮相
《美国内战》中的战争场面,只有零星战斗,没有一场真正的所谓“战争”。
唯一的大场面是军营,建制整齐、装备丰富,人马飞机铺天盖地。
但那是一种常态呈现,而非战争对峙,算不得“大战大场面”。
图片
起了如此恢弘的名字,但最终抓总统的重要时刻,满打满算加上群演一共也未必凑够了十个人,显得挺寒酸。
有观众指责这一点:闹了半天就给我看这个?随便打个游戏也不止这个阵仗吧?
各路战争大片,谁不得来点硬核大场面?《美国内战》显得太“小”太穷太糊弄。
但“小而残酷”或许正是影片的特色切口。
图片
某种意义上,影片采取了一种类似“公路片”式的结构,某些时候观感也很像“丧尸片”。
四舍五入类似世界末日的背景,一切日常生活都已经被摧毁,所到之处大多人烟稀少;听起来也挺“丧尸片”的对不对?
你看,主角团从纽约一路开车去华盛顿,众人开车从一地到另一地路遇一些人一些事,这是非常典型的公路片框架;区别在于,《美国内战》将这种公路片框架,挪移到了虚构的内战背景中。
也并非穿越层层封锁、使命必达的英勇价值模式,而更接近一种“万物无所有、末日大逃亡”的灰烬感。
图片
当然,主角团前往华盛顿是为采访,为实现职业理想和个人抱负,并非逃亡,也并不是丧尸攻城背景下不得已的逃逸,但依旧有一点萦绕不去的“完蛋了,毁灭吧”末日丧尸攻城既视感(虽然并没有丧尸攻城大场面)。
影片中很浓郁的一段,是一片荒凉残破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正常到诡异”的小镇,与和平时期一模一样,温馨的郊区中产岁月静好既视感。
满世界硝烟中,此地纤尘不染、持中不坠、波澜不惊,美好得恍若黄粱一梦的桃花源。(当然有严格警戒等背景)
影片固然有粗疏简略之处,但这本就不是全景式的大场面的战争大片,预期错位不等于“影片一无是处”。
图片
三,拍摄和干预的伦理边界
影片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是所谓“只拍摄只记录不干涉”的战地摄影师,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干预?
又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冷眼旁观?
一种危险边缘的伦理困境。
文以载道或者说“图”以载道的价值传统,和另一种“在危险边缘冰冷拍摄”的残酷状态,纠缠贯穿影片始终。
图片
多年那张著名的真实照片《饥饿的苏丹》,摄影师拍下饥饿的女孩,匍匐在地奄奄一息,身后秃鹫虎视眈眈;很震撼的场面,摄影师凭此一举斩获巨大声名,但也活在永恒的责难和争议中:你为什么不救这个小孩?有时间拍照没时间拉她一把吗?
《美国内战》设定的是内战大背景,不是救助一个小女孩、对付一只猛禽这样简单的事情,纵使他们有心干涉也未必真有能力执行。
图片
Kirsten Dunst饰演的女主Lee,一开始非常坚决: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摄影机器,只拍照,别的一概不管;
Cailee Spaeny饰演的小姑娘Jessie,很天真很理想,起初四舍五入是她的反面。
天真浪漫憧憬满满,踏入修罗地,大惊失色,被接踵而来的死亡吓出好歹。
但偏偏是这天真小姑娘变化最快、上头最凶猛,她好似拍到红眼兴奋一般,最后关头呼啦啦冲上去,不顾子弹呼啸而来、一心想抢有利拍摄位。
Lee为救她而枉死子弹之下。
图片
你看,从“只拍不问因果不管残酷”的机械第三方式记录心态,到说冷眼却做不到旁观,去救助去干涉,Lee的嘴硬心软和挣扎,尤其是最后died for nothing,很让人唏嘘。
这两位,一成熟一青涩,一逃避一疯狂,一进一退一直一曲,在兜兜转转里完成了某种身份位互换。
有一丝温情,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为此而死丝毫不值得”的荒诞和残酷,在这一点上,个人命运的终结和整场内战的注脚,完成了残酷的悲鸣共振。
伦理困境并不好拍,容易说教、容易尴尬,不太容易有第一视角的代入感,但《美国内战》并非如此。
将创作者的伦理困境和内战场面的残酷荒凉,交织奏出了一曲复调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