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在武汉市蔡甸区河段,为什么会形成弯曲度极大的“柴林湾”?

河流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沿着地表低地流动的水流,属于地表径流的范畴。河流中承载水体的地表低地,称为“河道”,河道具有一定的特征,包括河道长短、宽窄、深浅,以及大量河道组成的水系形态等。一方面河道承载河流中的水体,约束着河流的流向,另一方面河流中流动的河水也在不断塑造着河道的形态,从而形成形态各异的河道。
图片
为什么柴林湾弯曲度这么大?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处形态比较奇特的河道,这处河道位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上,它就是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柴林湾,又名为葫芦坝。柴林湾距离武汉市中心大约26千米,是汉江下游的终点河湾,河湾全长6.8千米,柴林湾河道呈现“Ω”形态,弯曲度极大,湾颈最窄处仅为67米宽,上下游水位落差一般在0.3至0.5米之间,河岸属于淤积而形成的沙土,抗侵蚀能力较弱。
图片
柴林湾示意图
图片
柴林湾在武汉市的位置图
那么,汉江在武汉市蔡甸区河段,为什么会形成弯曲度极大的“柴林湾”呢?河流通过流水的流动,在不同状态下,表现为侵蚀、搬运或沉积等外力作用,从而塑造河流形态。一般来说,在落差较大的河段,河流流速快,河流多表现为下蚀作用,也就会使得河道越来越深,从而形成V型谷。而在落差较小的河段,河流流速慢,河流多表现为侧蚀作用,也就会使得河道越来越快。
图片
上中下游河流示意图
图片
草原上弯曲的河道
但是,由于河岸抗侵蚀能力不同,因而河道很容易发生弯曲,形成河曲。也就是说,汉江形成柴林湾的先决条件是地势低平,汉江流经武汉段时,属于江汉平原地区,地势十分低平,汉江的侧蚀作用较强。在地质历史时期,蔡甸区的地质结构,为汉江河道的弯曲提供了物理基础,河道发生轻微弯曲。一旦河曲形成之后,河流动力学将会发挥作用,在河流的弯道处,由于水流的离心力作用,外侧河岸受到的侵蚀较内侧更为严重,使得河流凹岸的弯曲度增大。
图片
河曲演化示意图
图片
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同时河水中的泥沙在弯道的内侧沉积,使得河流凸岸的弯曲度也增大,从而使得河道的整体弯曲度不断增大。这种,河流流经平坦区域,形成大量弯曲河道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但是像蔡甸区柴林湾那样弯曲度这么大的河曲还是十分罕见的。如果“河曲”也有发生发展的生命过程,那么柴林湾显然已经处在河曲的老年期了,因为河曲随着弯曲度越来越大,在自然界最终的结果就是消亡。
图片
汉江柴林湾河段江面
而河曲的阿喀琉斯之踵就是其颈部,因为颈部的两侧都是河流的凹岸,都表现为侵蚀性,从而使得颈部会越来越窄,目前柴林湾的颈部宽度不到70米。那么,最终可能在一次洪水发生时,强大的水流会冲破柴林湾的颈部,从而使得河流河道“截弯取直”,从此汉江就不会再走原来的河道了,而原来弯曲的河道将会形成一个湖泊,根据其形态我们通常称为“牛轭湖”。当然,在人类作用下,如果我们加固其颈部的河岸强度,那么柴林湾可能可以保留更久的时间,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这一处自然奇观。
图片
柴林湾在蔡甸区中的位置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