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长密集调研“水陆空”,看湖南如何打造综合运输大通道

湘伴导读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
6月18日、19日、21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先后来到怀化、长沙和岳阳,调研怀化国际陆港、省机场集团和虞公港。
图片
▲6月19日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长沙黄花机场运行控制指挥中心调研。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尚文 摄
一周时间内,省长围绕陆港、空港、水港三大体系开展调研,背后释放的是湖南持续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大通道格局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湖南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
但运输结构仍“偏科”
人们常说,湖南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交通区位条件是我们的“天然优势”。
湖南,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为骨架的水系,连通全省85%以上的县市区,全省航道通航里程11968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9.6%;
湖南,也是我国最早建设铁路的省份之一。从早期的粤汉铁路,到如今的京广、沪昆、渝厦等高铁主通道,目前湖南铁路总里程达6079公里,其中高铁里程2501公里、居全国前列;
此外,湖南高速公路达7530公里、国省干线3.2万公里、全国第3,农村公路20.3万公里,率先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班车、组组通硬化路”。
对内,交通纵横成网。对外,通道建设加速——
向东,岳阳江海联运,基本形成以城陵矶港为龙头的“一枢纽多重点”现代港口集群;
图片
▲湖南城陵矶国际集装箱港。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向南,株洲联动衡阳畅通湘粤非铁海联运,实现全程提单、一票到底,提供“腹地对腹地”“门到门”的物流服务;
图片
▲株洲中车物流基地,一列满载货物的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整装待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向西,怀化联动永州做强东盟货运,已初步形成以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焦柳通道“三纵”与渝长厦-杭瑞通道、沪昆通道、湘桂通道“三横”通道格局。
向上,长沙联动张家界,开设国际航空货运航线遍布五大洲。
立体交通网织得越来越密,但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换乘换装时间长等短板,仍制约着综合运输效率的提升。
据统计,2023年,全省公路、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分别为87.4%、2.7%、9.89%,公路货运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铁路、水路货运占比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与6.7个百分点,运输结构仍不合理,“偏科”严重。
就拿水运来说。虽然湖南全域水网交错,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1968公里、居全国第三,但500吨级以上的高等级航道里程只占11%,南向航道的通江达海能力不太行,中部涟水尚未完全通航,沿线的涟钢、冷钢和涟源电厂等大宗原材料和产品只能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运输。同时,湘江主航道仍存在发展堵点,部分港口泊位吞吐转运能力也较为薄弱。
此外,集疏运体系不健全,从铁到水、从货柜车到集装箱……各类运输方式之间“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接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铁路专用线的重点港口进港率、工矿企业、物流园区接入率只有三分之一,全省仅岳阳港、长沙港及湘潭港接入了铁路。
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稀缺产品”。全省99个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中,能开展公铁水多式联运的仅2个,能开展公铁联运的10个,能开展公水联运的3个。
现代综合立体交通建设加速
物流成本持续降低
湘伴君认为,现代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是交通运输物流成本的竞争,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多式联运的竞争。
对于湖南而言,无论是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还是买全球、卖全球,都需要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
如何将湖南的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胜势?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将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作为大事要事来抓,省委书记、省长先后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精准分析全省交通物流的流量、流向、流效,科学谋划出市、出省、出海通道。
在深入调研、充分借鉴兄弟省份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我省相继出台《湖南省交通运输与物流融合发展研究》《长株潭共建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实施方案》《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支持怀化国际陆港建设实施方案》《湖南省促进水运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
有了政策的加持,全省现代综合立体交通建设正加速“起飞”——
2023年8月,湖南港航水利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整合所有1000吨级以上国有公用码头,创立“城陵矶港”统一品牌,努力打造港区优势互补、公铁水高效联运、无缝衔接产业发展的港口体系;
2023年底,中通快递联手湖南航空组建航空货运枢纽——中通货航,总投资110亿元,支持长沙打造世界级货物集散枢纽;
图片
▲中通货运航司及相关产业项目签约仪式。
“湘粤非”陆海联运国际班列推行“客车化”开行模式,从“株洲北-南沙港南”直达班列的单边运输时效由72小时压缩至20小时;
怀化国际陆港与钦州港、凭祥和勐腊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海关构建“四关如一关”机制,开通农产品、矿产品进出口绿色通道,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节省8.8小时和0.1小时。
截至今年6月,怀化国际陆港东盟班列和“湘粤非”陆海联运国际班列相继累计突破1000列。
图片
▲“湘粤非”陆海联运国际班列,全球联运线路图。
据统计,2023年,全省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22.96亿吨,为近5年最高水平;其中,民航货运量同比增长14.4%,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9.6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10.25万标箱,较2022年的5.91万标箱增长4.34万标箱,增长了73.43%。
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连续9年降低,由2015年的17.5%降至2023年14.2%,尤其是自2021年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物畅其流,人享其行。
长沙黄花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预计2026年投入运营,将集成4类轨道交通、5条轨道线路,旅客在步行5分钟内可以完成机场、高铁、磁浮、公路、地铁、城市交通等多种出行方式的“无缝对接”,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垂直型的“零距离换乘”体系正加速成型。
图片
▲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综合交通中心换乘方案双层平接示意图。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此轮“水陆空”密集调研中,省长毛伟明强调最多的就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动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
研究表明,多式联运能提高运输效率约30%,减少货损货差约10%,降低运输成本20%左右,是交通运输界名副其实的“优等生”。
多式联运的发展,依赖于多种运输方式组合发挥优势的“接力跑”。这就离不开“公、铁、水、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
在湖南连续4年每年实施的“十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基础设施都是重中之重。比如,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湘江航道及虞公港建设、怀化国际陆港、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段航道建设工程、岳阳铁水集运煤炭储备等等。
图片
▲怀化国际陆港。通讯员 摄
要发展多式联运,就要着力健全港区、园区集疏运体系,打通“铁公水”无缝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比如,株洲三一智慧钢铁城铁路专线将于今年底全线拉通,货运火车可以通过铁路专线,直接驶入三一智慧钢铁城,向西联通京广货运线,向东南联通沪昆线,并规划直达湘江铜塘湾港码头,实现“公铁水”全程联运,钢材运输每吨能节约30元以上。
同时,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之间的装载设备、场地设施也需要统一标准,寻找到多式联运“一单到底”的“最小公倍数”。
图片
|打通“铁公水”无缝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
比如,怀化国际陆港创新推广应用53英尺集装箱,配套半挂车,针对不同货类的中转转运设备,打造干支线的无缝衔接。
湖北的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成功研制了公铁一体车、港口智能装卸设备等,真正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
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布局和发展临港产业,避免“通道”变成“过道”。
比如,怀化国际陆港要大力发展箱包皮具、绿色食品等加工制造业、商贸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城陵矶港区、虞公港区、铜官港区、霞凝港区等“四港”要加速集聚和培育物流商贸、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储能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等新质生产力,长沙机场要加快建设长沙自贸临空区,培育打造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临空制造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医药健康、航空服务、汽车零部件等百亿级产业。
东西南北“四方”连通,水铁公空“四式”联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汇聚,这样内畅外联、运力十足的中部“大通道”,你期不期待?
文 | 孙敏坚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