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不衰,人口第一大省逆势增长的秘密

全文5797字,阅读约需1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3年,广东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为正值,成为国内少子化、老龄化趋势中的一个亮点。

02广东是全国流动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全国生育第一大省,2023年常住人口1.27亿人,较2022年增长49万人。

03由于广东发达的制造业和塑料产业基础,吸引了更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

04然而,广东人口红利正在发生变化,各地都在“抢人”,抢的是高素质人才,需要降低户籍准入标准并抓住“一老一小”做好公共服务。

05另一方面,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相较之下,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足,但自然人口增长仍有潜力。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图片
位于东莞的OPPO智能制造中心。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摄
与老家相隔700公里,湖南人刘桂刚六年前决定在广东东莞买房定居。二十年前,父母来这里打工,扎下根后,他的塑料工厂又招来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年轻人。
刘桂刚的决定是人口大潮的一个缩影。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即生育数减死亡数)和机械增长(即人口净流入量)。2023年,广东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为正值,成为国内少子化、老龄化趋势中的一个亮点。
一般来说,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是生育率“洼地”,但全国GDP排名第一的广东却是例外。
2023年,GDP总量前五的省份中,仅广东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出生人口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已公布数据的30个省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的有五个省份:广东、广西、贵州、海南、青海。
此外,广东常住人口1.27亿人,较2022年增长49万人,连续18年蝉联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年度新增常住人口,也是31个省份中最多的。
广东是全国流动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全国生育第一大省。
2024年初,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我们有1.27亿常住人口、每天约1.5亿实时在粤人口,活跃的人气带来的是蓬勃的朝气、兴旺的财气”。
各大城市都在出台“抢人”政策,广东何以源源不断地吸引外来人口?答案是就业机会,其核心是制造业的迭代升级。
图片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初期主要靠“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吸引大量外资设厂,并带来先进的生产管理制度。
尤其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后,规定特区企业雇工可由企业招聘,使得天南海北的打工者南下,出现“百万劳工下广东”的局面。“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也成为当时深入人心的口号。
生于1968年的刘善明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4月,临近毕业,学校组织个别师生参与讨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预感到要发生大变化,刘善明没有接受分配工作成为一名教师,而是决定前往广东。
他先到了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干的第一份工作是卖涂料的漆工,因缘际会接触到塑料外贸业务。
塑料,是与钢筋、水泥、木材齐名的基础制造原材料,其运用范围涵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业链覆盖化工原料、机械设备、模具、制造。塑料,可以说是工业的基础。
广东是塑料大省,产业链最为齐全。2023年其塑料制品产量1450.6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9.37%,位居榜首。
工作中,刘善明意识到塑料客户更集中在深圳、东莞这些制造业工厂聚集的地方。2000年,他辞去珠海的国企工作,到东莞与朋友创业。
也是这一年,还在读初中的湖南人刘桂刚的生活也与东莞产生了交集。他的父母放弃了老家的工作,跟着同乡从邵阳一路乘汽车到广州做生意。刘桂刚兄弟三人每年寒暑假到广东与父母团聚。
他父母卖的正是塑胶原材料。这些圆柱状的颗粒,也叫“工业粮食”。塑料制品就是将这些颗粒热熔成液体后,再经模具挤压、冷却后固化成型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西、湖南是广东“外省人”最多的两个省份。以各省户籍人口相比,相当于广西每8人、湖南每13人中就有1人在粤务工。
对于外地打工者而言,广东的用工机会、工资水平比老家好得多,大量城中村也提供了低成本的居住场所。2007年,广东首度超过河南,成为人口第一大省,并持续至今。
人口激增,一度成为广东“棘手”的难题。
刘桂刚高中毕业后到东莞跟父母做生意,当时外来务工人员实在太多,“有些人经常会被查暂住证”。那时,一张暂住证是很多人的“拦路虎”。
为解决人口快速膨胀的问题,广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经多轮改革,解决了夫妻投靠、子女随迁以及进城投资和兴办实业人员的入户问题,并放宽了科技人才及其直系亲属在实际工作地的入户条件。
“世界工厂”的引力
在广东,外来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是东莞。
走在东莞街头,遇见外地人的几率比本地人高得多。2023年,东莞户籍人口只占常住人口的三成,其外来人口占比甚至高于深圳。
东莞地处珠江入海口,西邻广州,南抵深圳,地理位置优越。由于香港制造业成本上涨的压力,港商将目光放回内地。1978年,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东莞虎门。
“三来一补”的生产模式,让IT、服装、家具、灯饰、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先后落地东莞。“东莞堵车,全球缺货”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刘善明来东莞时就发现,这里的每个镇都设有外商协会。如今,东莞街边仍随处可见用繁体字书写的厂名,可窥见当年港商、台商投资设厂的盛况。
2001年,刘桂刚的父母选择落脚在长安镇,当时是东莞人口第一大镇。他们住在镇东部霄边的南社大厦,这是一栋建于1990年代、约十层楼的港式风格楼房,是当时镇上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
霄边距长安汽车站不到三公里,与深圳(今宝安区)接壤,连接广深交通,这里聚集着大量外来人口。
很多是普通技术工人,在外资工厂边做边学。简单加工制造、服务贸易性企业门槛不高,学两三年,就能出去创业,“年头招来十个人,年尾就可能是十个竞争对手。”刘善明说。
为了更靠近制造业客户,越来越多的塑料贸易商向东莞集聚。樟木头镇成为东莞塑胶产业重镇,如今已是华南最大、最成熟的塑胶原料交易市场。
“珠三角的魅力就在于制造业够发达,客户够多。”刘善明以塑料贸易行业举例,只要有两三个客户,就能维持一个公司生存,四个以上客户就能挣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外资企业遭遇冲击,市场洗牌为众多民营企业的崛起创造了机遇。刘桂刚父母和刘善明的企业都挺过这一阶段,活了下来。
这一年,东莞的外来暂住人口达552.5万人,其中,工业吸引的外来人口占总外来人口的七成。外来人口中,80%以上又是从广东省外而来。
接过外资手中的工厂设备及技术,承接深圳外溢的产业,东莞各镇逐渐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如长安镇的智能手机、虎门镇的服装、塘厦镇的电子元器件、厚街镇的鞋业等。
走在长安镇街道上,出现最多的不是外卖骑手,而是运送塑料、模具、五金制品的货拉拉。
2024年6月5日,刘桂刚驱车带着南方周末记者前往二十年前居住的南社大厦,白色的外墙已斑驳不堪,巨型广告牌拆除留下的黑色胶印清晰可见。附近只剩几家五金贸易档口。
这里诉说着东莞人口迁移的故事,曾为了去深圳、广州交通方便而扎堆住着的打工人们,如今已成规模地住在了各镇的工业区里。
现在,大部分塑料贸易、五金模具店都搬往东莞107国道以南的乌沙、沙头、锦厦等工业区,刘桂刚的塑料贸易分店就开在乌沙。
在他分店的一公里外,就是步步高大道,这里是“步步高”系智能手机vivo、OPPO、小天才的发源地。模具五金和智能手机共同构成长安镇的支柱产业。
长安镇以南,填海造出的滨海湾新区已初具雏形,以虎门大桥与广州南沙自贸试验片区相连,与深圳前海合作区隔河相望,已引入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智慧终端总部、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科兴科学园等高端制造业总部大楼。
在滨海湾新区沿着兴发南路走,vivo总部员工宿舍依次排开,每个阳台上都能看到生活的痕迹。
七普数据显示,虎门镇、长安镇、塘厦镇是东莞人口超过60万的镇街,全市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上升,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人口最强镇,也是经济最强镇。长安、虎门、塘厦均跻身全国十大经济强镇。
图片
智能手机是长安镇的重要支柱产业,“步步高系”发源于步步高大道。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摄
科技人才涌向大湾区
塑料贸易行业招人对学历要求不高,信任更重要。刘桂刚的父辈刚到东莞创业时,基本只用熟悉的族亲,大部分创业组合都是一家人或两口子,租在自建房里,楼下开店,楼上住人。
到刘桂刚这代人,招聘成为吸纳人才的主要方式。帮着打理家里在樟木头的生意之余,刘桂刚又与朋友在桥头镇创立了一家降解塑料公司,员工通过线上接受简历后面试录用。算上工人和研发人员,规模约50人。
湖南湘潭人赵旭是“00后”,毕业于湖南一所大专院校,戴黑框眼镜,梳着时下流行的中分,在刘桂刚新工厂里负责车间工作。见面时,他正戴着耳塞在高分贝作业环境下,等待一台研发打样机将源源不断挤出的吸管分类装袋。从注塑到出样,均由他一人完成。
工作之外,赵旭的生活很简单,吃住在工厂,偶尔到镇上一家购物广场吃饭、看电影,周末开车到东莞另一个镇看望父母。
环保塑料,也被称为可降解塑料,被丢弃后可转化为空气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刘桂刚工厂的展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研发成功的降解塑料制品,如吸管、筷子、拖鞋、演唱会氛围灯、手表等。
因为只有高中学历,刘桂刚在工作后仍坚持学习,目前就读于深圳大学,同时也是一名新材料高级技术工程师。日常管理外,他还带着员工进行降解塑料制品配方的研发。
可降解塑料网兜,是刘桂刚团队与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翟文涛的合作成果。翟教授关注发泡工艺,刘桂刚主要做降解材料应用,双方一拍即合。“应用这块交给企业,我们落地比大学快得多”。
东莞发达的制造业和塑料产业基础吸引来了更高层次的科研人才。
2018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是首批四家省级实验室之一,聚集王恩哥、王伟华、赵忠贤等多名材料领域的科学家。
“相当于把科研成果引进来,培育企业做成果转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付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实验室的大部分研究是源于需求,企业的壮大会产生对研发能力的需求,可借助外力突破瓶颈。科学家创业也有短板,利用企业实现技术落地则更容易获得成长,有助于开拓市场。
付莹介绍,他最初在锦州的渤海大学任教并创业,在锦州凌海市挂职时被派到实验室交流,最终选择全职加入实验室,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东莞产业链齐全,政府重视新质生产力发展,良好的营商环境,特别适合科研人员落户创业。
截至2024年6月,实验室总人数近1200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海外高层次人才38人,工程师305人,联合培养研究生305人。
图片
东莞大岭山镇 ,是很多外来人口租住的地方。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摄
争夺年轻人
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位于大朗、大岭山、寮步三镇交会处,因引入华为制造业总部及华为上下游供应链产业而闻名,现已成为创新高地。
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引进高标准科学实验室及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等院校。
安徽人许劭今年34岁,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一所211大学,2023年考入松山湖高新区的一所大学任辅导员。他同批的辅导员中,有告别内卷大厂的,也有从知名制造企业转求事业编的。
相较周边镇街,松山湖片区已接近一线城市。许劭工作之余会到松山湖景区散步,也会到万象汇消费,这是东莞唯一一家公园式的购物广场。
下班后,他回到距学校2.5公里的大岭山镇出租屋。那里配套齐全,一房一厅月租不到千元,万象汇附近则要翻上一倍。
在大岭山镇上,随处可见用于出租的自建房。靠近路边的是近一两年建成的,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自建房中围了一圈绿色护网,那是正在建设中的新房。
“我们这里几乎住满了,住户有做外贸的,也有附近医院工作的。”一位操着福建口音,手提盒饭,脚踩拖鞋的管理员介绍。
他说自己只是给老板打工的,负责租客带看和每月收租。房东是他的老乡,十多岁就来东莞创业,在这建了两栋楼。
相比广深,东莞除了部分发达的镇街外,更希望留下更高层次人才。
刘善明的创业起步于东莞,但目前只将部分业务放在东莞,技术开发团队在深圳。他观察到,东莞的员工基本都买了房,人均两娃。深圳的员工大多还单身,男同事多数是深圳挣钱、老家置业。
为吸引高学历人才,广东各大城市都推出了人才补贴,东莞也不例外。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到,只要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且与限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在东莞缴纳社保满1年的,便可领取1万-30万元不等的人才综合补贴。目前针对创新人才,东莞有见习补贴、综合补贴、能力提升扶持三类政策。
在父母来东莞二十多年后,刘桂刚全家六年前决定在这里定居,他的子女如今也在东莞读书。他们三代人都成为了“新莞人”。
据七普数据,东莞15-59岁常住人口为852.11万人,占81.41%,是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年轻城市。劳动力人口进一步向制造业大镇、经济重镇和松山湖辐射区聚集。
需要注意的是,广东常住人口的增量近年来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态势。
这与全国总人口从202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全国总的流动人口数量减少有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61年来首次负增长,减少了85万人。202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降至-1.48‰。
“广东的人口红利也在发生变化。”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原院长董玉整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广东是全国流动人口第一大省。2023年,全国16-59岁的劳动人口减少了1075万,能来广东打工的人数逻辑上也会相应减少。同时,广东正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原先能提供给外来人口的就业机会也在减少。这就决定了以人口数量为基本要素的人口红利,正在萎缩。
董玉整说,人口红利要转变为人才红利。各地都在“抢人”,抢的是高素质人才。拿什么留住人才?一方面是降低户籍准入标准,另一方面是抓住“一老一小”做好公共服务,主要是卫生健康养老和子女入托上学等方面的资源。
图片
广州天河的妇女儿童医院,等待区坐满了等待产检的准父母们。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摄
区域发展不平衡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2022年、2023年广东省各市人口数据发现,大湾区九大城市中,除肇庆外,八城均保持人口净流入态势,粤东、西、北城市的常住人口则少于户籍人口,均为人口净流出状态。
尤其是深圳、广州和东莞成为广东省外来人口最多的地方。七普数据显示,广东外来人口高达2962万人,深、广、莞合占65.35%。
可以看出,从国家到省份再到城市,人口向产业聚集、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趋势没有变。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卢晶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广东外来人口以年轻人为主,主要目的是就业。城市吸引劳动年龄人口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水平,以及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珠三角核心城市不仅吸引大量省外人口,还吸引粤东西北的年轻人流入。
董玉整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广东常住人口多,主要是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人口,大多处于生育旺盛期,因此,广东连续多年成为全国第一生育大省。但广东的生育水平也在逐年下降。同时,各地差异也较大。
粤东、粤西地区相较之下,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足,但自然人口增长仍有潜力。汕头、茂名、湛江出生率在10‰以上,潮州8.6‰的出生率也高于全省的8.12‰。粤北地区梅州、韶关生育率则仅跑赢了全国6.39‰的均值。
粤东西北地区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也明显高于广深等珠三角地区。妇女总和生育率指一名妇女一辈子生育的子女数量。一般来说,达到2.1才能保证代际平衡。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92年起就已低于2.1。
董玉整解释,即使进入新时代,粤东西北仍重视家庭生育文化的传统。从整体上看,广东经济体量大,社会整体支持女性生育的基础较好,生育带来的经济压力也相对容易化解。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2023年6月调研广州、韶关、江门、茂名、揭阳五市11县育龄群体。结果显示,二孩生育意愿略有上升,育龄群体的理想子女数以二孩为主。90后、00后二孩多孩生育意愿不如70后。
区域不平衡或将成为广东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广东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已取得积极成效。董玉整表示,广东建设“一核一带一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就是要在空间布局上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人口合理聚集与有序流动,积极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加快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发达国家之所以是发达国家,一个明显的成功秘诀就是,用相对较少的人,创造相对更多的社会财富。”积极应对老龄化,重点还在于提升人口的整体素质。
图片
(应受访者要求,刘善明、赵旭、许劭为化名。封聪颖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责编 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