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难、八方拆台:美国独立战争时,都有谁来拆英国的台?

图片
18世纪的英国,曾以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先后击败了西班牙、压制了荷兰、战胜了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势力如日中天。所以,当美国在18世纪末寻求独立时,欧洲列强的态度多倾向于支持这一新兴的国度。他们纷纷向美国伸出了援手,以各种方式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从而对英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在这场战争中,究竟是哪些国家在背后拆英国的台呢?
图片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美国独立之初的“上兵伐谋”
自“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对北美大陆殖民地的争夺由来已久。除了英国之外,西班牙、法国、荷兰、瑞典也都曾雄心勃勃地加入到大西洋彼岸“开疆扩土”的行动中去。
不过由于国力的限制,瑞典和荷兰首先于17世纪中期退出了这场需要耗费无数人力和物力的大国游戏。在淘汰了实力稍逊的两位“参赛选手”之后,欧洲列强在北美的角逐呈现了西班牙、英国和法国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法国和西班牙将更多精力投诸于欧洲大陆的争霸战争之中,以至于英国在“七年战争”后赢得了北美大陆的主导权。
落败的欧洲列强对富庶的北美大陆依旧垂涎。因此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大陆议会”便针对性地做出了联合欧洲各国、孤立英国的决策:1776年4月“大陆会议”在禁止向英国出口任何货物之后,又宣布北美的港口向所有的国家开放。
此后在关于是否颁布《独立宣言》的讨论中,争取欧洲国家的支持更成为美国是否能够成功“立国”的关键。对于这些担心,主导独立运动的“新大陆名士”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杰弗逊等人显得信心十足。毕竟“七年战争”以来,英国债台高筑、军备废弛,而法国和西班牙则矢志复仇,厉兵秣马,特别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登基不久,急需一场战争来巩固自己的王座。
图片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约翰·亚当斯所料,“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早已引起了欧洲列强、特别是法国的高度关注。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发表《独立宣言》前后,法国一些高层人士纷纷予以支持。时任法国外交大臣的韦尔热纳伯爵曾向法王路易十六列举了支持美国的三大好处:
其一,可削弱英国势力,增强法国势力;
其二,可造成英国贸易巨大损失而扩大法国贸易;
其三,还很可能收回部分被英国夺去的美洲殖民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兰克林作为“大陆会议”的非正式代表常年往来于欧洲和北美之间。富兰克林的形象,甚至出现在各种纪念章和鼻烟壶上,他成了美利坚民族的象征之一,美国革命也成了法国街谈巷议的话题。富兰克林等人的外交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法国政府在军火、物资、财政等方面,暗中给了美国许多援助。1777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正式同意拿出价值100万法郎的武器,通过法国人办的公司和虚设的商业机构提供给美国人。
拖后腿的“新盟友”
英国盟友的拙劣表现
富兰克林在法国大肆活动的同时,英国也在召唤自己的盟友。乔治三世第一时间找来了自己的“德意志兄弟”助力。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黑森雇佣兵”自此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
图片
根据现代观点,这些德意志军人大多是为钱而战的雇佣兵。但事实上“黑森-卡塞尔”领主弗里德里克二世及其周边的德意志小领主名义上都是“汉诺威选帝侯”的封臣,而这种“战时借兵”在德意志诸邦之中早已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了。因此在乔治三世看来,这些来自德意志的猎兵、骠骑兵、掷弹兵都是自己麾下合法武装力量的一部分。
然而,“黑森雇佣兵”尚未抵达战场,北美“大陆会议”便已经将其列为英国政府的罪状之一:
“此时他正在运送大批外国佣兵来完成屠杀、破坏和肆虐的勾当,这种勾当早就开始,其残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蛮的时代也难出其右。他完全不配做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1776年8月15日,英国海军上将理查德·豪所指挥的英国海军舰队将首批1.8万名“黑森雇佣兵”运抵北美大陆,这支“生力军”的加入,很快便打破了“大陆军”在纽约地区组织的防御,迅速将战线推进到了新泽西州一线。
图片
新泽西州本是北美大陆“保王党”的大本营,随着英军的进驻和大批“教友派”居民逃亡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各地基本向英国重新效忠,甚至大批黑奴也向英军输诚。然而,英军进入新泽西州后,便开始四处搜掠,瞬间便将新泽西州推向了其对立面。
“黑森雇佣兵”的恶行,激起了新泽西州居民猛烈反抗,甚至部分效忠派居民也加入其中。这些平民经常伏击走散的英军小队,更以军官为首要目标,在开火后便即时逃跑。甚至英军统帅威廉·豪本人也险遭毒手。这些攻击令英军及黑森雇佣军压力大增,每日都有军官及士兵伤亡。
而随着威廉·豪下令英军可以将伏击英军的平民即时绞死之后,新泽西地区的反抗也变得更为加剧,最终令整个地方局势走向失控。而正是借助着新泽西州的乱局,华盛顿走出了纽约之败的阴霾,在“特拉华河战役”中成功杀了个“回马枪”。与此同时,“大陆军”副统帅盖茨在“萨拉托加战役”中迫降了英军一部。
图片
明牌“斗地主”
法国直接参战的影响
1778年2月6日,经路易十六批准的《美法通商条约》和《美法同盟条约》正式签订。法国由此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承认美国的国家。条约规定,美英交战期间,一旦法国与英国交战,双方应互相支持。1778年7月8日,德·埃斯坦指挥的法国舰队出现在美国特拉华,并于7月29日在纳拉甘西特湾击沉了6艘英国军舰。
此时西班牙和荷兰也投入反英战争。1779年6月,西班牙与法国结盟,对英宣战;1780年,荷兰宣布“武装中立”;1780年2月,沙俄、丹麦、瑞典也宣布武装中立,并派遣自己的舰队武装护航通往美洲的商船。到处称霸的英国在国际上被孤立了。
面临法、西、荷海军的围剿,英国不得不大幅度增加军费扩充海军。并在大西洋上四面出击。1780年1月,英国海军上将罗德尼在圣维森特角海战中全歼了西班牙护航舰队。该年年底,罗德尼的舰队又在背风群岛抢劫了大批荷兰商船。
图片
英国海军虽然控制了加勒比海的“制海权”,但“美国独立战争”的主战场却依旧在陆地上。公元1781年5月,法国海军上将德·巴拉斯率领一支装备精良的法国陆军抵达。正是得到了法国陆、海军的配合,华盛顿放弃了原定收复纽约的作战计划,改为向切萨皮克湾的约克镇进军。
1781年9月5日,法国海军上将德·格拉斯率领27艘战列舰到达切萨皮克湾,将法国陆军和“大陆军”分批送上了岸,并击退了此后英国海军多轮进攻。9月10日,法国海军上将德·巴拉斯率领的另一支舰队也抵达了战场。而巴拉斯的舰队里除了8艘威风凛凛的战列舰外,还装载着攻城炮和大量陆军补给品。
9月13日,就在法国舰队大举反攻前夕,英国海军上将格内夫在保存舰队和救援约克镇之间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放弃英国陆军,舰队撤回纽约。9月19日,英国舰队返航回到纽约。舰队一走,留在约克镇的英军命运就注定完结了。
图片
10月9日,法国陆军和大陆军的炮兵群全部部署到位,在华盛顿开了象征性的第一炮后,美、法联军开始全面炮击英军防线。在充沛的炮弹供给之下,美、法联军展开了彻底不停的炮击。在压制了英军反击的炮火之后,法国人更拿出了纵横欧陆的堑壕推进战术,逐一占据了约克镇外围的堡垒群。
讽刺的是,就在美、法联军进展颇为顺利之际,“大陆军”的玩忽职守,导致一支350人的英军突击队冲入美、法联军的战壕,一度摧毁了多门火炮的炮位。好在法军及时出现,才将英军突击队赶回了约克镇。而法国工兵更在一夜之间修复了炮位。
约克镇的英军投降之后,“大陆军”已然基本锁定了胜局。但在1783年9月3日《巴黎和约》正式签订之前,英、法两国的海军依旧在大西洋上打得不可开交,英国海军名将罗德尼和胡德率舰队在加勒比海上频频出击,袭击西印度群岛的法军舰队和港口。在圣·基特斯海战和拉·塞特斯海战中,英国舰队更大败了法国海军。
议会中的“大博弈”
英国国内反对派掀起的政治风波
客观来说,“约克镇战役”的结局对英军而言,固然是一场伤筋动骨的大败,但是随着英国皇家海军逐步夺回加勒比海的制海权,英国政府事实上依旧有能力将战争进行下去。但弥漫英国上下的反战情绪,却使得乔治三世长期以来压制的“辉格党”找到了翻盘的契机。挑战王权的“北美独立战争”便成了“辉格党”人用以对抗国王的绝佳武器。
图片
1782年3月20日,乔治三世所信任的首相诺斯伯爵迫于国会内“辉格党”人的压力而递交辞呈,乔治三世虽然斥责这一行为是“抛弃国王”,但正如当时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言:“受辱总比毁灭好!”
为了体面地撤出北美,更为了走出“四面楚歌”的困境,乔治三世虽然一度叫嚣要跑回汉诺威老家去,但在王位和尊严之间,这位性格执拗的君王最终还是颇为理性地选择了前者。
要继续维持“汉诺威王朝”在英国的统治,乔治三世首先要做的自然是与“辉格党”妥协。当然在正式将国家移交给自己不喜欢的政党之前,乔治三世还需要一个体面的过渡,于是在野16年的“罗金汉侯爵”——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出山,替国王充当与“辉格党”之间的政治桥梁。
图片
岁月的历练令罗金汉侯爵的政治手腕炉火纯青,他重返政治中枢不仅成功将大批精英引入内阁,更将英国政府长期沿用的北方大臣、南方大臣的过时配置调整为内务大臣和外务大臣,分别将其交给“辉格党”人威廉·佩蒂和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而其中出任英国首任外务大臣的福克斯曾是美国独立运动的支持者,更与托马斯·杰弗逊、本杰明·富兰克林有过私人接触,在这样的推动之下,英国政府正式开启了与美国的媾和。
尽管由于罗金汉侯爵的突然离世,英美媾和的步伐出现了短暂的中断,在威廉·佩蒂的主持之下,英国最终还是于1783年与美国、法国及西班牙签署《巴黎和约》,正式中止了敌对关系,承认合众国独立。
参考资料
1、《华盛顿传》,[美]华盛顿·欧文 著。2007年中国华侨出版社
2、《美国通史》,刘绪贻、杨生茂 主编。2008年人民文库出版社
3、《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美]约翰·马克·法拉格等著。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赵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