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性作为表达工具:对自我历史的指认困境丨金爵最佳影片《离婚》

全文2653字, 阅读约需8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哈萨克斯坦电影《离婚》讲述了十月革命风暴影响下,一个游牧部落家庭在新旧思想冲突中走向分崩离析的故事。

02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如泽丽卡、村里其他女性和乌帕,分别隐喻和象征着一个国度在一个动态时期所发生的变化。

03泽丽卡的选择并没有给她带来想要的结果,反而将原有的秩序毁灭了,象征着那个年代尚不发达的哈萨克斯坦。

04然而,村里其他女性和乌帕的悲剧性结局却是殊途同归,都是苏联清洗下的牺牲品,哈萨克斯坦被迫在苏联集权统治下让渡了自己的历史。

05作者希望中哈两国电影作为交流的载体,能够帮助哈萨克斯坦探索更明朗的未来。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图片
《离婚》女主角拿下金爵最佳女演员奖
哈萨克斯坦电影《离婚》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十月革命风暴影响下,列宁提倡的女性解放和自由思想开始冲击游牧部落的社会生活,由丈夫萨利姆、妻子泽丽卡、大女儿乌帕和小儿子巴奇特四人构成的家庭,在新旧思想冲突下发生离婚风波,最终走向分崩离析的故事。
不少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具有非常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但我觉得在女性主义表层之下还包裹着一个内核,这些女性形象背后实际上隐喻和象征着一个国度在一个动态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我将分析泽丽卡、村里其他女性、乌帕三类女性形象,来条分缕析我的看法。
图片
一、泽丽卡:现代化失败的国度
 先来看妻子泽丽卡,按照剧情来讲,十月革命的余波影响到荒漠中一座游牧村落,苏联所提倡的男女平等的现代化思想随之传入,影响到了这个村落的秩序。一开始,这样的现代化思想是在戏剧中所呈现的,一方面确实是需要借用艺术形式来完成政治说教任务,另一方面也是构成了一种反讽的戏剧性结果——明明萨利姆最先接触现代化思想的那个人,结果却是泽丽卡来去实践,才有了后面的离婚。
然而,泽丽卡也并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化思想,她弟弟给她说,她被邻村大户卡迪贝看上,她的美貌值得更多的金钱,而且男女平等,她是自由的,可以自己做选择。泽丽卡在家里操劳一切,照顾萨利姆和两个孩子,还要去喂养牲畜,甚至在和萨利姆行床笫之事也没有被尊重和满足,她厌倦了这种生活,所以她选择了逃离,跑向现代化的乌托邦。
在后来的情节中,我们看到卡迪贝的妻妾对她丝毫不尊重,她依然做着脏活累活,在萨利姆前来寻人时,为了卡迪贝的体面,在毫无遮掩的荒漠中扒衣服给她洗澡。在影片最后,泽丽卡病重时被卡迪贝抛弃,只能去往母亲家里。种种一切向我们展示了泽丽卡的选择并没有给她带来想要的结果,反而将原有的秩序毁灭了。
泽丽卡所象征着其实就是那个年代尚不发达的哈萨克斯坦。当他们被迫裹入第二世界时,被迫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然而,泽丽卡所代表的哈萨克斯坦,即使是接受现代化思想,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化思想,反而会误入歧途,毁掉了自己原本的内在发展秩序。以至于到最后,泽丽卡病重之际只能怀念萨利姆和两个孩子,“现代化”的哈萨克斯坦只能怀念自己的从前,因为她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二、村里其他女性:失去历史的国度
 再来看另一组群像,影片对她们的镜头比例非常少,却构成了非常导演含蓄的态度。具体来说,村里其他女性和泽丽卡是互相对照的两个选项,当泽丽卡选择逃离古老的文明,去拥抱新的文明时,村里其他女性则是对现代化思想嗤之以鼻。导演是怎么表达这种嗤之以鼻呢?用了一卷红布。
在剧情中,这卷红布本应用来悬挂展示男女平等、女性自由之类的政治宣传语,传播现代化思想,而这些村里其他女性看到的不是红,而是布,因为他们连最基础的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证,又怎么会想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呢?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些女性把红布用为内裤,这却招致镇里党政府的盘查,给她们带来危机。
其中有一个镜头颇值得玩味,党政府代表逼迫她们脱下裤子,传统道德让她们有羞耻感而不愿意照做,直到代表开枪警告,她们吓得扑倒在地脱下裤子,露出内裤,此时有一位女性甚至吓得把红布尿湿了。这个镜头再次让我们回想到此前的镜头,一位男孩实在憋不住了,去红旗下面尿尿。
图片
电影《离婚》
 这样的一个设置显然也是导演一种含蓄的对苏联治下的批判,她们实际上不明白红色所代表着什么,她们只有最基本的生存诉求,然而在影片最后,她们不得不行走在冰天雪地间被代表骑着马驱赶,去接受未知的令人恐惧的审判。
虽然她们与泽丽卡作出的选择不同,然而她们的悲剧性结局却是殊途同归,都是苏联清洗下的牺牲品,哈萨克斯坦被迫在苏联集权统治下让渡了自己的历史,所有的一切都清洗得面目全非。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继承了哈萨克斯坦电影的隐晦表达传统,在泽丽卡之外借助不同的女性群像外壳,再度四两拨千斤地控诉了那段他们自己被替换的不堪回首的历史。
图片
三、乌帕:迷途中的国度
 在《离婚》这部电影中,女儿乌帕的三次祷告本身也构成了一个象征着哈萨克斯坦历史传统的象征。
乌帕的第一次祷告与父亲有关。在泽丽卡不告而别离家出走之后,萨利姆数度寻找妻子无果,最终病倒。女儿乌帕担惊受怕,跑出帐外跪在荒漠中,向真神祈祷。而祈祷完毕后,乌帕惊喜地看到父亲红光满面,充满希望和干劲。
乌帕的第二次祷告与灰牛有关。萨利姆去邻村寻妻却被暴打,心如死灰,决定重拾生活,却发现灰牛倒地无法产奶,这意味着他们本就喝不到母乳的巴奇特也没有牛奶喝了。正当父亲萨利姆发疯之际,女儿乌帕再次跪在荒漠中向真神祈祷,愿以自己的2年寿命换回灰牛的生命。祈祷完毕后,乌帕回到牛棚,惊喜地发现灰牛站起来了,父亲则在高兴地挤牛奶。
乌帕的第三次祷告则与母亲有关。冰天雪地中,萨利姆背着妻子泽丽卡回家,实在走不动了便把泽丽卡放在地上,呼唤乌帕过来。乌帕看到母亲奄奄一息,行将就木,于是第三次下跪祷告,愿以自己的20年寿命换母亲回来。但这次,影片结尾没有告诉我们母亲是否成功复活。
乌帕的三次祷告所发生的时间点,都是当萨利姆在试图恢复生活秩序时遇到困境,需要拯救的时刻。萨利姆遇难和乌帕解难的关系,象征着哈萨克斯坦在去苏去俄的之后陷入发展的迷茫,从而产生一种对自我历史的追溯和怀念的情绪——如同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强调整个影片在用哈萨克语进行创作,这是显然的,既然在外面找不了答案,那就只能找自己的“老祖宗”去追问。
然而,他们的历史在经过革命的暴力断裂之后,他们想回到自己本来的发展脉络也已经不可能了,对于已经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哈萨克斯坦人来说,他们也很难去迎接这段旧历史的回归。这个家庭一开始因为男女平等的思想而走向分崩离析,却又以男女不平等的思想来弥合裂缝。
乌帕的三次祷告是以女童的生命作为献祭,对男性献祭40年,对牲畜献祭2年,对女性献祭20年,旧历史的男女不平等的思想一览无余。所以,导演对第三次祷告的处理是意味深长的,传统的游牧文化、传统的部落信仰所构成的旧历史不是正确的答案,它能帮一次两次,却不能帮整整一代人解决全部的问题,一如毛拉的存在并没有成功帮到萨利姆,反而给萨利姆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因此,在乌帕第三次祷告之后,我们看到了那片苍凉的一成不变的天空。这个家庭,这个游牧民族,这个国度,未来该走向何方,他们仍然处于迷茫之中,而他们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艰难地寻找自己的路。
图片
结语
 虽然电影剧情主要落在萨利姆的周围,但我们仍能分辨出,每一个有张力的时刻都是女性在场的时刻完成的,这更彰显了她们的工具性。影片中主要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表达工具,连同那颗枯树,那片阴郁的天空,那些天地间渺小破败的村落,构成了一个“满目荒凉谁可语”的形象系统。就像导演在映后见面会提到,不只是女性,不只是哈萨克斯坦,在历史的洪流中,沉默才是常态。既然不可语,只能沉默。
如果在这部电影中照见我们所生活的现实,我们的国度和哈萨克斯坦有着相似的不能言说的过去,却又有着和哈萨克斯坦截然不同的当代史,不免唏嘘。希望中哈两国电影作为交流的载体,能够帮助哈萨克斯坦探索更明朗的未来。
作者:呆拉 苟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