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毕业展里看“写意精神” |2024广美毕业展观察

日前,2024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广美”)毕业展进入第三期展出阶段,展出了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创作,展期持续至6月27日。
图片
其中,广美中国画学院以“踏踏实实而后变”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91位本科生和43位研究生的毕业作品进行展示。
本次展览也是传统书画保存修复专业本科生作品的首次亮相。
“治学要先因而后创,坚持守正创新。”广美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工作)许敦平期待,学子们以更长的时间轴去实践“守正”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和艺术本体自觉。
图片
三分之一为写意画
“学子们用画笔描绘出对时代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与创新的独特诠释。”在广美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看来,本届毕业生成长于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新时代,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用笔墨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走进广美美术馆(大学城校区)2号展区,入口左侧的一幅人物大写意画成为不少观众最先“打卡”的作品。该作品名为《她与她》,作者张乐告诉记者,她在下乡上水墨实验课时灵光一闪,萌生出以写生的形式创作一幅人物水墨画的念头。
图片
“画中人物其实是我身边相识的女性,我想呈现出她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不同样貌,任何一位‘她’的形象都能传达出温暖又坚韧的力量。”张乐表示,她在今年寒假时尝试创作了一幅水墨手稿,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肯定。老师们建议她保留大块面的水墨,去掉不必要的线条,以传统笔墨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一幅人物大写意画,创作难度较大,作者用笔用墨、对材料的掌握比较好。”广美中国画学院副院长陈朋对这幅画作出如此评价,作为导师,他十分欣喜学生尝试没骨的大写意手法,在他看来,学生们的创作虽不太成熟,但体现了他们这一代学子对时代的感知与理解。
而在展厅另一侧,一幅名为《得其环中》的山水画作品同样引人注目。“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作者刘抒韵以传统庭院景观入画,枝头春色与环形拱门动静相宜,一派生机盎然。
图片
“这是一幅兼工带写的花鸟作品,对庭院的勾勒描摹借鉴了山水画的手法,体现出年轻人对花鸟画更开放的认识。”陈朋告诉记者,本届毕业生作品中有三分之一为写意画,尽管写意画对笔墨的要求更高,但也有不少学生愿意花工夫追寻写意精神。
陈朋表示,写意是一种艺术观念与笔墨精神,“工笔中也有写意”。
“在指导过程中,我们十分鼓励学生进行写意画的创作,引导他们研究传统图式和手法的精髓。我们可以看到,确实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悟得中国画的创作规律。”陈朋表示,中国画学院把教育带回到个体自身,希望学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传统文化的当代活用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人情怀。”记者跟随广美国画学院书法教研组组长王忠勇走进书法篆刻展区,书卷气扑面而来。
一幅边缘不甚光滑、具有立体感的《北齐书节录》成为现场焦点之一。
作者马同尧介绍,该作品以《泰山金刚经》为基调,后尝试加以篆籀笔意,装裱时别出心裁,大胆用接近山石立体效果的装饰材料进行氛围的渲染,力求表现其摩崖神韵。
图片
“这件作品可以让观众通过字的表面引发联想,仿佛感觉是在天地之间的岩壁上挥洒,感受书法笔墨背后的象征之力。”王忠勇以秦汉之际的简牍、砖铭为例,他表示,学生们沿革变化古人的书写形式,在保留毛笔的自然书写之余,展示形式可新颖多样,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用。
形式不断创新,但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继承亘古不变。
在王忠勇看来,很多人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往往容易过分追求视觉效果而失去了书法固有的古朴、庄严。“夯实基础而后知变”,既是此次毕业展的主题,也是他对学生的叮嘱和希冀。
“大一大二时,我一直在描摹汉碑,感觉自己停滞不前。王忠勇老师鞭策我要往前追溯,于是我开始了解秦代和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点,重读中国书法史,最终以汉碑为基础、以自己的理解为动力,写出本次的毕业作品。”《杨攀追汉》的作者杨攀告诉记者,“追”字凝练了她四年专业学习所得,即尽心尽力地追赶古人。
图片
杨攀表示,她以前只懂得一味地仿古、描摹,如今会在落笔前思考文体背后的文化源流,“我知道自己追不上古人,但至少这份初心我觉得没有改变。”她已考取了广美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并为在暑假涉猎各类书籍做好了计划。
首届古画修复毕业生
书画修复,古已有之,但学科化、系统化的高等教育探索之路仍方兴未艾。2020年,广美传统书画保存修复工作室开始招收本科生。四年后的今天,该专业迎来了首届本科毕业生。
据介绍,本次毕业设计的展示内容分为保存摹写、古画修复、材料工具三大板块。保存摹写板块呈现了摹写作品、摹写底稿和摹写报告等方面;古画修复板块展出了修复作品与修复报告;材料工具板块则展示了书画修复所需的工具与材料。
图片
“由于传统书画保存修复专业是一门新的专业,国内可借鉴的案例并不多。我们引进了国际化课程,邀请海外名师给学生们授课,希望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磨炼心性。”许敦平以宋代绘画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展区陈列的核桃皮经过明矾、草木灰等媒染剂上色后的不同色谱。
作为该专业的7名毕业生之一,胡伟杰对《第十三因揭陀尊者像》进行了现状摹写。“原画作是水陆画,绢本重彩设色,画面有多处破损,由画作线条和山石技法推测为南宋时期画作。”他在大四上学期开始研究画像,用了约半年的时间摹写创作。
图片
据胡伟杰回忆,原画作的中央部分色彩鲜亮,且是背后上色。在小稿试色时,他多次发现白色渗透纸面,难以复原人物与兽身体上厚重感。最终他在绢本正反面涂上胶矾水,使上色效果接近理想状态。
“学院对我们的培养偏向复合型,除了书画的保存修复,还要求我们对作品鉴赏、绘画基础、作品摹写有一定掌握。”在胡伟杰看来,古画修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在落笔描摹前进行大量研究,剖析古代绘画的材料和技法,四年的专业学习或许只能摸到“门道”。
6月20日,他发布了一条朋友圈,手捧鲜花的他站在作品前,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摹写古画不只是一种记录,还有研究价值,现阶段我只能做到第一步。我记录了我的喜欢的画,也记录了四年的学习生活。”他说。
文 | 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通讯员 江粤军
图|记者 梁善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