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第26次北京学学术年会举办

聚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
——第26次北京学学术年会举办
光明网讯(记者 张倩)6月22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第26次北京学学术年会”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思路、新方向。
图片
  第26次北京学学术年会现场(张倩/摄)
  开幕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说,北京历史文化是一张金名片,他对40多年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并提出3点建议——“虚中实做”,把学术研究转化为可视化成果;“老料新做”,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展示;“散材整做”,寻找契机将各项研究材料重新梳理、整合起来。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保护内容、保护目的、保护主体等方面不乏创新。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李雪华强调,北京应该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挥首都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创新的推动作用。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离不开北京学研究所(基地)长期以来所做的工作。北京市社科联、社科规划办一级巡视员崔占辉赞扬北京学研究所(基地)凝聚力强、深深扎根京华大地,研究接地气。
  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栗晋霞表示,希望北京学研究所(基地)瞄准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学术平台和学科前沿引领作用,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谭晓玲副馆长分别就北京长城文化带和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进行了深入解读,纪念“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四十周年和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在会议发言环节,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就首都文化内涵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等议题进行探讨。
  据了解,本次年会共收到投稿43篇,分别围绕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北京中轴线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城市的社区营造、老字号的传承、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话题展开讨论。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北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与实践。
  本次年会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联合大学指导支持,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和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和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承办,《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研究会、北京地理学会、《地方文化研究》编辑部和大运河客厅(文旅国际文化传媒)协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有来自近50家单位的约140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会。
  此外,作为年会的一个环节,“惊鸿一瞥运河行”考察活动于6月23日举办,与会者亲身体验北京大运河文化魅力。
图片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