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起张雪峰指导的高考生怎么办

全文2251字, 阅读约需7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市场已达10亿元规模,网红张雪峰的“峰学蔚来”APP课程产品受到热捧。

02然而,高昂的价格使许多寒门子弟无法承担专业指导服务,教育公平成为关注焦点。

03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官方权威信息。

04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如微博联合人民日报发起“专业报考指南”项目,为考生提供更多权威参考。

05专家认为,三种方案共同助力寒门子弟做出正确志愿选择,实现教育公平:商业服务、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力量帮助。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图片
帮助寒门子弟做出正确的志愿选择,还需要第三种方案——来自社会力量的帮助。
撰文丨艾川
又到高考季,教育焦虑的气氛充斥天地间。
考完了,焦虑还没完,因为还有最操心的一关——填报志愿。“三分考,七分填”,茫茫多的选择,选错一步误终身。
今天是“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明天又成了“劝人学法,千刀万剐”。被填报志愿的恐惧支配的不眠夜,无数思绪在脑海里反复暂停回放的辗转反侧,甚至成了很多人多年后的梦魇。
哪里有焦虑,哪里就有生意。有专业人士估算,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0亿元。行业头部无疑是网红张雪峰,“峰学蔚来”的一课难求。
01
6月5日界面新闻的报道称:
峰学蔚来APP目前上架的高报类课程产品仅两款,进阶版高报服务Pro的本轮名额显示已售罄。
张雪峰在此前的直播中也声称:“不要期待在直播间用一个免费的连麦,去完成一个正常收费在一万块钱左右的一对一升学规划。”
张雪峰的爆火一直存在争议,价格过高、贩卖焦虑、饥饿营销等等批评不少。不过,比起一些号称高端定制的八、九万报价,峰学蔚来的价格并不算离谱,算是这行的主流价格。与那些号称“保过托底”、“冲进理想学校”、“帮忙占位”的割韭菜机构相比,还算实诚。
图片
图/图虫创意
万元的“一对一”指导到底值不值,家长们冷暖自知。供需双方愿打愿挨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是含着银钥匙出生的。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拿不出万元指导费的寒门子弟大有人在。面对人生最重要的选择,那些请不起高端定制服务的孩子,同样需要权威的信息和专业的指导。
高考是道坎,既然是考试,那就不可能“一个也不掉队”。没考好,输得服气。可是,“三分考,七分填”的无奈很难让人接受。寒门子弟明明考好了,却因为花不起钱买不到填报志愿的专业指导而吃亏,让人意难平。这不是阴沟里翻船的小事,而是关乎教育公平的大事。这个缺口得补上。
金钱是测量商品价值的工具,不能用来衡量人生的价值。
02
6月17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为寒门考生送来了阳光。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选择困难加剧,和2014年后的新高考改革有着莫大的关系。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改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科学性、综合性、素质化”的改革方向是舆论民意呼吁多年的社会共识。好是真好,但复杂也是真复杂。
比如,取消文理分科后,实施3+3或3+1+2模式,考生面临12—20种选科组合。排列组合、利弊权衡的复杂程度,一般人真的接不住。所选科目又直接与目标专业、目标院校挂钩。选错了,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相应的是,志愿填报政策越来越复杂。选择太多,根本不知道怎么报。学生家长收到的报考信息,根本装不下庞大的碎片化信息。面对复杂的志愿表如坠云中,不得不依赖专业化的填报志愿指导。
志愿填报指导的生意也应运而生,并快速膨胀。2016年志愿填报有偿指导还只是1.6亿的小众生意,如今已经达到了10亿元规模。
此次教育部推出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终于为新高考改革后的志愿填报复杂化打上了补丁。
图片
▲“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图/网络)
这一系统集成了多个数据库,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官方权威信息。还邀请国内权威心理专家研发相关职业测评工具,从兴趣、价值观、人格、学科倾向综合四维度,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倾向。
教育部此举的确称得上是“大手笔”。官方数据库的权威信息披露,更是让那些号称掌握“内部数据”的“权威专家”失去了忽悠的空间。
不过,指望这套系统就能替代专业化的定制服务,无疑是强人所难了。如今的填报志愿、专业选择不仅是教育方向的选择,更是就业方向的选择。纷繁复杂的就业市场,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就能够驾驭的。
03
高考志愿填报难的痛点本质上是信息差。造成这种信息差的原因,不是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是庞大的信息碎片化分布,导致获取信息成本高不可攀。
很多学生才进高一,家长就要开始收集填报志愿相关的信息,3年研究一张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而这还只是信息成本的冰山一角。政策解读、院校实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行业的内情等等,分散在不同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手上。
填报一张志愿表,却是横跨多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庞大工程。就算家长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有能力获取和分析这些信息。
个体无法承受的信息成本,成为了“张雪峰们”的收费生意。所谓指导费,就是信息费。这就是寒门子弟无法承受的信息差成本。
商业化的确是一种消除信息差的解决方案,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则是另一种方案。但是前者只能服务于少数精英家庭,后者的权威数据是对择校宏观指导,缺少深入具体行业的微观视角。
因此,帮助寒门子弟做出正确的志愿选择,还需要第三种方案——来自社会力量的帮助。
在这个时间点,微博联合人民日报发起了名为“专业报考指南”的项目,给广大考生及家长又多了一个权威的参考选择。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互联网精神”的回归,那种“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共享”的精神又回来了。
图片
图/网络
互联网平台是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是现成的信息载具。众多来自专业领域的大V,就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指导服务所需要的可靠信源。
而且,他们掌握的是各行各业的“一手信息”,远比各路“填报志愿指导师”手上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二手信息”优质。他们在各行各业的人生经验、实时体验,为学子们的择学择业提供了更微观、更深入的视角,这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的必要补充。
互联网是开放平等的,为寒门子弟跨越志愿填报的技术障碍送了梯子;互联网的协作共享,大幅降低了寒门子弟的信息差成本;互联网技术的实时快速反应,可以满足填报志愿服务的季节性爆发性需求。
平台组织大V们为考生们服务,是“技术向善”的体现,是“远古社交媒体时代”理想主义精神的回归。
是回归,也是进化。
互联网精神再现江湖,不是“重返乌托邦”,而是和商业服务的和谐共存。高端家庭可以继续享受高质量的商业定制服务,寒门子弟可以在平台上接受热心大V的专业指导,两种不同的社会化服务再加上教育部的公共服务托底。志愿填报不再是孩子们人生选择的天堑,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
互助分享、开放平等,才是互联网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