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看天津丨创新政策落地 万吨钻井平台出海

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
2024年4月12日,伴随一排排翻滚的浪花,重达近万吨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跟随拖轮缓缓离开我国南海海域。顿时,岸上响起一阵欢呼声。
这一幕,是天津锦龙智慧钻井有限公司在海口开展保税展示的海工平台成功完成交易并离境的大场面,也是天津海关与海口海关合作办理的全国首票跨关区“保税租赁+保税展示交易”业务的精彩记录。
图片
天津锦龙智慧钻井有限公司此次完成交易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受访者供图
保税展示交易,是指经过海关注册登记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在办理担保手续后,将区内保税货物运至区外进行展示和销售的经营活动。保税租赁是指在综合保税区内设立的租赁企业以综保区内保税货物为租赁标的物开展的进出口租赁业务。近年来,随着保税租赁业务的发展,天津东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租赁产业聚集地。两种政策叠加更为租赁企业海工资产租赁引进提供了新的后续处置方式。
“平台由展示地海关监管,避免了运输带来的不便,给我们节约了很大一部分物流成本。”天津锦龙智慧钻井有限公司采办经理朱丽莎算了一笔账:这架近万吨的海工平台租期于2024年1月16日到期,如没有找到下一个承租或购买方,必须退运离境,拖运离境费用高达几百万元。“而且退运离境后,我们无法随时查看标的物,这架平台货值高达5.46亿元,一旦毁损,后果不堪设想。”
据了解,此前该海工平台一直以保税租赁的形式在南海海域开展业务。“平台本身体积大,且需要拖曳航行,实际入区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朱丽莎说,“天津海关的创新和服务成就了我们企业的发展。”
去年年底,天津海关与海口海关签署《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合作备忘录》,保税展示期间租赁标的物由东疆海关委托展示地所在地海关海口海关进行监管。“通过深化‘保税+’政策创新应用,创新运用智能化视频监控、船舶识别跟踪等科技手段,同时将‘保税展示交易’与‘保税租赁’政策叠加,解决保税展示期间企业租约结束暂无买方而且又难以退运的问题。”天津东疆海关新兴贸易监管科科长田源介绍。
《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注册在综合保税区内的融资租赁企业进口的飞机、船舶、海洋工程结构物等无法入区的大型设备,在境内区外开展保税展示,无需实际进出区”,将进一步发挥综保区的政策功能优势,构建完备的保税租赁的海关监管模式,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全力打造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的保税租赁发展环境,为天津综保区融资租赁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跨关区“保税租赁+保税展示交易”有利于租赁产业进一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能,该项业务的顺利落地为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天津海关将不断提升综合保税区贸易水平,深化“保税+”新业态研究及应用,推动“租赁+保税展示”“租赁+保税维修”等业务上规模,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有力推动构建外贸服务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