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一村民带领20余人徒步9小时翻山自救,滑落的泥土可埋入半截身子

全文4135字, 阅读约需12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广东梅州平远县近日遭受暴雨袭击,导致成文村被山洪分割成两座“孤岛”,村民被困。

0220余名村民在村民李生宁的带领下,徒步9小时翻山越岭抵达蕉岭县长潭电站,成功自救。

03其中,最年老的老人70多岁,最小的小孩仅四五个月,队伍中还有两夫妻轮流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

04此后,李生宁继续投入灾区救援,联系物资、传递消息,运送物资至受灾更严重的村落。

05当地村民齐心协力,自救互救,共度难关。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这几日广东梅州平远县天气晴好,万里无云。
九派新闻注意到,道路上随处可见救援车辆及民间组织的挂着红色横幅的物资车辆,天空中时常有直升机或载着物资、急救药物,或转运回被救出的被困人员,穿梭往返于县城及暂未打通道路的重灾区之间。据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消息,梅州受阻交通基础设施正逐步恢复,平远县泗水镇受灾路段全面恢复通行。
6月16日8时至20时,受强降水云团影响,平远县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平均雨量199.1毫米。雨量超过300毫米的镇有4个(泗水镇、上举镇、东石镇、仁居镇),其中泗水镇365.7毫米,降雨频率超二百年一遇,受灾情况最为严重。
在连续倾泻的暴雨下,洪峰过境,河流水位暴涨,最高达7米多,能将楼顶处建有小平房的三层自建楼整栋覆没。汹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碎石和断枝侵袭整个泗水镇,淹没种满庄稼的梯田。稀松的黄土从山上滑落,砸倒山道、房屋以及其间的所有设施,水电和信号都断了,曾经安逸的成文村被山洪一分为二,同时隔绝成两座“孤岛”。
图片
洪水侵袭下的成文村。图/受访者提供
将村民疏散至高处后,次日,李生宁(化名)与几个年轻同乡带着简易的物资和工具,带领五六个老人、七八个孩子及三四个妇女,一行二十余人翻山越岭、徒步行走,历经9小时后,终于抵达蕉岭县的长潭电站,成功自救,其中最年老的老人七十多岁,最小的小孩仅四五个月。
回想起这一路的经过,他直言感到后怕。“真的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能坚持翻山越岭、徒步从村子里走出来,尤其还带着这么多老人、小孩和妇女。大家真的都很有毅力,队伍中还有两夫妻全程都轮流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这次真的是一次奇迹。”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李生宁又马不停蹄地自发投入灾区救援的民间爱心队伍里,联系物资、传递消息,义无反顾地赶赴受灾更严重、仍处失联的村落运送物资。
“不仅仅是政府在组织重建、安排救援力量,我们也在自救,大家并没有怨天尤人、觉得遇到天灾就过不去了,而是齐心协力地想办法跨过去。”他对九派新闻说。
【1】山洪暴发
6月16日,李生宁和几个年轻的同乡从蕉岭县赶回平远县泗水镇,想给在成文村老家的老人过个父亲节。
泗水之名,是因其境内的金田、文贵、大新、成文4条小溪都流入石窟河而得。成文村虽隶属平远县,但位于山区,距离县城大概四五十公里;其东、南两侧与蕉岭县长潭镇毗邻,相距仅二十余公里,因而多数村民在更近的蕉岭县买房安家。
当天,成文村这条小溪,在特大暴雨的“浇灌”下成了泛滥的大河。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强降水云系影响,泗水镇24小时降水量高达369.3毫米,创下当地降水量的新纪录。而根据国家标准,24小时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12小时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上便可称为“暴雨”。
15时30分,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李生宁打着伞见证了这一幕,雨点砰砰作响,路旁昏黄的河水将山间的梯田和大树的枝干淹没,只露出最上层的水田和树冠。他按捺住心中的不安,调侃道,“感天动地的父亲节,水淹七军,大路变成了泄洪道”。
没过多久,他的手机接收到一条气象推送短信,“上面写着平远县最大雨量达到280毫米,蕉岭县是220多毫米,其他只有几十毫米”。李生宁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对劲,洪水将临,加上近几个月的持续降雨,土壤湿润、松软,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村子的常住居民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没有人通知他们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他越往村子里赶,手机信号越来越弱。某一刻对岸的山突然开始滑坡,树木混着泥沙陷入水中,瞬间被湍急的河水冲走,青绿色的山间露出一块突兀的缺口。河水不停地翻腾,水势愈发汹涌,卷走庄稼、冲倒路边的电线杆。山洪彻底暴发,而此时水位仍在迅速上涨。
图片
洪水覆没农田,山体滑坡冲倒房屋。图/受访者提供
回到村里,李生宁同几个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及村干部立刻即挨家挨户地通知村民们撤离。问及当时为何会这么镇定、行动有序时,他回应称,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恰好是退伍军人,加上村里也发过几次洪水,大家在抗洪、抢险救灾这方面,还是比较有经验的。
“人命关天。当时有一户人家的小孩还在床上休息,我们说发洪水了,喊他们快跑,结果刚跑出去,滑坡的山体就把他家背面的墙推倒,大半个房间都被泥土和树枝填满,还好疏散及时,当时真是在阎王手里抢人命。”他说。
17时许,洪峰过境,河流水位暴涨,最高达到7米多,能将楼顶处建有小平房的三层自建楼整栋覆没。汹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碎石和断枝侵袭整个泗水镇,淹没种满庄稼的梯田。稀松的黄土从山上滑落,砸倒山道、房屋以及其间的所有设施,水电断了、信号也断了,曾经安逸的村落被山洪一分为二,同时隔绝成两座“孤岛”。
好在此时村民们已被集中疏散至地势较高的广场,被困至对岸的其他村民也在一位年轻人的组织下安全避险。
李生宁告诉九派新闻,由于村里通向外界的道路被滑坡的山体和洪水冲断的树木覆盖,大部分村民的房屋也被冲毁、粮食顺水冲走,没有物资、与外界失去联系,等待救援需要时间,他们当天就想要自救,组织村里的老人、小孩撤离至最近的蕉岭县。
“但当时天已经快黑了,停电的情况下,没有照明、路也不好走,加上临时撤离,没有来得及统计人数和吃晚饭,只好先在高处避难,等第二天确认完人数再集体行动。”他说。
图片
洪水退去后的成文村。图/受访者提供
21时许,大雨渐停,降水量减少,洪水也不再肆虐。“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两个小时后,洪水终于渐渐退去。次日清晨6时左右,河水退回至河道,水位也恢复正常。
头一天晚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捱,李生宁介绍,大家在五六个小时内亲历山洪暴发、紧急撤离避险,这样的折磨下,晚上虽然无法安心入睡,但至少和熟悉的乡亲待在一起,便不算难熬。
【2】翻山越岭
17日一早,统计好人数后,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商量合计,他们发现村里几乎所有的庄稼、家禽都被洪水覆没、冲走。部分受灾不太严重的村民家里还有口粮,可勉强维持几天,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在两个年轻人和村支书的照顾下,留守在村里等待救援。其他从县城回村探亲的年轻人,家里没有余粮,可以组织一些走得动的老人、小孩徒步往蕉岭县撤离。
李生宁向九派新闻解释,位于泗水镇的成文村毗邻蕉岭县的长潭镇,与县城也只相隔几座山,开车仅二十多公里,许多村民都在县城买房、安家,或是有相熟的朋友、亲戚在县里居住,回到县城后,大家可自行回家或是去朋友家借住、投靠安置点。“所以我们决定先从村里徒步到长潭镇,再从长潭镇回到蕉岭县。”
抱着一丝侥幸心理,他想着或许通往外界的盘山公路还没有倒塌,便和姐夫一起拿着铁锹去探路,看看能否通行。“没想到到了路口,上一秒道路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几乎半座山塌下来,因滑坡堆积的泥土比三层楼还高,到处都是黄泥、断木,人一旦走过去,可能直接就被埋在泥里。”
走公路不可行,只能找找别的路径。村里一位老人对几个年轻人说,山上有条老路鲜有人走、树木茂密,但并非不能走。他们商量后也认为,山上目前还未塌方,证明泥土还算结实,虽然山路会难走些,但只要带着锯子、镰刀等工具开辟道路,应该也能通行。
11时左右,李生宁和几个青壮年带着简易的物资和工具,带领五六个老人、七八个孩子及三四个妇女,一行二十余人从泗水镇成文村往蕉岭县翻山越岭撤离,其中最年老的老人七十多岁,最小的小孩仅四五个月。
虽然知道蕉岭县大概的方位,也晓得要翻过几座山,但李生宁与同伴并不熟悉具体的山路,加上失联、没有信号,在山里分不清东南西北,于是一路上只能由年轻人判断方向、分头找路和开道,老人与妇女、小孩在原地等待或跟在后面。
就这样,他们遇到塌方就开路或是翻爬,过了几座山后,不知不觉找到了可以勉强通行的盘山公路,由于不清楚接下来的山路情况,他们决定沿着公路往前徒步。
图片
李生宁一行人走过被滑落泥土覆盖的山路。图/受访者提供
李生宁介绍,“长途跋涉时经常有突发情况,比如途中蜿蜒的水泥路是悬空的,底下的泥土和石头都被洪水冲刷完,路面上又有滑坡的山体,只能依靠旁边截断的树桩,抓着慢慢爬过去。且由于暴雨,山体不稳定、土壤也比较松软、湿润,有人走在路上无处可避、被突然滑落的泥土埋入半截身子,还好倒下来的是稀松的黄泥,比较好爬出来。”
走到半路,又下了十几分钟大雨,他们担心会再滑坡,便临时找了处地方躲雨、补给干粮和饮用水。这期间也有人走不动,想要原路返回村里、等待救援。“好在队伍中有一个精神军师,他态度坚决地指出我们不能留守在村里,一直鼓励我们要往蕉岭县走,总是对我们说‘就快到了,大家加油,无论多晚,都一定要坚持走出去’,是他的加油鼓劲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他说,其实大家都很团结,遇到难走的路段或是有人扛不住,都会互相帮忙、彼此扶持。
【3】劫后余生
19时许,天还没完全暗下来,仍亮有余晖和微光。李生宁一行人终于在9个小时的跋山涉水后,抵达长潭电站。
“电站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们从山里走出来的时候很惊讶,尤其还看到有好几个小孩,懵在原地好一会才缓过来,随后立即和领导申请,让我们搭乘电站内部的电梯,从发电站上的大坝及内部通道走。这样我们就不必再沿半座山、绕两个小时的远路,只需从电站出来后,再走十多分钟的路程,便能抵达安全地。”他说。
到了长潭镇便有了信号,道路也比此前的山路畅通,他们终于可以与外界取得联络,纷纷通知亲戚、朋友来接自己去蕉岭县。也是在这时,他们才发觉自己整个人都脏兮兮的,身上也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因为一路上几乎都是山路,要穿过茂密的树林、遇到陡坡还要攀爬,有摔伤是很正常的,划伤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大家终于安全到家后都筋疲力尽,直到第二天下午都起不来。”李生宁说。
他还向九派新闻表示,看到长潭电站时,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感觉自己又重生了一遍,特别是能靠自己的力量、带领那么多人安全撤离,当时心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
然而再回想起这一路的经过,李生宁直言感到后怕。“真的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能坚持翻山越岭、徒步从村子里走出来,尤其还带着这么多老人、小孩和妇女,一旦发生严重的山体滑坡,我们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简直不堪设想。大家真的都很有毅力,队伍中还有两夫妻全程都轮流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这次真的是一次奇迹。”
图片
翻山越岭时一行人互相照应。图/受访者提供
18日,劫后余生的李生宁发现自己嗓子沙哑、肿痛,但他去医院看过后并没有在家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自发投入灾区救援的民间爱心队伍里,联系物资、传递消息、运送物资等等,他总是因为各种事宜忙得不可开交。
明明才经历失联30小时的折磨,他却义无反顾地赶赴受灾更严重、仍处失联的村落,即便有些路段大半都被滑落的山体覆盖、有些镇上的淤泥深及小腿,甚至还在一天内运着十几车物资,送往蕉岭县的三圳镇、新铺镇、长潭镇及北礤镇。
连日来,九派新闻实地探访蕉岭、平远两县,发现像李生宁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有的捐献善款、物资,传递救援消息;有的不辞辛苦、只睡几个小时,在烈日下为患难的同胞搬运、送去所需的物资;有的明明自己家里并未受灾,却不远万里赶回镇上,为其他家中被洪水淹过的乡亲抢救财产、清理淤泥、帮忙消杀。
就像李生宁所说,“不仅仅是政府在组织重建、安排救援力量,我们也在自救,整个氛围都比较积极,大家并没有怨天尤人、觉得遇到天灾就过不去了,而是齐心协力地想办法跨过去。”
这几日天气晴好,万里无云。22日傍晚,平远县一位村民从打完井水回来,望着天边的晚霞,驻足看了许久,对九派新闻说,“我们这里的风景很漂亮的。”或许,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最难捱的日子已经过去。
九派新闻记者 代梦颖 广东梅州报道
编辑 辜子旋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