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靡“养臭水” 危害青少年健康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近日,在各地的小学生间,兴起了一项“令人作呕”的爱好活动——养臭水。
  养臭水是指将剩菜剩饭、昆虫尸体、人体体液等各类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放在密封容器中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这些物质开始腐烂,产生臭味,甚至还会爆炸。这种听起来令人避之不及的现象却让小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将其作为一种培养游戏。殊不知,养臭水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臭水为什么这么臭?
  臭水的培养过程主要借助微生物的发酵作用。食物等物质中富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在被微生物分解时,会产生具有特殊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发酵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我们熟知和喜爱的食品、饮料都是通过发酵工艺制成。从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到面包、馒头等主食,再到烹饪时使用的酱油、醋、豆瓣酱等调味品,这些人们喜闻乐见的食物都是发酵技术的产物。通过对发酵过程科学严谨的控制,发酵不仅能够为部分食品带来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还可以提高它们的营养健康价值。
  但与食品制作中科学严谨的发酵过程不同,养臭水的发酵过程几乎不受控制。各类不同成分的有机物、无机物被随意混合搭配,共同发酵,其最终产物十分复杂。
  不同的有机物在分解时会产生不同的气体,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的不同。例如,当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时,会释放出氨气、硫化氢和胺类化合物,这些物质通常具有一种十分难闻的腐臭气味。其中,硫化氢的气味类似于臭鸡蛋,而胺类化合物则更像是“臭鱼烂虾”的味道。碳水化合物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短链脂肪酸、醇和酯,这些物质虽然部分可能具有芳香气味,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产生难闻的酸味和发酵气味。脂肪的分解则会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如丁酸、己酸和辛酸,这些物质普遍具有酸臭的气味。
  臭水的气味来源不仅是原材料,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种类有时也会影响最终产物。不同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例如,某些厌氧细菌在发酵时会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和其他臭味化合物,而酵母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醇和酯有时也可能带有强烈的气味。
  此外,臭水的发酵主要是在密闭容器内,即缺氧条件下进行。在这种环境下,厌氧微生物,如某些细菌和酵母,会进行发酵代谢,生成带有气味的化合物。例如,产甲烷细菌在厌氧环境中会产生甲烷和其他有气味的物质。
养臭水健康风险极大
  臭水不仅气味难闻,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更是不容忽视。
  根据部分养臭水的学生的分享,养臭水的主要乐趣之一便是等待它们爆炸。臭水会爆炸的原因在于,用瓶子等密闭容器发酵时,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会在瓶子内聚集,无法逸出,导致瓶子内部气体压力不断升高。当压力超过瓶子的耐受极限时,瓶身便会发生爆炸。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谭星宇介绍,由于“臭水”中有大量包括细菌在内的微生物,一旦发生爆炸,就会形成“飞沫”,如果伴随空气流动进入呼吸道,就会造成呼吸道感染,甚至可能诱发肺炎。
  除了微生物病菌,臭水中还可能含有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
  四川省人民医院主治医生左秋南介绍,硫化氢对人体有害,吸入过量对人体眼睛、鼻子、口腔、咽喉气管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会引起刺痛感,甚至有人会产生头痛、胸闷、咳嗽等症状。
  她特别提醒,对于一些气道高敏、有哮喘病史的孩子,这类刺激性气体可能会诱发气道痉挛,引起哮喘发作,甚至会引起急性肺水肿。
  此外,臭水中还有可能包括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如果在爆炸过程中不小心触及明火,还会带来火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