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含“科”量,超200家地方城投公司更名,换个“马甲”再融资

不知不觉间,地方城投开始转型了,由城投公司更名为产投公司。从去年要求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地方城市为主体的理念传达到位之后,新一轮城投公司改名行动开始风起云涌。根据公开的数据统计,从去年9月以来,截止到六月上旬,已经完成更名为“产业投资”的相关国有城投公司超过200家。由此可见,各地在化解地方债务的背景下,城投公司转型求变的决心与速度。同时,还可以看出,转型产投公司之后,地方政府所寄予的厚望。
那么,城投公司和产投公司有什么区别与共同点呢?
先说一说共同点,这个最简单。即,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很多时候,实际上都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盈利,属于带有政府性质的特殊市场经营体。
再说一说两者的区别:总体上看,城投公司更侧重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主要侧重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城市公共服务项目。而产投公司则更侧重于产业发展和经营性项目的投资,主要关注于产业投资、产业发展等领域,包括为某家核心企业进行配套扶持,形成生态圈。有时候发挥了风投的作用。
产投公司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区域性产业投资平台,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具备强劲实力的现代产业投资企业。以市场化运作的产投公司,其财务报表可能更为稳健,因为它们在产业投资和管理方面可能更有经验。
城投公司的主要功能是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城投公司的负债率普遍较高,营收水平与总资产水平可能不相符,这与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大量投入有关。
这几年,房地产行情大家都看到了,相关的土地收储抵押融资开始玩不转了。一些原有的公共资产抵押融资也差不多了,如何获得新融资,如何完成借新还旧成为重点之一。
换一句话说,城投公司融资出现了断档。需要一个新概念,需要新生力量进入才能持续融资,也才能保证前期项目正常运转。在国办印发“创投17条”和“科创板八条”的带动下,新兴产业投资作为当前支持的重点,自然容易获得融资支持。所以,不管是从融资角度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城投公司改名成为产投公司,都是当前的首要选择。
这里面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产投公司变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如果出现经营失误,和其它民营有限公司一样,是可以破产重整的。这对于原来那批债务人来说,可能有点小小的紧张。因为,在更名之前,债务是由地方政府背书,有无限信用保证,不用担心资金收不回。现在,则慢慢的出现了新变化。比如:
根据《关于同意诸城市经济开发投资公司由全民所有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请示》诸国资字[2024]16 号,经诸城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批准,诸城市经济开发投资公司由“全民所有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名称为“诸城市经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图片
以往发债的募资用途更多用于城市建设或者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项目领域,现在发债,用于原有的地产或其它基础设施,难以获批。所以,城投公司想实现“转型城投”的定位,业务转型仍是关键。拥有科技属情的项目,才有机会获得融资支持,城投公司在新增融资政策偏紧的情况下,新增债券用途成为是否能够审批发债通过的关键。至于资金的使用,当前主要包括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偿还前期有息债务。其次为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最后是项目建设及对外投资。
初期的城市发展公司,到城投公司,再到现在的更名为产投公司,平台名称顺势而变,不变的是融资本能。加油,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