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建筑工地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验收 已纳入384项工程项目

北京通州区重点工程、施工项目点多面广,完全依靠人力难以摸清全区施工人员、设备、车辆的底数,安全隐患难以及时排查,突发事件难以及时掌握,质量问题难以追本溯源。为此,通州住建委借鉴副中心交通枢纽数字化管理模式,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牵头建设了通州区建筑工地数字化监管平台,在全区建筑施工工地推广应用。自2023年11月试运行以来,接入全区监管工程384项,监管项目总面积约2152万平方米,其中重点项目154个,危大工程76个;接入塔吊监管76个,升降机监管20个。
图片
据介绍,按照市住建委关于工地管理的要求,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建设周期在3个月以上的工程,均由建设单位部署视频监控、扬尘检测、劳务实名制等智能化设施。但各工地的数字化监管系统尚无统一接口标准,各工地的数字化监管成效难以保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实现统一工地数字化接口标准,提升全区、现场两级的工地数字化监管水平。
平台整合全区工地现场人员管理、安全监管、现场施工的监管数据,构建副中心重点工程建设数字化、可视化、规范化和智慧化的政府监管、企业管控两级管理体系,全面及时掌控全区各工地的建设情况和安全态势。
具体来看,依托在线地图应用,展示通州区建筑工地在各街镇的分布情况,综合统计工地环境、视频、塔吊、人员等施工现场情况。应用BIM轻量化处理技术,利用通州区建设规划三维GIS数据和工程项目施工模型数据,打造副中心重点工程建设施工三维可视化管理。
通过数据加工,提供环境监测日历图、环境变化曲线图、热力图等各种图表服务,辅助监管人员全面掌握工地现场的动态环境数据;通过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巡查、塔吊监测、升降机监测、AI预警和隐患排查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展示,结合相关处置流程和管理人员位置信息,自动分派任务,提供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控服务;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形成管理人员画像,满足监管和考核、劳务实名制监管及安全防疫等服务场景;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利用工程项目报送的进度计划,进行施工进度模拟,实现施工进度,施工工序的三维可视化管理。
图片
据了解,通州区已申报智慧工地的项目约130个,住建委每月随机抽查10%项目的智慧工地管理做法,包括:智慧管理、智慧创安、智慧提质、智慧增绿、智慧创卫、智能建造等方面。从抽查情况来看,大部分项目都设立了专人负责智慧工地建设管理,在物联网辅助工程建造、BIM技术应用、施工现场可视化管理、劳务闸机、起重机械检测、移动端安全检查等场景应用比较成熟。
目前,通州建筑工地数字化监管平台已通过现场验收,完成了“建设施工现场环境治理综合监管平台”、“通州区渣土车智慧监管系统”和“通州区建筑工地数字化监管平台”3个平台的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持续强化全区建筑工地智慧化、数字化管理。
自2023年11月试运行以来,接入全区监管工程384项,监管项目总面积约2152万平方米,其中重点项目154个,危大工程76个,限额以下1101个;接入塔吊监管76个,升降机监管20个。通过本项目实现了对建筑工地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和人员的智能化管理,各部门、街乡镇通过平台能及时掌控全区建筑工地的建设情况和安全态势,实现了全区工程项目台账的数字化、信息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