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移居火星前,为什么要先向动物学习冬眠?

图片
集结了地球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甚至关系着人类的集体未来;
动物冬眠,神秘可爱,是自然界顽强生命力的展现,更是物种为了适应地球,历经数百万年发展出的生存策略。
移居火星与动物冬眠,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因同一愿景产生交集。没错,让人类可以像动物那样冬眠,已经成为太空探索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图片
很多动物都能够冬眠,涵盖了昆虫、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等物种
图源:Wikipedia
这背后主要有几大原因。首先,是出于对技术和成本的考量。
毋庸置疑,去开辟火星的宇航员,也需要在旅途中吃喝,而这是一批相当庞大的物资。我们不妨计算一下:一名宇航员每周大概消耗30千克的食物和水,往返火星耗时16个月左右,也就是说每名宇航员需要带上1.9吨饮食补给。
更大的荷重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也对技术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如果可以冬眠,宇航员就能像动物那样不吃不喝,还不会影响生命状态。有研究估算,宇航员冬眠能够减少75%的食物消耗,进而降低飞船荷载需求,使飞船本身的尺寸缩减三分之一,这无疑会节省下相当大的开支。
图片
宇航员在太空中吃的食物 图源:Wikipedia
其次,飞往火星的旅途漫长且无聊。试想一下,在狭小的空间一次性待上半年多,从舷窗往外望去,我们熟悉的地球也变成了一个小光点,很难不抑郁。
如果能一进飞船就“睡着”,一睁眼火星就快到了,想必能免去不少心理压力。
图片
在火星看地球,地球只是一个小亮点
图源:美国喷气动力试验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冬眠可能会起到保护宇航员身体的作用。
要知道,太空中的危险因素并不少,比如宇宙射线。微重力状态也会让人体的骨骼和肌肉,因为不再需要抵抗重力而“退化”——回到地球后,重力重新压到宇航员身上,很容易发生骨折,肌肉萎缩也可能使他们难以完成诸如蹲起等日常动作。
图片
为避免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国际空间站设有特殊的阻力装置,帮助宇航员锻炼
图源:tech briefs
相比之下,冬眠的动物让研究人员眼前一亮。在冬眠期间,动物的体温、心率、呼吸都会显著降低,新陈代谢的减慢使得能量消耗变少,这也是为什么动物可以不吃不喝“睡”上好几个月的原因。
更让人惊讶的是,即使冬眠时间长达半年,黑熊在春天复苏时只会丢失一点点的肌肉量。冬眠中的松鼠甚至会对辐射产生抵抗力。科研人员认为冬眠期间松鼠体内细胞复制的速度变慢,因此阻碍了癌细胞的扩散。
图片
冬眠中的北极地松鼠体温可以降至零下2摄氏度
心跳低至每分钟1次,冬眠结束后
它们的体温可以在几小时内回升到37摄氏度
图源:the independent
那么,冬眠好处这么多,人类真能学会这项技能吗?
实际上,医学界已经实现了一些突破。在治疗心脏骤停、脑损伤患者,以及难产婴儿时,医生会采用一种“亚低温疗法”。
在这种疗法中,医生会通过向静脉注射冷盐水,将患者的体温降至32~34摄氏度。体温降低导致患者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细胞及器官就可以凭借比正常情况下少得多的氧气运作。这样一来,就算患者的血流量明显下降,医生也能获得更多抢救时间。
图片
由于亚低温疗法需要注射,因此不适合在医院之外的场景使用
图源:how stuff works
亚低温疗法引发的类麻痹状态,启发了宇宙探索领域的研究人员。
SpaceWorks是一家美国的航空航天工程公司,已经获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投资。他们计划使用鼻导管向宇航员体内输送冷氮气,以期将体温降至32度左右,并让新陈代谢活动减半。
宇航员一旦进入“冬眠”状态,机械手臂会定期移动他们的四肢,用电流刺激他们的肌肉以保持身体机能。
图片
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飞船上的“冬眠舱”
除了借鉴亚低温疗法,一些学者还试图直接从冬眠动物身上找到解决方案。
凯莉·德鲁(Kelly Drew)是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的教授,研究冬眠生物学超过30年。她发现用药物激活北极地松鼠的A1腺苷受体时,后者会立即进入冬眠状态。
由此,凯莉研发了一种组合药物,这种药物在理想状态下,可以激活人体内的A1腺苷受体,但不会让心脏进入“冬眠”状态,也就是停止跳动。
目前,凯莉的药物已经成功使猪的体温降至30~32摄氏度,预计最早在2026年可以开始进行人体实验。
图片
凯莉·德鲁博士 图源:网络
如今,多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火星探索计划,并希望早日实现载人任务。你追我赶背后,如何成功向动物学习冬眠,可能会成为取胜的关键。
而且我们还可以开个脑洞:如果人类真能学会冬眠,那么也许可以通过降低新陈代谢,延长自己的寿命;一些科幻电影中,冬眠还被用来当作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眼睛一闭,所有烦恼统统消失。
图片
图源:Williams magazineJasu Hu
倘若人类冬眠成为现实,你会选择主动“睡”去吗?
转载自:把科学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