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种到餐桌,一只鸭是如何俘获人们味蕾的?

南京人爱吃鸭是出了名的,常被调侃“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游出南京”。实际上,不只是南京,江南一带的人们对鸭都甚是喜爱,盐水鸭、烤鸭、八宝鸭……还有闻名天下的高邮咸鸭蛋。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跟随江苏省农科院“水禽高质量发展”媒体行活动来到南京、扬州等地,了解江苏鸭产业发展中繁育、养殖、控病、加工等环节的创新技术和实践经验。
图片
△高邮鸭养殖区
高邮鸭北京鸭“强强联手”
高邮地处里下河地区,拥有与我国最早文献记载相当的牧鸭历史。境内三分之一为天然广阔的水面和湿地,螺蛳、蚬、鱼虾、水草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这让高邮鸭养成了喜水耐旱的特性,也造就了它食谱广、潜水深、觅食能力强的优势。
图片
△优选出的高邮鸭
高邮鸭与北京鸭、绍兴鸭并称我国“三大名鸭”,其肉质鲜美、体型匀称,形体硕健,是培育优质快长型麻羽肉鸭的优秀种质资源。今年,江苏高邮鸭集团申报了省重点研发(现代农业)“高邮鸭优异基因挖掘及节粮肉用新品系选育”项目,依托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力量,将高邮鸭与羽毛洁白的北京鸭进行杂交,选育新品系。
江苏高邮鸭集团总经理助理朱万景告诉记者:“通过试验,我们筛选高邮鸭节粮性状优异基因,利用现代分子选育技术,加快节粮肉用新品系选育,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据了解,该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总经费600万元。目前,科研人员在养殖区内设置了500个“单间”,对优选出的高邮鸭进行个体性能精准测定,为进一步育种试验准备材料。
住上“别墅”的鸭子长胖了
在家禽养殖业,粪污的处理往往是个难题。尤其是鸭子,粪便中90%都是水,呈浆糊状,非常难处理。传统放牧式养殖会带来一系列水污染问题,而规模化网养模式,由于缺乏粪污处理设施,一方面鸭舍内空气环境差,不利于鸭子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图片
△“发酵床+高网床”养殖模式
从2013年起,江苏省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团队开始研发“发酵床+高网床”新型养殖模式,力图解决肉鸭养殖粪污处理的问题。
记者在高邮鸭良种繁育中心发酵床网上养殖区看到,这里的鸭舍采用了框架式工艺建设发酵床槽体,槽体上方设置网床,鸭子全部都生活在网床之上。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省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应诗家告诉记者,发酵床网上养殖可以让鸭子粪便落入网下的发酵床上,在悬挂式或自走式翻耙机翻动下,粪便与发酵床垫料充分混合,原位有氧发酵,实现粪便不外排,“零”污染。
与传统网床养殖相比,这样的养殖模式下,鸭舍内的氨气浓度下降了40%,更有助于鸭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养殖成活率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每只鸭上市时可以增加50克养殖效益。此外,发酵床每3至5年才清理一次,大大降低了人工处理成本以及设备和土地投入成本,而且发酵后的鸭粪可作为粪肥直接还田利用。
目前,这些技术成果已经入选2024年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十大典型案例。在徐州丰县和沛县、扬州高邮市,以及南京六合区和溧水区等地均得到了示范推广。
守在锅边等鲜鸭货?不必了
盐水鸭、甜辣鸭脖、酱香鸭胗……鸭产品不仅是餐桌上的家常菜,更是休憩时的美味小食,主打吃一个“鲜美”口感。
然而,随着消费量持续增长,鸭产品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前店后厂”逐渐向工业化产品转变,“活禽销售”也逐步被规模化屠宰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特色品质失真”“产品货架期短”“传统工艺效率低”等问题。
△南京桂花鸭传统制作工艺
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南京桂花鸭集团坚持传统工艺制作南京盐水鸭,但为了让消费者吃上肉质更鲜嫩的鸭产品,企业与江苏省农科院加工所畜禽加工创新团队开展合作,进行了加工工艺的创新改良。
“高温高压加工产品保质期长,可在常温条件下保存90天,但鸭肉的口感过于软烂,同时导致风味下降。”南京桂花鸭集团副总经理刘智强告诉记者,通过与江苏省农科院加工所畜禽加工创新团队的产学研合作,企业生产中开始采用低温杀菌、禽肉嫩化等技术,最高加工温度控制在90℃左右。“虽然保质期可能会变短,但是肉质更好,风味更丰富,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需求。”
图片
△气调技术包装“锁鲜”
影响鸭产品“鲜美”的罪魁祸首是微生物。科研人员对企业的鸭肉制品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多年的跟踪,并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抑菌措施,比如采用气调锁鲜包装,在包装内充入氮气,减少氧气含量,同时降低温度,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显著延长了鸭产品的货架期。江苏省农科院加工所所长王道营表示,科研人员会对整个加工过程进行控制、诊断,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如今,桂花鸭品牌的低温冷藏鸭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商超都能选购。江苏省农科院加工所相关创新改良技术也辐射带动了全省60%的禽肉加工规模以上企业,推动了禽肉加工技术升级和产业提质增效,让鸭产品的“鲜美”俘获更多消费者的味蕾。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储希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