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研究总院徐志刚:车企在汽车软件开源生态中扮演多重角色

本报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图片
“人工智能已经从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向具身智能方向演进。算法算力和数据的突破,将推动智能汽车由量变转向质变。”
6月17—18日,2024首届中国(重庆)智能汽车基础软件生态大会暨第三届中国汽车芯片高峰论坛在重庆召开。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智能驾驶专业总师徐志刚发表演讲。
“智能化汽车用户需求的主要趋势,一是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对更多场景路况、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更高的要求,希望系统具备更强的感知决策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二是深度融合的智能网联与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实现无缝连接。”徐志刚表示,“同时还有增强个性化体验,另外,情感交互和人性化设计必不可少。未来智能汽车可能更像一个贴心的伙伴,不仅能够安全高效地将用户送达目的地,还能在行程中提供有趣的体验。”
徐志刚认为,新汽车开发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协同化和创新化特点。“平台化开发、敏捷开发、用户共创开发、跨界合作开发,能够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在徐志刚看来,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演进,将呈现多个趋势。
总体来看,一是更强的算力;二是高度融合的多模态感知与交互,通过融入更多传感器,可以实现更全面准确的环境感知;三是车内车外包括底盘各域之间打通;四是安全与隐私保护强化;五是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六是开放架构和生态合作;七是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计算协同。
“未来的智能汽车将如同手机,通过数据闭环大模型技术能够迭代出满足个性化用户需求的功能。”徐志刚表示。
对于整车的操作系统,徐志刚也做出了判断。他表示:“未来车型软件开发成本将增长83%,所以开源生态是降本方向。同时,面向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跨域软件服务是未来趋势之一。”
徐志刚认为,开放与可扩展性、跨平台和可兼容性也是未来整车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使用同一操作系统可以在燃油车、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型上同步进行复用和移植。通过支持不同类型的硬件架构和芯片,适应多种车型和品牌的需求,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他表示。
徐志刚认为,车企在操作系统开发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
“首先是需求的定义者,基于对于车辆功能、用户体验和需求的深刻理解,车企可以明确操作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和特性。”徐志刚表示,“车企还可以是集成与整合者、测试与验证者,品牌的塑造者、合作者和引领者。”“车企通过与软件合作伙伴以及算法供应商合作,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从而发挥引领作用。”徐志刚指出,“车企在操作系统开发中起到主导和协调的关键作用,通过明确需求、整合资源、严格测试、塑造品牌、引领合作,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满足用户更高体验需求的优秀操作系统。”
另外,徐志刚还提到,跨域融合在汽车未来的领域当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影响。“通过跨域融合,整合汽车零件供应商、算法公司、底层生态,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和协同关系。跨域融合除了带来产品成本降低以外,还有望彻底改变未来汽车的形态和功能,为人们出行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安全和舒适体验,同时将对整个汽车产业和交通体系产生影响。”他表示。
最后,徐志刚对行业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一,建设开源共创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开源共创汽车计算平台。同时,引导政府资金、社会资本、财税补贴,助力计算平台全产业链发展。第二,推进三方共研机制,依托产学研一体化体系,推进形成产业生态共建。第三,聚焦软件研发核心,打造通用化的开源操作系统以及软件平台,同时软硬协同,基于对实时性、安全性的要求,充分发挥系统的灵活性,实现车载计算单元整合与算力共享。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