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陨石总是坠落在荒郊野外,是谁在保护我们吗?

在地球的周围,有众多小行星和行星一样,围绕着太阳公转,在此过程中,这些小行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外部引力干扰,从而有几率偏离原有的运行轨道,从而对地球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图片
比如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诸多生物的大灭绝。虽然这种巨大的陨石坠落地球的几率非常小,但是质量和体积较小的小行星,几乎每天都有坠落地球的现象。
图片
据统计,地球上每天坠落的小行星总重量就达到1吨左右,只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非常微小而已。我们有时会从新闻上了解到,哪里哪里又发现了坠落的陨石,不过几乎这些陨石都是落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很少有坠落到居民区里的事件发生。有人说,这是有外星高级文明在时刻保护着人类,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
小行星的来源
那些“光顾”地球的小行星,90%以上来自太阳系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这个区域中的小行星数量,达到惊人的50万颗以上,绝大多数都很小,目前发现最大的是谷神星,直径在1000公里左右。
图片
至于小行星带的形成,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行星半成品”说,原本这里和其它行星诞生初期一样,本来是向着星际物质聚集成行星的道路发展的,只不过这个区域附近先形成了木星这颗行星“巨无霸”,既吸收了大部分的星际物质,同时又使这一区域内形成轨道共振现象,增加了那些聚合物质相互碰撞的几率,无法形成更大质量的行星,只能以普遍的碎块形式存在。
图片
撞向地球剩余10%的小行星,则来源于太阳系外侧的柯伊伯带,据预测小行星数量起码在100万颗以上,绝大多数的质量和体积也都很小,目前已知的最大“柯伊伯带天体”是冥王星(从行星行列阵营中“踢”出去的)。除了众多岩质小行星以外,这里还分布着大量由冰晶物质构成的小天体。
图片
至于柯伊伯带天体的形成,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海王星轨道外移、木星和土星轨道共振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这里天体运行的轨道显得异常“混乱”,那些好不容易被太阳风吹过来、没有被其它行星“截获”的星际物质,在这里也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形成了众多固态的小天体以及以冰晶物质为核心的彗核,因此成为太阳系彗星的发源地。
图片
是谁在保护着人类?
这两大区域内的小行星,除了受太阳强大引力作用,围绕着太阳作周期性的运行之外,由于本身质量较小、数量众多,因此也极易受周围大质量行星引力干扰的作用,一方面使得自身运行轨道在某些时刻和某些空间位置发生偏移,另一方面推动小行星之间发生碰撞,在碰撞发生后,原来小行星很多碎裂为更多、更小的碎块,其运行的轨迹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有一部分朝着太阳系内侧移动,距离地球越来越近,当达到一定距离极限后,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向朝着地球转移并最终坠入地球大气层。
图片
这些朝着地球运行过来的小行星,其数量要比最终坠落地球表面的多得多,究其原因就在于地球有大气层保护着。据估测,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星际物质(包括小行星),每天的总量将达到100多吨。
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层的速度非常高,与地球的相对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数万甚至几十万公里。随着坠入进程的持续,大气层的气体密度逐渐增加,小行星与大气分子的摩擦不断加剧,一方面形成高温,使气体发生电离,小行星表面温度也急剧升高而发生气化;另一方面,在空气强大的激波影响下,小行星两端所受压力作用不平衡,很多小行星在坠落过程中发生裂解,较小的完全被气化掉,只有那些质量较大、结构非常致密的碎块才能坚持到最后,形成陨石坠落地面。
图片
据科学家们估计,地球每年大约有8个重量达5公斤的陨石坠落地面,每80年左右会有一块重量达1吨的陨石砸向地面,大约每5000年会有一块直径百米级别的陨石坠落,平均每几百万年才会有一次对地球造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灾难的陨石撞击事件发生。小行星的质量越小,由于数量的“本底”大,所以“光顾”地球的几率高,不过受到大气层“消减”的程度也最高,绝大多数的这样的小行星,都在穿过大气层时消失不见了。所以,要说谁在保护着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答案不言而喻,并不是有什么外星高级文明,而是地球本身在保护着我们。
图片
为什么陨石总发生在荒郊野外?
至于这些坠落地球的小行星,几乎都是发生在荒郊野外,比如海洋、沙漠、戈壁或者森林里,很少有坠落在人类聚集区的问题,也很好进行解释。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集中居住区的面积,占全球地表总面积的比例还不到1%。
图片
而地球围绕太阳系运行以及自转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小行星轨道发生偏移特别是相互间发生碰撞几乎是没有什么规律的,因此,地球表面受到小行星撞击的几率基本上相同,人类聚集区面积的占比很小,自然直接坠落到这些区域的陨石数量就少,更多的则是发生在人类聚集区以外的荒郊野外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