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世事一场大梦,一切皆有可能——长篇小说《艺术家》的另一种解析

□周晓知
“我”,子总,书中的主人公,究竟是小混混,还是为了利益无底线、无下限的无耻商人,是老板,还是破产者,是成功人士,还是亿万富翁,这似乎很难定义。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迅速成长的社会人,“我”逐渐变得圆滑。你很难指出“我”真正错在哪,但“我”的所作所为又让你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感觉,这是最令人讨厌的地方。
这是一部探讨复仇、人性、欲望、谎言和真相的小说,通过一场商场浮沉的经历,展现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动机,以及真相的惊天揭露和堪称虚无的结局。小说结尾在呈现惊天反转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作者充满虚无主义的写作表达。
一天,“我”忽然得知心爱的女孩儿管青遭到不法商人胡京端的玷污,管青说,只要“我”除掉胡京端,她就可以和“我”好。然而,在社会大熔炉里历练之后的我,已不是当初那个少年,此时,“我”眼里的“小人”就是指那些混在社会底层的家伙,包括我这样的“混混”。当“我”见到胡京端之后,敲诈了他20万。这20万让我迅速跻身有产阶层,并迅速步入了人上人的社会。
以圆滑自卫且未损害他人,尽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若收获是以伤害别人为前提,那么,这样的成功从一开始就已注定失败。蝴蝶效应一开始就已埋下伏笔。
作者在故事的讲述上展现了高超的技巧和智慧,他巧妙地利用了“罗生门”的叙事手法,让每一个故事都自圆其说,而每一个故事又都不是真实的,在每一次叙述中,作者巧妙隐藏了诸多细节,每一次的反转都让我们对人性的认识发生改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个细节都可能是关键。而且,作者还在叙述中设置了多个伏笔和悬念,让读者观众在不断的阅读体验中连续被打脸和颠覆。最精彩的是看到最后,抑或掩卷沉思,反复回味才能想明白故事的真相。
直至看完最后一个字,回过头去看,才会发现,书中的人物在不同事件中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让读者对他们有了更多层次的认识。
“我”最终因为一次无心的投资,将股份换回了十三亿。然而,一年之后,“我”才知道,公司上市之后,“我”的股份价值一百亿美金。这个结局,说不上是成功还是失败,又或者,小说毕竟是小说,十亿和一百亿之间,也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并非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差别。
而我们熟知的值得同情、怜悯、憎恶、不屑的管青、周倩、冯小璋、寻化民,甚至出镜率不高、存在感偏低的屁昆仑,都呈现出世界的另一种展示方式,他们和“我”一样,甚至是比“我”更出色的艺术家。
活着活着,很多人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圆滑和圆融仅一字之差,给人感觉完全不同。圆滑的人或许可以骗了大家,但不可能愚弄大家。圆融的人处世智慧极高,完全遵守自己的道德与价值观念。学会知足,保持内心的平静,以仁爱之心来化解仇恨,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与人和谐相处,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
总体而言,《艺术家》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小说,它给读者带来的,除了心理上的冲击,还有深刻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也让我们看到了谎言和欺骗的后果和代价。它以荒诞的叙事告诉我们,真相不会消失,只是被掩盖在表象之下,等待着被发现和揭露。它也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选择和承担。
图片
《艺术家》
子日山 著
作家出版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