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这一次终于“暴露了”

全文2927字, 阅读约需9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在上海电影节上的发言引发争议,呼吁引进外国电影,认为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吸引力降低。

02然而,网友指出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票房低迷,应该让好莱坞反思,而非让中国观众反思。

03贾樟柯的逻辑存在问题,引进外国电影可能无法提高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兴趣。

04事实上,中国第六代导演在文艺片和类型片上有建树,但在商业片上的贡献较小。

05最后,引进外国电影需要考虑成本和市场因素,不能仅仅为了满足导演的个人愿望。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文|令狐伯光
最近上海电影节,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发言引起了争议,其实这次他的发言有挺多,像“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降低了,国内年度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0位几乎都是中国电影。”然后他呼吁引进外国电影。
一开始他说的是呼吁引进好莱坞电影,被网友骂了后又说引进其它国家电影。
其实这个观点倒也不是错误,网友也比较支持引进其它国家优秀电影。不过呢,他这个引进外国电影的理由那段发言就非常迷惑了,如下图所示。
图片
他这个逻辑是不是挺奇怪的,引进的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票房越来越差,这难道不应该让好莱坞反思吗?他说中国观众不看好莱坞电影,中国市场不够多元化,最后中国文化影响力是不是逐渐丧失——
所以,也难怪网友直接总结: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不卖座了,中国观众应该反思。
这个明明逻辑应该是,美国电影在中国票房低迷,是说明好莱坞的文化在中国逐渐丧失影响力,应该让好莱坞反思为什么电影越来越难看,中国观众观众不买账。他非得让中国观众反思,真的这样只能说明,好莱坞电影票房差最急的不是美国人反而是国内的舔狗?
好莱坞大片,为何在中国票房越来越差?你问问《小美人鱼》
图片
贾樟柯这次发言的问题,其实又能引申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好莱坞电影为什么在中国票房越来越差,这个答案不是明摆着的呢,别说他一个大导演了,就是不关注电影的网友都看出来了。前几年美国编剧罢工,电影有个拍摄周期,所以这两年好莱坞电影本来剧本就越来越烂(是不是剧本像AI写的,指不定真就是AI)。
这些还叠加在中国网络都通行的美式政治正确,什么《小美人鱼》《变形金刚5》这些还用得着提呢?
图片
我们都不用说好莱坞电影,因为电影的烂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就说美剧。现在全世界电视剧行业其实是上升,但是不是美剧也变得越来越难看。我们都不说创意,政治正确,现在美剧单独就一点是不是越来越泛滥:烂尾。
我们说到美剧经典好像很多,但真正完结的神作其实很少。《绝命毒师》为何是神作,和《火线》一样属于极少数美剧天花板,从制作,审美,内容,表达,电视类型和美国社会文化综合的电视剧,而且没有犯美剧商业模式的问题(就是烂尾)。
图片
《权力的游戏》不错了吧,不管中国网友说权谋较弱什么的,但因为胖马丁史诗级原著支撑有争美剧天花板的实力,同样是从制作到内容和欧美类型文化的巅峰(如果你加上电影,会发现欧美魔幻只有《魔戒》《哈利波特》是同级别)。但成也原著,败也原著,烂尾非常严重。
《怪奇物语》《黑袍纠察队》还没有完结,但和大量美剧一样烂尾机率很高,这不是它们的问题,而是美剧模式统一的问题,美国成熟的影视工业制作和审美不用讲,早先还没有政治正确的演员问题。这些剧一开始在类型化电视剧上的突破(什么审美,叙事,点子,叙事,节奏,内容)反正也是顶级的。
图片
有些作品就是商业化巅峰,比如《怪奇物语》就是美国情怀+克苏鲁+少年历险模式,严格说来没啥深度,你肯定不能和《真探》比文化深度,跟《西部世界》比探索,但出来的时候也是独树一帜的美剧经典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季比一季烂,故弄玄虚非常严重(第四季上半季差点回春,但最后三集又差点烂了),现在《黑炮纠察队》最新一集前三集问题也严重。
图片
美剧还有一种问题是和早先的《迷失》开启一种不说人话,埋线太多,最后一团乱麻实在填不了坑随便结尾的那种美剧模式(日剧,韩剧也在学这玩意儿),很多美剧甚至不续订都没撑到结尾。
以前美剧多数处在这一档,或者说至少多数剧第一季,第二季处地这一档。这几年嘛,制作顶,但演员政治正确叠加明显的模式依赖越来越明显,不烂尾的神作,反正这几年除了《暗黑三部曲》我是没看到过了。
其它一两季还不错的美剧,你还敢看吗?
多引进外国优秀电影吗?真的引进了,你看吗
图片
第二点,国内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一点也不少,很多是同步甚至有的还是提前上的,而且都很舍得给排片,票房拉只能是这些片子自己的问题。
他要是说要多引进其他语种其他国家的电影的话,引进外语片要支付高昂的版权费,另外国内上映还要宣发费用,如果不能保证国内票房,凭什么强制要求片方来做慈善?
图片
那什么样的片子票房高的可能性大呢?首先肯定是制作精良名气大的商业片剧情片,但非英语国家的电影市场除了日本,印度基本都被好莱坞大片攻陷,他们自己能贡献的优秀本土商业片也很少,我们的选择空间很小,自然导致引进不了多少小语种电影。
如果只看获奖情况和艺术性引进文艺片的话,谁来当这种很明显不会有票房的电影的大冤种?买个版权给大家在流媒体上看看就仁至义尽了,还进电影院靠谁回本?
图片
网上嚷嚷看国外小语种片的声量大,但其实出钱的也少,真以为欧陆拉美非洲那些电影引进进来能大卖啊。小语种大部分是买断片,亏赚引进公司自己负责,引进片在内地市场不管分账模式的好莱坞5大厂,还是买断制的内地公司,都是只能拿25%四分之一左右的票房分成。
比如当初阿尔米汗的《摔跤吧爸爸》票房10亿过后,从《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都引进了,但是票房越来越低,最后压根没中国观众看印度电影了,所以也就没有制片方引进印度电影了。
图片
其它什么泰国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代表的西班牙悬疑片都一样。
全世界商业片强的就好莱坞大片,然后是日本动画,亚洲一个韩国电影,中国内地和印度算半个。引进外国小语种电影十亏一赚,大部分入不敷出,中国公司真不是慈善家,送钱的。
所以这根本是个死循环,好莱坞电影给全球带来过新气象,但也是摧毁全球电影市场的元凶,我们没好外语片片看可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
贾樟柯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从来没有拯救中国电影
图片
电影市场大概能分为商业大片,类型片和文艺片三种关系。而关于中国电影的话,我不知道你们发现一件事没有,中国第六代导演在文艺片,类型片上面有建树,但在商业片上贡献较小,偏偏商业大片才是支撑一个市场。
2000年前后到2010年左右,华语电影就开始出现泾渭分明的状态,商业大片基本被北上香港电影,香港北上与内地合拍商业大片(主流),以及转型引领商业大片的内地大导演,主要以张艺谋,冯小刚为主。
图片
第六代导演完全玩外国拿奖的文艺片,商业上面建树很低,下面讲讲第六代。
2010年过后到2017年:随着《泰囧》开启10亿时代,加上第六代体系的宁浩、黄渤;内地新势力开始的商业电影开始崛起,当时和他们相似的内地新势力就是小燕子疼痛青春片,郭敬明《小时代》,再到各种流量电影。
图片
但中国商业电影主流,还是张艺谋,冯小刚为代表内地大导演,以及港台大导演北上合拍为主,张艺谋什么《金陵十三钗》《长城》,冯小刚《一九四二》,香港导演《寒战》《追龙》《西游记》《捉妖记》一堆古装魔幻烂片。
它呈现出一种新生代群魔乱舞(流量经济)与旧势力垄断倾轧的味道。
第六代导演虽然不如前辈辉煌,但从中国电影角度奠定了内地为主文艺片和类型片脉络,像文艺片就是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等。类型片就有刁亦男的霓虹美学黑色电影,曹保平的悬疑片与犯罪片,宁浩的黑色喜剧,再到《钢的琴》《树先生》《暴雪将至》延续到《漫长的季节》这类作品。
图片
后面不是第六代的徐浩峰的武侠片,程耳的电影,还是那句话可能无法超越前辈,但你和同时代台湾,香港电影,包括内地电影相比,意义还是不错的。
不过,第六代导演始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国家电影市场最主流的商业大片(是否是工业大片另提,因为也包括剧情片,喜剧片那些),他们不是没有拍过,但是成绩不行。
图片
像陆川的《南京南京》《王的盛宴》《九层妖塔》,王全安的《白鹿原》。
第六代导演商业上唯一成功的只有宁浩《疯狂的石头》《赛车》《心花路放》的喜剧电影,后来他扶持青年导演崛起,另一个就是管虎的《老炮儿》和《八佰》了。
你再看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的电影在中国市场票房如何?单个人加起来1亿多点。
图片
他们的电影也不是没用,但你讲艺术就讲艺术,你讲票房就讲票房。你一个在国内票房压根不行的导演扯什么票房是不是挺搞笑,引进和你相同小语种电影,中国观众连中国文艺片都不看,看什么外国文艺片?
最后,说到底贾樟柯那一代中国导演的心态就是那样的,还是以为国为尊,自己反思。
还是那句话讲艺术就讲艺术,讲市场就讲市场,你让中国观众反思,你好莱坞大片还不是越来越烂,票房越来越差,倔强啥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