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心得】在《茶馆》第三幕中饰演“明师傅”的点滴体会

◆蒋丰
老舍先生的《茶馆》,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不仅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丰富的人物刻画而闻名,还在舞台上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剧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大小,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不久前,汉和演剧社推出《茶馆》第三幕时,承蒙总导演尚丽娟、执行导演程波以及现在有着“东京第一导”之誉的艺术导演刘斌老师的信任,我得以饰演了“明师傅”这一角色。尽管“明师傅”在剧中只是一个小人物,但通过对这个角色的深入理解和表演,我对剧中所展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饰演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图片
一、角色背景与理解
“明师傅”是《茶馆》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尚丽娟导演在给我“讲戏”时反复强调,“明师傅”代表了旧中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他的生活单调而充满困苦,虽然有着能做满汉全席的烹饪手艺,社会并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在社会的动荡中,他求的是一份安定、一丝安宁。但是,他在生活走投无路的时候,还被另一个小人物车当当骗走了“两桌家伙”,还不得不“跳槽”到监狱里面蒸窝窝头。由此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品质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在准备这个角色时,我试图深入理解“明师傅”的内心世界。程波导演对我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要求我表现人物的一种微妙矛盾感:一方面,反映出“明师傅”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不过是“草根中的草根”;另一方面,表现出“明师傅”内心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哪怕这种希望微乎其微。
图片
二、角色塑造与表演
饰演“明师傅”这个角色,需要在平凡中展现出他的个性和内心世界。为了使角色更加真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生活细节的捕捉
“明师傅”的职业决定了他的一些习惯和身体语言。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他的动作会显得粗糙而有力,但也会带着一些小心翼翼的姿态,因为他在生活中需要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我在参演之前,特意回到北京,在北京人艺博物馆参观当年老舍话剧《茶馆》上演的有关资料和剧照。在表演中,我尽量模仿劳动者的动作习惯,比如“明师傅”总是随手带着自己做饭家伙的生活方式、休息时的坐姿等,这些细节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明师傅的生活状态。
2. 语言与情感的表达
“明师傅”的台词不多,前后加起来只有八句,但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无奈。我在诠释这些台词时,注重用真诚和自然的语气来表现他的内心情感。同时,通过语调的变化和语气中的顿挫来表现他内心的复杂感受,例如当他谈到不得不去监狱蒸窝窝头的时候,会带有一丝无奈和自嘲,这样能更好地传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
3. 角色的情感变化
虽然“明师傅”在剧中出现的时间不长,但他所经历的情感波动却十分丰富。从对未来的迷茫到对现状的无奈,再到最后对生活的坦然接受,这些情感的变化都需要通过表演来细腻地传达。我在表演中,尽量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些情感的转折,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内心起伏。
图片
三、社会意义的反思
通过饰演“明师傅”,我对《茶馆》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明师傅”这一角色,实际上是旧中国社会中无数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的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畸形与不公。尽管他们努力地在夹缝中求生,但社会结构的固化和生活的压迫,往往让他们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在演出过程中,我不仅仅是饰演一个角色,更是在思考那个时代的问题和困境。“明师傅”的经历让我明白,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而他们的抗争和坚持,又是多么的无奈与悲壮。这种深入的体会,不仅加深了我对角色的理解,也会让我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
四、个人成长与收获
饰演“明师傅”对我个人的成长和表演技巧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细节来刻画角色,让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这种细致入微的表演方法,使我在对待每一个角色时,都能更加用心地去挖掘其内在的特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刻画。
其次,我在饰演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通过情感的细腻变化来打动观众。尽管明师傅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思考,却可以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产生共鸣。这种对情感的把握和表现能力的提升,让我在之后的表演中能够更加自如地处理角色的复杂情感。
最后,我还要说,这种表演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会让我更加珍惜并尊重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与奋斗。(本文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