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孩子大脑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能抓住1次也很优秀

我们总说,孩子的智商,是遗传。父母聪明,孩子才能聪明。父母智商都一般,那孩子怎么会智商高呢?
智商会遗传,这确实不错。
但我们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智商没有提高的可能,只能遗传父母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会有70%受遗传影响,另外30%,则可以受后天塑造。
行为学家理查德教授,曾做过大量大脑发育的研究,他发现,孩子一生中,大脑会经历3次发育“高峰期”。
也就是说,孩子会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家长若能帮孩子抓住1次也很优秀。
图片
一:第一次机会,3岁前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叫“神经元”。
可以说,我们每天想事情、做决定、思考问题、解题等等,都是神经元负责的。
而孩子在刚出生时,他大脑的“配套设施”就已经很完善了。作为一个婴儿,他就已经坐拥1000亿个神经元!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我们大人的大脑里,大概也就这么多神经元数量。
孩子的“硬件设施”已经准备好了,那就,开始大脑发育吧。
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是用来干什么呢?
这些神经元,还处于“独立”的状态,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只有当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面连成网、网越织越密越联系越紧密,孩子的大脑,才会发育得越好。
图片
所以说,孩子3岁前,正是大脑神经元建立连接“织网”、变聪明的时候,我们可千万别浪费。
有些家长就问会问,那这时候,就要开发孩子智力,教他读书认字吗?
不不不!
人家刚来到这个世上,正是对这个世界好奇的时候,可千万别着急就让他朗读背诵,会吓到人家的。
我们能做的最好方法,就是教他认识这个世界。
如果在3岁前,能克制不让孩子玩手机、看电视、过早沉迷于虚拟世界中,那你就为孩子大脑发育立大功了。
因为这时候,孩子需要通过看、听、闻、尝、摸,来唤醒大脑中的神经元,使他们建立链接。
比如孩子喜欢到处摸,这里抓一下、那里碰一下,那他手指的感觉、力度、方向和肌肉的配合,都体现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上。
当他好奇地盯着蚂蚁搬树叶时,他大脑中负责专注力的神经元,便悄然连接了。
当你温和地陪孩子玩耍时,这种爱与安全感的神经元连接,也被激活了。
所以说,3岁前,好好带孩子认识、探索这个世界就行了。他在这阶段所触发的感觉和体验,会让他将来受益一生。
图片
二:第二次机会,7岁
有一个词,叫“7岁之变”。就是说,孩子到了7岁时,他的发育会进入另一个台阶。
有经验的父母,可能能明显地感觉到,6、7岁以后的孩子,跟6、7岁之前的孩子,变化特别大,甚至像“换了个人”。
这是因为,孩子在3-7岁期间,神经元数量会进行“修剪”。
神经元每连接一次,就会长出新的神经元细胞来。数量太多,挤不下了。
那些不常用,甚至一次也没用过的神经元,留着也占地方,那就把它们“修剪”掉吧。
所以说,3-7岁间的孩子,他大脑着重用什么,他将来的注意力,就更偏好什么。
比如我们经常带孩子读绘本、讲故事给他听,他将来就对知识更好奇,更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
但我个人不建议,在这阶段“教”孩子学知识。比如他明显不喜欢,还偏逼他认字、背诵、上各种班。
孩子一旦从小就对学习有抵触心理,将来就很难有兴趣去主动学习。到时我们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督促他。
图片
三:第三次机会,10岁
10岁的时候,大脑会再一次对孩子的神经元进行修剪,直至让他跟大人差不多。
10岁以后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怀疑和抗拒。
他怀疑大人说的话,总觉得你说的不对。他抗拒你的命令,总觉得你不懂,就会瞎指挥。
他还脾气大,看谁都不顺眼,哪句话惹到他了,他就炸毛,怼你、跟你闹。
7-10岁的孩子,这阶段,他们相对比较“安静”,也听话。因为他们进入了情绪“潜伏期”,到了青春期时,情绪便是“爆发期”。
所以,养育10岁左右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引导、少说教。
一旦说教多了,孩子就逆反,他的大脑就很难变得理智,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情来。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发展孩子大脑的情商,让他情绪稳定、不钻牛角尖、不冲动行事。
这时期,与其说是挑战孩子,不如说是挑战父母。
图片
我们需要及时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沟通模式,这样,孩子才愿意听我们的,愿意汲取我们的人生教训,不走弯路。
我们可以多和孩子谈谈感受。
比如:“我刚刚大声说话,是因为我确实很担心,我害怕你受伤。如果你觉的不舒服,那你能告诉我,下次若还碰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做吗?”
“我跟你说话你不理我,我有点被忽视的感觉。你可以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吗?”
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会渐渐与我们分离开来,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不想还像个小孩一样,事事被管着。
这时候,我们要给予一定的尊重、倾听和艺术的沟通。
这样,孩子便可以安心地发展他的大脑。
孩子的大脑,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你家娃正处于哪个阶段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