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级学科的创意写作,如何才能最大程度解放人的创造性?

作为二级学科的创意写作,如何才能最大程度解放人的创造性?——文学教育与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
今年1月,“中文创意写作”被正式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作为高校中文教育的专业课程,创意写作如何探索建立完整健全的教育实践体系,深入推进文学教育的学科内涵,引领人才培养新范式,是未来亟需面对的问题。6月22日,由北师大文学院、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办,北师大文学院中文创意性写作研究所承办的“文学教育与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出席并致辞。北师大副校长康震视频致辞。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苏童、李洱、西川等作家,曹文轩、丁帆、张福贵、白烨、孙郁、孟繁华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高校文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北师大创意写作专业学生代表与会。
图片
北师大副校长康震致辞
康震在致辞中谈到,中文创意写作正式获批二级学科是国家在教育领域开拓创新的重要举措。建设好中文创意写作学科有利于强化文学创作、人文传统、培养输送新兴文化产业人才,培育青年一代人文精神。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依托,北师大开展中文创意写作培养是立足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命要求的重要体现。未来将继续发挥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的传统优势,加强跨领域平台建设,建立完备中文创意写作学科体系,加快培养一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当代文学发展趋势,应对文化行业转型、具有人文素质的情怀和文化领域的创造性、创作性、实践性人才。
图片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致辞
“文学教育是复杂艰辛的具体事务,更是立德树人的高尚劳动。”施战军在致辞中谈到,北师大形成了创作和研究方向齐全的教学队伍,涵养出了出类拔萃的青年作家群和百花齐放的写作气场,使得北师大师生能够参与到文学创作与评价现场的关键环节之中。未来,文学教育要多方合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篇章,让文脉绵绵不绝,让人才源源不断。“只有以实际作为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才会不仅具有独特标识,而且更能体现中国精神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与会学者围绕创意写作的学科内涵与社会语境进行了讨论。“在历史和当下视野中定位创意写作学科,它的重要功能在于替代曾经出现的高校写作教研室,并且要将人性、审美与历史的要素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丁帆谈到。白烨认为,创意写作是传统中文系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应当秉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的理念,持续做好“人的工作”。李怡认为,面对当下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冲击,设立创意写作二级学科,要强调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孟繁华强调,要以危机意识审慎思考创意写作学科设置,防止制度化、模式化和同质化对人的创造性的损害。谭桂林认为,文学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趣味的教育和人格的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会让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人的写作。
文学创作课程如何体系化?知识内容与经验技巧孰轻孰重?对此,孙郁观察国内现有模式认为,如何平衡经验性教学与学术性教学两者的比例关系,将会是创意写作师资培养和授课难点。徐可谈到,文学教育要始终坚持“道术并重”,启发学生开拓思路、拓展视野。张柠表示,创意写作的课程模块要坚持文学研究、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三位一体,辩证把握授课过程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陈剑澜谈到,真正的创造性写作离不开一流的文学阅读。“创意写作应当发挥一流作家和批评家的优势,让学生能够进入一流的文学阅读生活。”谢有顺表示,文学教育应当重新激活感官能力,“创意写作应当重建一种以细节、感悟为基础的文学教育方式,既有心灵的自由,更有文学的深度”。黄平结合华东师大创意写作实践谈到当下的三对难题:高校师资力量的科研与写作关系问题,AI与创意写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创意写作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关系。方长安认为,创意写作学科建设应当吸纳更广阔的知识结构进入,“要把眼光放开,不仅仅限于文学传统,要有大学科视野”。
与会学者围绕“创意写作”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认为,“创意写作”是新的时代所凝聚而成的新概念,是时代变更、文化发展、文学演进的必然结果,它提倡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观念,而非具体的写作约束。通过创意写作学科建设,整合、容纳和重建高校的写作课传统,以教授写作的方式进行更深入、更细部的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继而进行全学科的创意写作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二级学科,创意写作学科教育必须厘清学科内涵与外延,以及与此相关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理论实践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立足于传统而用于探索创新。
据悉,在此次文学教育与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建设高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创意写作研究所正式成立。
微信编辑:罗文(实习)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