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体验官探访大先生“15分钟生活圈”,吸收孩子意见赋能“一米友好”

图片
“能不能多点放短片的地方,这样参观起来更有趣”……作为2024世界城市日系列主题公益活动之一,今天,“少年儿童共话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虹口区举行。20余组“10后”家庭以“一米友好”City Walk(城市漫步)探访鲁迅存书室旧址、木刻讲习所旧址等“鲁迅小道”点位,并在专家学者引导下,将City Walk中的所见所闻提炼为所思所想,通过“儿童议事会”畅所欲言,以“一米视角”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活化利用红色遗址旧址做成打卡路线
图片
图片
“鲁迅小道”所在的四川北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木刻讲习所旧址、鲁迅存书室旧址、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等遗址旧址经过修缮对外开放后,不仅成为沪上文化新地标,更是辖区发力建设“15分钟生活圈”和“少先队15分钟幸福圈”的重要阵地。这些点位同时作为“社区会客厅”,通过与周边中小学、居民区联动,举办了多场面向青少年的社区活动,平时也是孩子们做作业、交流交友的好去处。
建起儿童参与城区建设的通道
“上海正通过倾听儿童声音、聚焦儿童需求,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长期关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永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卞一之说,社会各界通过形式丰富的“观察团”“实践团”“代表团”“议事会”等形式,孵化儿童社群、赋能儿童成长,建起儿童参与城市和社区建设的通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City Walk中,10岁的夏朗最喜爱鲁迅存书室旧址二楼放映的短片。这条由鲁迅长孙周令飞录制的口述短片,讲述了鲁迅与存书室的故事。夏朗就是通过这部短片,在几分钟内知道了鲁迅、周海婴和存书室当年的样貌。他希望“鲁迅小道”能进一步增加多媒体点位,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遗址旧址背后故事,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考虑邀请青少年参与设计手绘地图、推出景点数字地图等,让“红领巾”的意见贯穿城市建设始终。
六年级学生周泽伊发现,通往鲁迅存书室二楼的楼梯台阶又高又窄。她建议在修缮遗址旧址时,把楼梯等建筑附属设施改得更贴合当代生活需求。在得知老建筑有风貌保护的要求后,她又提出可以每天安排专人擦拭楼梯扶手,让市民游客特别是少年儿童更安全地上下楼。
图片
图片
在虹口区政协委员顾嘉峰看来,“一米视角”提出的建议未必在当前都具备可行性,但为城市建设、社区治理等提供了发展方向。从事艺术类工作的他,还结合孩子们在“儿童议事会”工作坊中绘制的画作,分析了其间透露出的儿童友好理想城市“隐藏信息”。譬如,许多孩子喜欢画花草树木,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向往;书本书架与玩具画在一起,体现了对“儿童友好阅读空间”的畅想;孩子们笔下的斑马线、人行道和交通标识,则暗示了他们对城市道路更加安全的渴望。他建议,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孩子们绘画作品中的细节,“看”懂他们的需求;政府部门应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进一步营造关爱儿童、尊重儿童的社会氛围,鼓励、支持孩子们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事务。
现场,所有“10后”参与者均获得“少年儿童友好城市小小体验官”证书。本次活动由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共青团虹口区委员会、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办事处主办,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儿童友好社区工作委员会、永真公益基金会、绿城中国提供支持。
  作者:单颖文
文:单颖文图:单颖文摄,主办方供图编辑:刘力源责任编辑:苏展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