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雨云间》同情、理解婉宁的人是不是三观不正?

全文1593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电视剧《墨雨云间》中婉宁的遭遇引发观众争议,部分人认为同情理解婉宁的人三观不正。

02然而,婉宁的悲剧并非完全由成王造成,推她出去为国受辱的人也有责任。

03人们应该承认婉宁的付出,理解她的心理扭曲,而不是指责她伤害无辜之人。

04同情、理解婉宁并不代表我们认为薛芳菲复仇是错的,也不代表我们认为婉宁害人是对的。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婉宁在代国的遭遇出来之后,有人说这样的剧情是在为婉宁洗白,还说同情理解婉宁的人都三观不正。
图片
很多观众都将自己代入到被婉宁欺凌的人的立场上,说婉宁变成这样,是因为当初被折磨的还不够。
这样的说法,真的是杀人诛心。
01
婉宁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有人说,婉宁的悲剧是成王一个人造成的,是成王为了兵权害死萧将军,才导致燕国战败,不得不将婉宁送过去当质子,婉宁要报仇应该去找成王。
图片
婉宁的悲剧真的是成王一个人造成的吗?
婉宁的悲剧是那些推她出去为国受辱,又怕她活着回来有辱国节的人造成的。
他们想让她死在外面当一个英雄,可她偏偏活着回来了。
有人说,婉宁的悲剧怨不得任何人,她是燕国的公主,受万民供养,千丈蚕丝供她锦衣,万亩良田养她玉食,为百姓付出这点算什么,即便是要她的命她也得拿出去。
可这世间受百姓供养的是只有她一个吗?皇亲国戚、世家大族、文武百官,哪一个不是百姓供养?
图片
为什么是她,为什么只能是她,为什么一定是她?她连这样的疑问都不该有吗?她就活该被送出去吗?
有人说,婉宁为质并没有让百姓得到好处,即便是双方止战也不是一个公主的功劳,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燕国送过去的钱和地。
婉宁为质,双方止战,没有战乱,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这叫百姓没有得到好处?止战没有公主的功劳,那为什么还要将公主送过去?
图片
明明享受了婉宁的付出,为什么还不愿意领这人情呢?因为一个人之后做了坏事,就要将她之前的惨烈、付出、贡献一并抹去吗?婉宁没有之前的惨,怎么会有之后的坏呢?
还有人说,婉宁再惨,也没有薛芳菲惨,她不该自己淋过雨,也要撕烂别人的伞,她回到燕国之后应该好好过日子,不该伤害无辜之人。
说实话,我看到这些评论的时候,有种想笑又笑不出来的苦涩感。
苦难能用来比较吗?比谁更惨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另一个人惨,所以这个人的惨就不值得同情了吗?
图片
薛芳菲惨,婉宁就不惨了吗?这个世界上只能有一个人惨吗?
婉宁惨,她做的那些错事就能被原谅吗?婉宁坏,她的那些付出就该被否定吗?显然都不能,都不该。
02
为什么不能理解去婉宁?
很多人觉得理解就是洗白,理解并不是洗白,理解并不意味着赞同、认可、支持,理解只是承认她的逻辑关系。
第35集中有很多次婉宁睡在羊圈不能动弹的场景,与她倒在营帐中的情形一模一样,每一次场景的更换,就意味着一次兽行的结束。
图片
还有很多次是她靠在羊圈的栏杆上昏睡,靠在栏杆上昏睡的寓意只有一次给了明示,那便是她怀孕了。
导演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观众,章太医说的多次到底是几次。
羊圈还可能隐喻“牵羊礼”,牵羊礼是让人赤裸着身体披着羊皮,用绳子套着脖子爬行羞辱,暗指她任人宰割,同样也暗指她被代国人当成牲畜与娼妓来对待和使用。
图片
这所有的一切,无论是暗示还是明示,都是为了说明她在代国过得有多惨。
婉宁为国家、朝廷、百姓去代国遭受了这么多苦难,回来之后得到的不是尊重和爱戴,而是漠视、鄙夷、嘲讽、远离。
她能不恨吗?
在婉宁的视角里,是天下人皆负我,她的付出没有人知道,就连薛芳菲都说,她受万民敬仰,锦衣玉食,哪来的恨?这便是她最恨得地方。
图片
没有人知道她去代国经历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她的付出,没有人认可她的付出,她明明付出了那么多,可他们还是嫌弃她,唾弃她。
本质上,她该恨,她恨燕国皇室的所有人,也恨那些将她推出去的人;也该复仇,让那些伤害她的人付出代价。
这是人之常情。
03
很多人觉得婉宁应该理智,应该去报复那些伤害过她的人,而不是伤害那些无辜之人。
如果一个人被逼到婉宁这个份上,她还会在意谁是无辜之人,谁不是无辜之人吗?
几年如一日的虐待、摧残,她的心理早已扭曲。
我们所做出的选择、评价都是基于旁观者的视角,而她是一直身处于权利旋涡中的人,早不在乎无辜不无辜,只在乎有利还是无利。
图片
婉宁之前一直被代王玩弄于股掌之间,她没有半点反抗的余地,现在她的手中有了权利,她只会享受权利的感觉。
这是人性。
婉宁为什么要伤害无辜之人,例如薛芳菲。
图片
婉宁不是要伤害薛芳菲,她只是想毁掉一切美好、干净的存在,因为她曾经也很干净、美好,可却被无情的摧毁掉了。
04
墨雨云间》同情、理解婉宁的人是不是都三观不正?
我并不认为,同情、理解婉宁的人是三观不正,只能说我们共情能力强。
我们同情、理解婉宁并不代表我们认为薛芳菲复仇是错的,也不代表我们认为婉宁害人是对的。
图片
我们对她的同情、理解仅代表,我们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她的行为逻辑、性格转变表示理解,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