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袁绍争冀州,公孙瓒有那么弱鸡吗?真实的历史如《冰与火之歌》

东汉末年的浩劫,从董卓专权,到董卓被杀,到凉州军团的大混战,关中地区被杀得哀鸿遍野。而同一时期,东部地区的情况,也一样悲惨。
东部的疆域比西部要广阔得多,因此历史的线头,也更加纷繁复杂。大致说,是牵涉到幽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六个州的局势。
演义中袁绍和公孙瓒对冀州的争夺
首先我们看一看袁绍和公孙瓒对冀州的争夺。
先说《三国演义》怎么讲的。
袁绍看中冀州地区了,与幽州的公孙瓒约定,一起夺取冀州,然后平分。
冀州牧韩馥,非常无能,公孙瓒还没到,袁绍已经取得了冀州。
公孙瓒还想来分地盘,袁绍就不给了,还派人假扮董卓的手下,杀死了来要地盘的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
公孙瓒就怒了,亲自统领大军,来讨伐袁绍。
两军在界桥这个地方大战,袁绍手下有颜良、文丑,都是第一流的猛将。文丑打败了公孙瓒,公孙瓒逃跑,眼看要被文丑追上,突然杀出一个少年将军,和文丑大战五六十个回合,不分胜败。公孙瓒的救兵赶到了,文丑就撤走了。公孙瓒问这个少年将军的姓名,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
第二天公孙瓒与袁绍再战,公孙瓒因为赵云是新来的,不敢绝对信任,让赵云殿后。结果,又打不过袁绍。要败了,赵云杀出,几个回合,就杀了袁绍手下一个将领叫麴义的,公孙瓒转败为胜。公孙瓒反击,袁绍这时还是有点英雄气概的,指挥手下奋战,又占了上风。
这时,“只听得山背后喊声大起,闪出一彪人马,为首三员大将,乃是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公孙瓒是刘备老同学啊,刘关张前来助阵,袁绍哪里还是对手,就被杀得大败。
实际上的公孙瓒有多厉害
以上是《三国演义》的情节,那这一段历史,其实是什么样的?
当初袁绍离开洛阳,就想着要夺取冀州。
因为东部地区六个州的情况大概是这样:青徐兖豫四个州,比较富庶,但是军事完全不行;东北角的幽州,兵力比较强,但是地理太偏,而且太穷。只有冀州,是也富庶,也出精兵。
所以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起兵以来,袁绍名义上是讨伐董卓的盟主,实际上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对冀州地盘的巧取豪夺上。《三国演义》还是美化他了,好像他开始还是想讨伐董卓的,同盟散了才想着去夺冀州,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惦记着冀州。
袁绍怎么样和公孙瓒建立同盟除掉韩馥的过程,《三国演义》的叙事,多少有依据,就是把韩馥改得傻了一点,公孙瓒改得弱了一点。
这也是《三国演义》的一个基本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高明,次要人物经常被弱化。尤其是公孙瓒,作为刘备的老同学,享受刘备的同等待遇:道德被美化,能力被弱化。
公孙瓒其实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公孙瓒“家世二千石”,世代都有人能做到郡守这样的官。这样的家族,在袁绍眼里还是不算什么,但在刘备眼里那就是绝对要仰望的。但公孙家在幽州地区,有点土皇帝的味道,这一点就让袁绍也不能小觑了。
然后公孙瓒和袁绍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大户人家的小老婆生的。
这样的孩子,一方面从小能接触到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知道这些东西天生都并不是自己的。这样一来,笨孩子就变成《红楼梦》里贾环那个样子;聪明孩子则是知道,想要什么,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所以要会察言观色,要能换位思考,这样发展下来,他能力可能比合法的继承人要强,因为这种本事,还真是家长砸多少资源都砸不出来的。
公孙瓒就特别厉害,家里给的资源有限,就到郡里做个小官吏,他长得漂亮,音色洪亮,业务水平特别高,郡守一看就特别喜欢,招了公孙瓒做女婿,然后送公孙瓒到大儒卢植那里去镀金。所以才和刘备认识的,公孙瓒又和刘备有相似之处,都是并不喜欢读书的,但是我需要这个学籍。
然后公孙瓒继续去当官,那个时代推崇你要忠于自己的领导,公孙瓒做得特别到位;在边疆上,当然军事能力很重要,这是时代怎么变都不会变的,公孙瓒特别能打,很快成了当时公认的名将。他手下有一支天下最精锐的骑兵,号称“幽州突骑”。公孙瓒喜欢骑白马,因此人称“白马将军”,手下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也都骑白马,号称“白马义从”。
公孙瓒的军队战斗力有多少强,我们可以拿刘备来做一个参照。
初平二年(191年),一场规模巨大的民变在青州爆发了。青州地区有几十万人自称黄巾军,向官府发动猛攻。刘备当时是青州高唐县的县令,他就和青州黄巾军开战了,刘备当时已有善战的名声,又有关羽、张飞相助,但是黄巾军人太多了,刘备寡不敌众,只好逃亡,投奔了公孙瓒。按照历史,之前刘备也并没有得到公孙瓒多少帮助,到这个时候,才投奔了老同学。
然后公孙瓒就给刘备演示了一下,最顶级的国防军,屠杀黄巾军有多么砍瓜切菜。公孙瓒步兵和骑兵共两万人一战即斩首三万余级。黄巾军逃到黄河边,公孙瓒乘胜追击,再次大胜,又斩杀数万人,鲜血把河水都染红了,活捉的俘虏,也有七万多人。
基本上,公孙瓒的幽州突骑,就和董卓的凉州精兵一样,是其他地方的军队,闻风丧胆的存在。
袁绍和公孙瓒怎么起冲突
袁绍和公孙瓒是怎么起冲突的呢?
具体的矛盾,可以扯上很多,不看具体矛盾也可以推论,他们会打起来几乎是注定的:冀州富,幽州穷,幽州却承担着国防重任。国家秩序正常的时候,冀州、青州的赋税经常会抽出很大一部分,不上缴给朝廷,直接拿去补贴幽州。现在天下大乱,幽州当然就拿不到这个钱了。公孙瓒难免会想:自己的骑兵天下无敌,干吗辛辛苦苦去塞外与胡人作战,直接占领那些富裕的州郡不是更美妙吗?
袁绍杀死公孙越,《三国演义》说是袁绍的阴谋,其实那事很大程度上是个意外。公孙瓒借机发作,进攻袁绍。当时袁绍刚刚取得冀州,本来就人心不稳,听说公孙瓒要来,很多冀州的地方官都望风响应。冀州人士选择归附公孙瓒的也有很多,赵云就是其中之一。
被逼到这份上,袁绍不得不迎战了。
这就是所谓“界桥之战”,和《三国演义》比,历史记载中这一战完全没有出现颜良、文丑,最出彩的人物,是《三国演义》里被赵云几个回合就刺死的麴义。
麴义带着八百个步兵,当诱饵。
公孙瓒觉得这个不堪一击,就直接让自己最精锐的骑兵冲锋。
根据通常的经验,步兵面对骑兵的冲击,往往就会吓得溃散,然后奔逃时自相践踏,因此死掉的人比被敌人杀掉的都多。
但是麴义来自凉州,和董卓是老乡。他这八百步兵和羌胡骑兵长期作战,对骑兵冲击一点也不陌生,这时候他们毫不慌乱,举起坚固的盾牌,纹丝不动。
等到骑兵迫近,步兵背后的强弩部队突然出现。
冀州强弩,是天下知名的大杀器。无数利箭,雷轰电掣般射向公孙瓒的骑兵。
然后麴义的步兵从盾牌后跳出来,怒吼着冲上前,把落马的骑兵全部斩杀。
所以这一战,麴义的八百猛士神威凛凛,袁绍的指挥也很高明。
如果公孙瓒先用步兵举着盾牌缓慢推进,那是可以挡住强弩轮射的,于是两军就会进入大部队的肉搏战,相持不下的时候,公孙瓒再出动骑兵侧翼猛攻,本来有很大的胜算。
但是袁绍用这八百猛士当诱饵,也利用了公孙瓒不太瞧得起自己的心理,袁绍之前并没有打过硬仗,号称讨伐董卓却始终没有出击,大概也让他有了点怯懦的名声。公孙瓒恐怕会想,一个世家大族出身的熟读儒家经典的公子哥,不懂军事,也很正常。
就这样,袁绍成功诱使公孙瓒过早出动骑兵,反而把公孙瓒的王牌部队一举歼灭。
谁是主角?
后面袁绍和麴义都还有些精彩表现,不细讲了,总之,从此在军事上,袁绍和公孙瓒就强弱逆转了。
刘备、关羽、张飞被黄巾军打败,然后就投奔了公孙瓒;赵云也已经归顺了公孙瓒。所以这场战争,他们确实可能都参战了,但是史书当中没提他们,因为在光芒万丈的麴义面前,他们即使在场,也只是溃逃的公孙瓒的部队当中的一员而已。
现在我们再回顾《三国演义》的情节:麴义是被赵云一枪刺死的龙套,刘关张赵都有出彩表现,当然《演义》也没打算把袁绍写得太弱,把戏给了文丑。
《三国演义》的处理,我们也好理解:就是精彩剧情,要放在主要人物身上。为什么要给文丑加戏,也是因为他将来是要被关羽杀掉的,他不强,就显不出关羽来了。
麴义为什么被贬低呢?因为后面没他什么事了,按照历史也没他什么事了,只知道后来他居功自傲,被袁绍杀掉了。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讲了一代人的历史,但把光辉集中到少数人身上。而真实的历史,可能更像另一部小说,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
《冰与火之歌》这部作品,有一个特点,看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一个角色,上一个场景里还光环闪耀仿佛是时代的中心,下一场就被人杀掉了死得特别无助。这大概是这部完全架空虚构的作品,特别有历史的气质的地方。真实的历史就是,很多非常出色的人物,说没就没了。后来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往往也不是早早体现出成功者气质的,实际上他早年最了不起的成就也许只是,他活下来了。
确实,充斥着血腥杀戮的时代,有什么比坚持活着更重要的呢?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