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隐藏着许多最强“海鲜小城”

连日来,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纷纷关注福州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福建人可以三天无肉,但不能两顿没了海鲜,可以说是最能吃海鲜的中国人。作为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福建积极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同时,也率先实现了福建人的“人均海鲜自由”。目前,福建海鲜稳居两个第一:“人均产量第一”和“人均消费量第一”,这也让福建稳坐中国海鲜大省C位。
沿着3780公里的海岸线,福建6个海鲜大市一字排开——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其中隐藏着不少最强“海鲜小城”。
漳州
东山海鲜甲天下
图片
漳州鑫瑞水产有限公司的皇金鲍养殖基地 闽南日报记者 陈逸帆 摄
东山县,这座隐藏在福建漳州的古朴县城,有着“中国海鲜第一县”之称。这是个由60多个岛屿组成的闽南小县,它的陆地面积全省最小,只为“海鲜”而生。
1845.72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是岛屿面积的9倍,拥有1242种海鲜。2023年东山县渔业产量、产值增幅稳居全市第一。
图片
东山县杏陈镇,工人们挑拣石斑鱼装筐过称上车,准备销往全国各地。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欧东茵 摄
优越的海洋环境,让东山成为了福建最大的海鲜活鲜、干货和海鲜制品批发市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东山鲍鱼、亲营紫菜更是东山海鲜的名气担当。东山岛也被誉为“福建野生海鲜第一大岛”,野生,纯天然,让东山海鲜变得难以替代。
图片
东山县杏陈镇,工人们挑拣石斑鱼装筐过称上车,准备销往全国各地。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欧东茵 摄
作为全国闻名的鲍鱼育苗基地,东山已成为全国鲍鱼年育苗量最大的县份,约占全国鲍鱼苗种产量的1/3,现有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家、市级原良种场4家。2023年获评“中国鲍鱼种苗之乡”,全县鲍鱼育苗量超60亿粒,产值超10亿元。
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东山县将种业发展列入十六项重要课题,谋划推动南方海洋生物种业发展研究项目,总投资约3.59亿元,拟建鱼虾贝藻类育种区,配套建设供水中心、科研实验楼、智慧渔业系统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大院大所”人才和技术优势,构建繁育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推动东山渔业高质量发展。
和漳州东山相比,
网红城市泉州、厦门
在海鲜上的表现也不失特色。
厦门、泉州
网红海鲜小镇有特色
福建第三大江晋江在泉州入海,在咸淡水交汇处的滩涂上,野生星虫自由繁衍,稍做加工,便是遍布泉州大街小巷的土笋冻。2019年泉州安海镇的“安海土笋冻”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泉州市又一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    
图片
被尊为“活化石”的野生文昌鱼,最适应厦门刘五店海区的环境,厦门的文昌鱼捕捞持续300多年。1988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文昌鱼入列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开始时,因为文昌鱼又小又软,并不受食客青睐。直到炒食、煎蛋等新吃法的出现,人们逐渐发现文昌鱼的独特滋味。尤其是焙炒而成的文昌鱼干面世后,文昌鱼的身价大增。到了民国初年,文昌鱼成了厦门的著名商品,远销南洋各地。
便宜,是最诱人的特色。在闽南的菜市场,海鲜的江湖气化为浓浓的市井气息。混杂着各色海鲜干货的味道,充斥着叫卖与砍价声,在这里,总能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各种海鲜食材。
在碧波包围之下,
莆田生产着丰富的海虾、
品种繁多的贝类以及各式各样的海鱼。
得益于这方水土的天时与地利,
海鲜成为莆仙美食的一大特色。
莆田
让味蕾穿越漫长的海岸线
图片
蛏农在莆田涵江哆头海区的滩涂上挖哆头蛏 福建日报通讯员 林亦霞 李涵娇 摄
莆田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拥有湄洲岛、南日岛等11个有居民海岛和146个无居民海岛以及461个礁。
莆田的蛏农世代养蛏,养殖历史距今已超过600年。莆田的滩涂是罕见的纯黑泥,养分充足,在此福地生长的蛏,金黄的外壳,硕大的个头,鲜甜弹牙的肉质自然肥美清甜,质嫩无沙。
曾经作为海上军事要冲的南日岛,如今因为生产南日鲍、紫菜、海带而著称。南日鲍鱼是南日海域特产,采用南日岛自己培育的苗种,以南日出产的新鲜海带、紫菜作为饵料,鲍鱼体肥壳艳,鲍肉细嫩,味道鲜美独特,富含蛋白质,接近天生的绿色食品而享誉天下,素有“鲍”打天下的美名。
天然的海岸线是海蛎天生天养的港湾,优质的水域条件保证了海蛎的鲜甜,莆田海蛎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一条闽江东流入海,闯出坦途平原,
群山蜿蜒,河海相会,
让福州成为一座在海滨底色上发展的海上福地。
让福州人收获了丰富的海洋馈赠。
福清、连江、罗源等地渔业发达,
“海上牧场”蔚为壮观,
每年各类鲜美的海产品都被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福州
福清:
一条鳗鱼带活一个镇
图片
福清星马·鑫鱼生态养殖基地。福州日报记者 林双伟摄
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便可至福州福清。这里迎大漳溪入海,为鳗鱼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空间,40多年养鳗之路,让福清南湾村成为我国的“鳗鱼之乡”。
鳗鱼是福建福清的土产之一,福清从明朝起就粗养鲡鳗。早在1988年,福清烤鳗年产量便达到了近千吨。作为中国烤鳗出口的始发地,福清的鳗鱼早已“游”到了世界的餐桌。
鳗鲡养殖、冷链运输、肉品加工……摊开福清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图,一条自西向东的产业带横跨五个乡镇,让鳗鱼实现从活鳗到烤鳗的蜕变。中国烤鳗以福清为出发点,带领“国鳗”走向世界。
图片
在福清市城头镇的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自动化烤鳗生产线上忙碌。(谢贵明 摄影报道)
连江:
连江“鲍”款,热卖全国
图片
图片来源:连江微新闻
福州连江县,福建第一大河闽江在此入海。优越的自然条件,让连江成为我国的“鲍鱼之乡”。连江成功培育出福州第一粒鲍鱼,全国最大的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也在连江投用。连江的鲍鱼养殖,成就连江“鲍鱼之乡”的美名。
得益于优质的品种、先进的养殖技术,近年来,连江鲍鱼深受市场认可。
作为中国鲍鱼之乡,2023年连江全县鲍鱼养殖面积达2万多亩,产值达15.4亿元,鲍鱼产量占据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目前,连江已形成鲍鱼育苗、养殖、加工等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鲍鱼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一业兴,百业旺。连江正借助这股强劲“鲍”发力,将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连江水产品“买全球、卖全球”的宏伟梦想正不断实现。
图片
这是位于连江县安凯乡沙澳湾的一处鲍鱼养殖基地。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而到了宁德霞浦,
这座闽东地区最古老的县,
自古便有“八闽海鲜出霞浦”的说法。
宁德
美味海上来~
图片
在霞浦县沙江镇沙江村,养殖户们收获海带。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朱世刚 摄 
霞浦坐拥着690平方公里的中国最美滩涂和福建最长的海岸线,颜值、实力均备。
霞浦县被誉为“千鲜之城”“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南方海参之乡”“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苗之乡”。这里海鲜丰富、美味绝伦。
图片
在霞浦县沙江镇沙江村,养殖户们收获海带。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朱世刚 摄
紫菜、海带是霞浦海鲜的底色,全国独一无二的霞浦特产沙塘剑蛏更是一绝。霞浦全县共养殖海带30多万亩,从事海带养殖、育苗、加工与流通的人员约10万人,惠及人口20多万人,海带养殖已成为霞浦沿海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霞浦是近海养殖大县,几十年的深度耕作与栽培,不但没有破坏霞浦的自然环境,反而让这片海域更加具有人文气息。
图片
图片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在霞浦,一年四季都有海鲜。剑蛏、笔架、覆顶、苦螺、跳跳鱼、岐乳、海瓜子、淡菜、海蛎、泥螺……这些海鲜,到了霞浦人的口中,被吃干榨尽,没有一丝浪费。
图片
大黄鱼捕捞现场。阮林开 摄
宁德享有“中国大黄鱼之都”之美誉。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野生大黄鱼一度濒临灭绝。危急关头,以刘家富为代表的闽东水产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黄鱼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于1990年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批量育苗,开创全人工养殖大黄鱼之先河。
多年以来,宁德坚持开展增殖放流,促进渔业资源生态修复,建设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不断突破新品种和新品系,全面推动大黄鱼产业从种苗、养殖到加工、市场、品牌的全面升级。如今,闽东年产大黄鱼近20万吨,占全国的80%,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此外,福鼎桐江因盛产鲈鱼,被誉为“鲈鱼之乡”。
福建的海域有多适合养海鲜?
图片
早晨6点多,运输淡水的货船驶向浯屿岛。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福建的海域有多适合养海鲜?北鲍南养,证明了福建有着常年适宜海鲜生长的水温。每年11月份,来自山东的鲍鱼苗被运往宁德、福州一带海域过冬。山东和福建在养殖鲍鱼上的联动,让这两个省份成为助力中国人实现鲍鱼自由的最强组合。
从高端的鲍鱼、鳗鱼,到家常的紫菜、海带,福建人用他们的拼搏与付出,推进了国人海鲜自由的进程。
福建人的海鲜自由,源自日复一日的积累,已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海鲜对福建人来说,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深厚的绑定,正是“海福建”最真实的写照。
快来福建,尝尝海鲜、赏赏海岛,在海风的轻拂中感受岁月的宁静悠长。
资料来源:闽南日报、厦门日报、人文晋江微信公众号、霞浦县文体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连江县融媒体中心、莆田文旅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