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之夜主题论坛】饶雪漫:要相信文字的力量,没有人永远17岁,但永远有人17岁

图片
从《左耳》到《秘果》,再到《大约在冬季》和最近上映的《沙漏》,饶雪漫的文学作品经历了从文字到屏幕的转身,但始终在讲述着青春的故事。
6月23日下午,2024微博文化之夜“看见多元文化力量”主题论坛在郑州举办,著名作家、编剧饶雪漫进行了《文学影视化的二度创作是矛盾又迷人的》主题演讲,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编剧生涯,以及那份与青春文学紧密相连的缘分。
饶雪漫回忆,14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被一家杂志社选中,1997年时,她还在这家杂志社当过一年编辑。“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发表了韩寒的处女作。所以我觉得,文学是有传承性的,很多东西都是冥冥当中就注定了的。就这样,我一直在写我的青春文学,我的第一批读者都是小孩子。”
对于如何看待青春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影响这一话题,饶雪漫说:“要相信文字的力量,没有人永远17岁,但永远有人17岁,青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她澄清了一个常见的误解,即认为她只关注青春疼痛。饶雪漫解释说:“事实上,我在写我的第三十二本书之前,一直都在描绘青春的美好与快乐。直到我遇见了一个女孩,首次了解到抑郁症这个病症,第一次真正接触到青春文学的内涵和灵魂。17岁的年纪,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在他们心中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
基于这个女孩的经历,饶雪漫创作了她的第三十三本书《小妖的金色城堡》。而广为人知的《左耳》是她的第三十四部作品,《沙漏》则是第三十五本。
“那个时候,我才真正地去感受到青春期的一些东西,不是以走过了青春的姿态去回望青春,而是跟那些孩子们平行成长,去感知他们正在经历的一切。”饶雪漫说。
谈到从作家到编剧的转变,饶雪漫坦言,自己最初并未打算涉足影视行业。“我的书已经足够畅销了,为什么还要把它变成我不太擅长的影视类作品,为什么要把文字去做一次二度创作?”饶雪漫深知拍电影与写作是不同的,在决定将《左耳》改写成剧本前,她做了长时间的挣扎。
撰写《左耳》剧本,饶雪漫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而《沙漏》则用了八年之久。尽管《沙漏》电影上映后,有人质疑青春疼痛题材是否已过时,但她坚持认为这是她必须要做的事情。
饶雪漫分享说,《沙漏》的原型人物是一个患有交替性厌食暴食症的女孩。她曾对饶雪漫说:“除了你的书,我没有朋友。”饶雪漫承诺会为她写一本书,为她创造一个朋友,甚至一个“王子”。但遗憾的是,当书出版时,这位女孩已经离世。
饶雪漫还记得自己最后一次见到女孩的场景,她躺在病床上说:“雪漫姐姐,我觉得文字是有力量的,我希望你能把我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用更多的形式。”这也是饶雪漫坚持八年,一定要拍摄《沙漏》电影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让饶雪漫很高兴的是,不少读者和观众在《沙漏》的故事中看到了友谊的力量,以及多年后再回望青春时,那股力量带来的感动。
图片
“我特别喜欢电影最后主人公的独白: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我们已经慢慢接受了普通平凡的人生,但是当我们终于有一次机会回望青春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曾经拥有就是最大的幸运,驻在心底的人永远都不会分离。”饶雪漫感慨说:“我一直觉得文字是一种可以呼吸的东西,它能给人生带来许多不同的体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十几岁时我在四川的一个小城市,是文字的力量让我推开了一扇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这种力量是许多人可能没有经历过的幸运,也是我一直努力追求并珍惜的。”
她遗憾地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阅读纸质书籍,而是沉迷于短视频或接受碎片化的情感文化。她希望微博文化之夜这样的活动能够多举办一些,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文字的力量,因为文字真的可以改变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强大内心力量。她相信,只要与文字相伴,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正观新闻记者 张晓璐/文 李新华/图
版权声明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