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变身绿色走廊 如在“画”中行

史学家们曾说“北京是运河上漂来的城市”,说的是当年建城时,粮食、木材、砖石,乃至工匠都随京杭大运河上的船只一路北上,运抵京城。
大运河北京段从昌平白浮泉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动,经海淀、西城、东城、朝阳,至通州,通惠河、北运河为其主线,坝河、温榆河、南长河为其支线,共同构成一条生态水脉。北京经过多年河道治理,一条条河道焕新为生态河,菖蒲、芦苇、香蒲……水生植物在这里安家,东方白鹳、白天鹅、中华秋沙鸭、大鸨相继而至,大运河成为鸟儿的新家园。
图片
北运河风光。 北运河管理处供图
河道持续治理,水质稳定提升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它牵起京津冀三地。站在通州北关分洪枢纽旁的楼上眺望,北运河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飘向远方,熠熠生辉。
周末或者下班后的闲暇时分,北运河管理处党务办公室主任汪丽丽和很多市民一样,喜欢到河边漫步,湿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陶醉其中。汪丽丽是位老水务人,多年相伴让河道已经成了她的老朋友。
北运河的上游便是通惠河。在北京CBD上班的王帅是庆丰公园的常客,庆丰公园紧邻通惠河,王帅常常提前1个小时到单位,换上运动服到公园慢跑一圈,“身边是有着千年历史的通惠河,与河相邻的是现代、时尚、繁华的CBD,清澈的通惠河如同一条时空隧道,将历史和现代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这种独特的穿越时空之感,让王帅更加深爱北京这条历史长河。
然而,如果把时钟的指针往回拨,不管是北运河还是通惠河,抑或温榆河、坝河、南长河,都曾在城市快速发展变迁中,有过不堪重负的一幕。汪丽丽回忆说,2003年,她当时单位旁边便是通惠河,“河道脏、臭,当时所站职工有笔补贴,叫‘闻臭费’,可见那会儿的污染程度。”
作为九河末梢,北运河承载着北京城区90%、城市副中心85%的防洪排涝重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运河变为一条排水河,水质为劣Ⅴ类。
河道治理刻不容缓。
2001年11月,“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全线动工。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市当时提出,通过4年的全流域综合治理,温榆河要实现“水清岸绿,部分通航,周围最适人居”的目标。
在汪丽丽印象中,2008年给她留下特别的记忆,那一年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启动。在多年的治理中,北运河的变化日新月异,北运河水质开始逐年改善,最终实现“干流不黑、不臭、无水华”的目标。
2013年,北京市连续实施三个“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实施碧水攻坚战略,从细分的小流域入手综合施策消减污染物,清水下山,净水入河,统筹做好河湖空间生态养护促进河道生境修复完善。
与此同时,水质侦察兵、新型高效水草切割收集船、原位水体修复等水务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水生态环境逐年改善。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十年间,北京市流域内污水处理率从70%提高到97%,干流出境水质由劣Ⅴ类水体逐步提升稳定到Ⅳ类,水生态健康指标持续提升。
图片
2022年9月1日,俯瞰北运河与甘棠大桥风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随着大运河(北京段)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深入,大运河沿线主要河段水质已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水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2018年,水环境质量开始变好,2019年起实现大运河主要河流消除劣V类水体,之后稳中向好,2021年至今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水清岸绿,成为迁徙候鸟“温馨驿站”
水清了,岸绿了,大运河北京段流域生机勃勃,吸引了一批新老朋友。
汪丽丽介绍,近年来,北运河流域监测发现国家二级濒危植物四角刻叶菱等水生植物3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等鸟类206种,鳑鲏等鱼虾类26种,北运河成为水生动植物富集区和迁徙候鸟的“温馨驿站”。
因水而建的温榆河公园早已成为京城热门公园,这里发现了中华秋沙鸭、大鸨、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马口鱼和野大豆等多类珍稀动植物。截至2023年年底,温榆河公园累计监测到陆生植物194种,昆虫155种,其中蝶类20种,蜻蜓13种,鸟类320种,两栖爬行类动物7种,鱼类32种,并在多个点位监测到马口鱼、宽鳍鱲、鳑鲏等水体健康指示物种。同上一年相比,2023年度总体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除了生物的大量回归,大运河北京段的众多遗产也正在向世人讲述着这条古老运河的故事,传承大运河文化。北京市文物局信息显示,大运河北京段沿线拥有多个纳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产点,包括高粱闸、什刹海、玉河故道(含澄清上闸、澄清中闸)、白浮泉遗址、广源闸、平津闸、永通桥及石道碑、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南新仓、通惠河通州段。
朝阳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陶原介绍,作为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平津闸已启动修缮。平津闸位于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域北侧通惠河南岸,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元代古闸口。
本次修缮包括揭墁局部存在隐患的条石地面,恢复部分条石,修补地面及驳岸部分石材,归安驳岸石材。同时还将拆除驳岸被拆改的混凝土部分,补配驳岸缺失条石,清理地面及驳岸树木、杂草,拆除钢制平板桥等。陶原介绍,平津闸修缮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
就在不久前,飞越通惠河两岸的近600岁的永通桥修缮后向公众开放。漫步永通桥,桥面上铺设着2000多块在修缮过程中发掘的原状条石。此外,桥上形态各异的石狮也得以完整保留。历经600年风雨,它们“穿越”至现代,默默见证着运河如今的发展变迁。
图片
6月6日,近600岁的永通桥(八里桥)完成修缮后正式开放。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生态景观提升,首创提出“千里潞道”绿道品牌
在碧波荡漾的大运河周边,连绵的绿道形成了一幅蓝绿交织的醉人景象。市民漫步水韵林海,享受慢生活的松弛与惬意。
大运河森林公园位于北运河两畔,是全市打造的11个万亩滨河森林公园中,首个获得批复开工建设并最先对游人免费开放的项目。公园的设计灵感来自清代江萱绘制的《潞河督运图》,这里的堤路绿化与运河景观形成了林水相依的宜人风景,潞河桃柳、月岛闻莺、丛林活力、银枫秋实、明镜移舟以及高台平林六大景区萦绕于运河两岸,水清岸绿的景致令人心醉。
“结合大运河通州段沿线生态景观提升工作,我们不断完善绿色空间布局,打造大斑块森林城市风貌。”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说,通州区已建成的北运河绿道、运潮减河绿道、潮白河绿道、凉水河绿道等如一串串翡翠项链,为市民提供了优美的健走、骑行空间。
图片
6月12日,市民骑行经过北运河畔的北京艺术中心。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绿道体系专项规划》还首创性提出“千里潞道”品牌,规划了“徐行水韵林海,悦享缤纷家园”的愿景。相关负责人称,通州历史上称为“潞县”,“潞”字由“水”与“路”组合而成,选取“千里潞道”作为绿道品牌,既蕴藏深厚的历史传承,又凸显出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特征。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预计将新建绿道700公里,达到总长度1075公里,并实施减河-潮白河、大运河沿线-城市绿心等绿道连接线路,提升居民的畅行感。
声音
北运河管理处党务办公室主任汪丽丽
守护好一池碧水,让市民朋友有更多亲水体验
我2003年毕业来到北运河管理处工作,后来又定居在通州。20年间,尤其是近10年,见证了流经通州40余公里北运河的华丽蝶变。刚毕业时,北运河是臭水河,河面上时常看到白沫。经过持续河道治理,北运河的水质及流动性好转,再加上生态治理和管护,水清了,水华逐渐消失。同时伴随着水生动植物系统的完善,水质由前几年的阶段性达标到现在的常年稳定达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开始成为了通州的新名片,也彰显着北运河的新生。运河生态带的基底辐射作用逐步显现,运河+体育、+旅游、+文化、+经济等次第花开,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品质。现有的成果是多年来,持续不断通过污水处理、流域减污、水域生态修复、社会共同保护的结果,运河千年走来,焕发着古韵今风的时代魅力。我们要守护好一池碧水,不断打造更多的水生态产品,让市民朋友有更多的亲水体验是我们水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张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