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甘肃行丨在千年简牍中探寻丝路故事

纸张面世之前,古人将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合称“简牍”。20世纪初以来,我国出土简牍数量众多,仅甘肃境内就出土先秦至魏晋时期简牍6万多枚,其中汉简居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一半以上。6月18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甘肃行采访团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与璀璨光芒。
图片
看不尽的甘肃简牍,话不完的千年历史,甘肃简牍博物馆连通着古今,馆内现收藏有各类文物50129件(组),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1943件(组),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分为“简述丝路”“简牍时代”“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常设展区,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两千多年的简牍文化与历史传承。
图片
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的近4万枚汉简记载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丝路贸易、诏书律令、仁孝之义、情谊往来等,像一部记录两千年前汉代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从实证汉代丝绸之路具体走向的“里程简”,到记录吃鸡数量的吃鸡簿,透过这些简牍文物,隔着时光的边塞故事再次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历经岁月洗礼,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早已淹没在大漠风沙之下。如今,随着简牍文献系统性整理与研究的深入,深藏于简牍中的文化密码被不断破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被持续激活,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网络博主们从一枚枚简牍中窥见历史的细节,找寻着早已消散于历史尘烟中的动人故事。
图片
如果说简牍的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那么简牍的制作流程则正是古人智慧的具象化展现。从备料、片解,到刮削、杀青,再到以背划线作为页码进行编联,简牍制作的复杂与精细程度实际上不亚于纸张的制作。当天,网络博主还体验了简牍书写,在一撇一捺、起转峰回间,缓缓写下喜爱的文字,与千年前古人书写的韵味同频共振。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蔡端
图丨新甘肃记者 王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