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环翠区“三个一百”工程:为基层办好事,帮企业解难题

  基层所需、群众所盼、发展所急就是改革所向。今年以来,环翠区坚持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实施百名编制下基层、百项权限赋镇街、百位人才进企业“三个一百”工程,千方百计为基层履职“增效”、为群众幸福“加码”、为企业发展“助力”。
  百名编制下基层——力量足、责权清
  “这次区里不仅向街道下沉了12名行政事业编制,还为我们‘量身’招聘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安全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有了专业人才,工作更好开展。”竹岛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苏亚哲介绍。
  因为人员紧缺问题,基层工作中常常出现重要职责“担不好”、看见问题“管不了”、服务群众“办不到”等问题,影响了基层政权作用的有效发挥。为解决这一难题,环翠区在向镇街下沉99名行政事业编制的基础上,为镇街招聘60名急需紧缺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化解基层人少事多、工作力量不足的突出问题。
  基层工作涉及面广,新人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上手?
  在鲸园街道党建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延钰手边放着《镇街工作机构履职清单》,上面详细写着职责分工、工作流程、责任人、联系电话等。“对照这份清单,工作职责一清二楚,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工作效率高了,企业群众来找我们办事也更加直接方便了!”李延钰说。
  《清单》系统梳理189项镇街职责任务清单事项和152项“属地管理”清单事项,细化1700余项工作流程,从党政事务、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明确镇街应承担的279项具体职责任务,让基层一看就知道“干什么活、办什么事、担什么责”。
  此次改革,将环翠区镇街原有“七办五中心”整合为“五办四中心”,综合设置组织工作、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等31个通用岗位,允许镇街根据自身特色和工作需求设置特色岗位,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岗位任务饱满、分工协调均衡,保障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
  谈及改革后的变化,不少镇街干部表示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干劲更足了。“现在各部门权责清晰,工作协同高效,大家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出不少好的工作方法。”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姚嘉敏表示。
  环翠区委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有限的编制资源投放到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镇街工作机构履职清单和岗位目录的深度融合,实现人岗责“三位一体”,真正解决了“镇街该干什么、由谁干、怎么干”等问题,推动各项工作提速增质。
  百项权限赋镇街——看得见、管得着
  近日,鲸园街道一社区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居民私自搭建围墙,经劝阻无效,环翠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鲸园中队组织执法人员对违法建筑依法进行了拆除,从发现违法行为到依法处理,仅用了半天时间。
  “以前我们发现群众有违法违建的,没有权力制止,等到区里下来执法的时候,有时已经建成了。现在我们有执法权了,在萌芽状态就制止住了,有效节约执法成本,让基层治理更高效。”鲸园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邓雅慧说。
  今年,按照省级统一部署,环翠区作为威海唯一试点县(市、区),将部分行政执法权赋予镇街。“我们根据经济发达镇、重点产业镇、主城区街道治理特点,由镇街自主‘点菜’,实行差异化赋权,各镇街结合实际最多的承接92项,最少的承接63项,既为镇街放权赋能,也避免‘一刀切’‘接不住’加重基层负担。”威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朱建超说。
  同时,环翠区还在全省率先探索编制执法事项层级化、巡查事项一体化、履职事项颗粒化三张清单,细化区镇权责划分,让基层执法有据可循、务实高效,切实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扰企”等问题。
  说起镇街行政执法的改变,环翠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鲸园中队中队长单光深有感触:“以前是各职能部门分别进行检查,而镇街却没有权限。改革后,我们可以实现‘一次上门,全面体检’,对安全生产、环保等各方面进行联合执法,将部门多头管理集中到镇街统一指挥。”
  执法力量“向下扎根”,治理效能“向上攀登”。环翠区构建区级综合执法平台,做实做强镇街综合执法平台,协同推进基层执法工作,实现全区上下“握指成拳、协同共管”。同时,将执法中队、市场监管所、司法所等派驻机构纳入镇街统一指挥,区级90%执法力量下沉镇街执法一线,基层执法力量更足、水平更高。
  为了确保执法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环翠区镇街行政编制及综合执法中心人员全员考取执法证,明确法制审核专职人员,原有从事执法工作人员全部纳入综合执法中心管理,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环翠区司法局还组织了培训和测试,实现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能力。
  百位人才进企业——下得去、上得来
  “‘带编入企’是政府给企业送上的一个大礼包,我们现在急需投融资方面的人才,政府出力、出编制为我们揽才,真正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急难愁盼,我们都盼着人才早点来!”近日,环翠区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伟在谈到环翠区推出的人才招引新机制时说。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支撑。环翠区充分利用编制资源对人才的吸引作用,统筹100名事业编制,打造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蓄水池”,采用“事业+企业”共引共育的方式,面向急需紧缺专业高端人才,在重点领域国企单位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重点产业发展引进一批创新服务人才。
  如何在引进人才上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向奔赴”?环翠区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政府就选派什么样的人才”原则,每年选派20名高层次人才到重点企业实践锻炼,锻炼时间不低于5年,既满足企业需求,也给人才发展提供了平台。
  编制灌溉滋养真心留才沃土。“这是一次创新探索,打破了体制机制屏障,让人才能在体制内外自如转换身份,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去,满足企业对紧缺人才的呼唤,也将为地方打造一支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强大干部队伍。”环翠区委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选派服务企业期间,仍然保留事业单位编制身份,留足“过渡期”和“缓冲期”,为人才解除了后顾之忧。
  “带编入企”既是挖潜编制资源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的现实需要,更是打通不同所有制人才流动障碍的重要渠道,真正释放人才干事活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才能够“下得去”,也能“上得来”,搅动人才队伍“一池春水”,让编制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打通引才聚才“最后一公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环翠区“三个一百”工程夯实了基层基础,激活了发展引擎:镇街力量更足了,基层执法更有底气了,服务群众效率更高了,企业的发展更有活力了……环翠区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机构编制资源精准配置,为打造精致、幸福、充满活力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蓄势赋能。(来源:环翠区委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