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吃席,国内吃瘪,“美好肉体”不灵了?

全文5219字, 阅读约需15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电影《狗阵》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狗狗金棕榈-评审团大奖”两项大奖,引发关注。

02该片在国内上映后,口碑分化,豆瓣评分7.3,票房仅2600万,与去年同是文艺片的《隐入尘烟》和《宇宙探索编辑部》相比,表现不佳。

03《狗阵》的导演管虎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之一,曾与贾樟柯、王小帅齐名,作品风格独特。

04然而,部分观众认为《狗阵》主题庞杂且模糊,符号堆砌,导致观影体验不佳。

05事实上,近年来质量较高的文艺片已经证明,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文艺片不再是小资风雅的独宠,而是需要以更平和的方式讲述故事。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时隔18年,华语电影再出风头。
电影《狗阵》,一举拿下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最高荣誉和“狗狗金棕榈-评审团大奖”两项大奖。
入围前,国内没有任何宣发消息,无人问津。
入围后,能在一同入围戛纳的众多高热度华语电影中杀出条血路。
比如对手:
贾樟柯的《风流一代》;
陈可辛导演,雷佳音和章子怡等一线大腕主演的《酱园弄》;
五一档票房、口碑黑马的《九龙城寨之围城》。
相比于这些热门对手,《狗阵》可谓是输在起跑线,赢在终点线。
图片
图片
片子也因此未播先火,让一众网友很是期待。
结果一上映,口碑极其分化。
喜欢的人,爱不释手:今年最佳!
讨厌的人,犀利尖锐:RNM,退钱!
图片
图片
目前豆瓣7.3(开分7.4),中等偏低水平。(截止到出稿前)
票房上映一周,区区2600万。(截止到出稿前)
(相比于去年的同是文艺片的《隐入尘烟》票房1.1亿和《宇宙探索编辑部》票房的6500万,《狗阵》的票房很低)
图片
图片
国外吃席,国内吃瘪。
片子质量究竟如何?
 一人一狗
《狗阵》的导演是管虎。
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之一,与贾樟柯、王小帅齐名。
履历精彩👇
电视剧《黑洞》,电影《斗牛》、《杀生》和《老炮儿》,各个类型长篇短篇都拿过奖,主旋律电影《八佰》、《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等。
图片
管虎部分作品展示
肌肉男神彭于晏和绝艳女神佟丽娅挑大梁;
老戏骨牛犇和中国最牛“独立导演”贾樟柯,特邀出演;
还有影帝张译、魏晨、沙宝亮等人客串。
图片
这阵容,看似有戏看。
《狗阵》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奥运会前夕的大西北。
在一座偏僻且封闭的小镇上,二郎(彭于晏 饰)刚假释出狱。
再次踏上回乡的旅途,他很茫然。
十年牢狱,让他和时代彻底脱节,对于广播里说到的奥运这些象征时代发展的大事件,基本没什么概念。
回到家里。
他发现曾经熟悉的小镇已经荒废,父亲和姐姐都离开了原本的家,大量人口迁移导致只剩下残破的建筑和无家可归的野狗漫游街头。
好在,镇上的居民对他很好。
面馆的老板,念及往日的交情,请他吃面不要钱;
警察知道他的困境,努力帮他安排工作;
邻居老骆驼大叔,没有避嫌,而是经常和他敞开心扉。
图片
可被时代定格的人,根本掸不掉身上的尘土。
他找不到一种合适的语言、一种节奏去和现在的人对话。
所以,二郎“失语”了。
为了生存,二郎加入当地的打狗队。
可二郎这人又「不懂规矩」。
酒桌上,人家给他安排工作,他却不敬酒。
领工资时,其他人都对团队的队长耀叔(贾樟柯 饰)恭恭敬敬的鞠躬,只有他拿完钱就走。
明明是打狗队,他却三番五次把逮回来的狗放走。
图片
不懂规矩又沉默不语的人,注定是会遭人排挤。
后来,在一次打狗任务中,二郎偶遇了一条被贴上狂犬病标签的黑狗。
这条黑狗和自己的经历如出一辙。
不易被驯化、被界定、被排斥、被无视......
图片
在它的身上,二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两个被时代抛弃的生命,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共鸣。
这段「不寻常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刻的「相互救赎」……
图片
优缺点
看完《狗阵》后的第一感觉。
片子能看,令人喜欢和讨厌的地方都极为明显。
先说个人认为较好的地方。
视觉呈现上。
管虎用了长镜头,表现出来荒漠戈壁、尘土飞扬。
粗糙的画面,带有08年的胶片质感,让人瞬间回到了那个时代。
图片
整部电影里,管虎没有使用紧密的特写,而是选择了更开阔的视角,比如全景和远镜头等。
让观众像旁观者一样去观察二郎的生活,从而更强烈地感受到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感到的孤立和无助。
图片
人(类)与狗(群)的隐喻很有意思。
“狗阵”本身并不是变化,而是应对变化的策略:
涉及治狗巡防队的三名成员形成三角阵型,共同对野狗进行战术性夹击。
尽管采用了武力,策略的核心要求是尽量避免伤害到狗或自身,有效管理野狗问题。
这种人与狗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电影中的主要矛盾。
图片
对狗的排斥,实际上也反映出小镇在发展中对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压迫。
为了建设新的设施,老剧院、居民楼、动物园,甚至连一个供外地老人维持生计的蹦极台都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时代的浪潮中,个体的生活被迫发生改变,他们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就像那些被抛弃的狗一样,只能无奈接受自己的命运和变迁。
图片
二郎,也是被时代抛弃的一员。
被时代抛弃的隐喻,管虎用了三重困境来展现。
二郎和胡屠户的矛盾:
十年前,二郎是镇上剧团有名的特技演员。
一次,他试图追回剧团被偷的钱,结果意外发生,导致胡屠夫的侄子(偷钱的人)从悬崖掉下死了。
出狱后,胡屠户对他的怨恨未减,常向二郎施加压力,要求他向死者忏悔。
这就形成了一种无法逃避过去和持续的社会压力。
图片
二郎加入打狗队的格格不入:
人家打狗,他心善放狗。
这显然让他的同事不满,有人因此羞辱、打他。
图片
跟不上时代,二郎知道自己需要适应一些新的规则,包括如何融入团队和按规矩行事。
在喝酒的几个场景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矛盾的转变。
刚进队里的一次聚餐,其他人都乐乐呵呵,举杯庆祝。
只有二郎的身姿僵硬,站着不动,手中的酒杯成了沉重负担。
图片
领工钱时,其他队员都是先向队长敬酒表示尊敬再领取工资,二郎却对桌上的酒杯视若无睹。
在邻居的葬礼上,二郎坐在儿童桌,犹豫地举起酒杯,想向队长示好,最终错失时机。
无言的遗憾透露:
二郎对「规则的服从」彻底失败了。
不遵循社会规则的人,就会被时代淘汰。
图片
过去的辉煌与现实的落魄:
二郎以前在小镇上是个大名人。
家里有父亲和姐姐照顾他,走到哪里大家都叫他“大明星”。
但现在虽然人们还经常提起他的过去,但这种巨大的反差感只会加深他内心的困境。
三重困境,二郎需要一个强大的宣泄口。
此时,黑狗出现了。
图片
二郎和黑狗最初处于明显的对立状态:
二郎通过捉狗换钱,黑狗则因恐惧被捕对二郎有敌意。
关系的转折点是他们共同经历的狂犬病观察期。
在这段共同的隔离期中,二郎通过连续的善行和关怀逐步打动了黑狗,赢得了它的信任和忠诚。
这次经历不仅是二郎对黑狗的物理驯服,也是情感上的互相理解和接纳。
图片
这段经历同样促使二郎发生了内在变化。
面对可能的死亡(狂犬病),二郎经历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当他们最终都安全无恙时,二郎“向死而生”。
他的行为,相较于之前的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
鼓励旧日队友继续追求音乐梦想,对胡屠户伤老骆驼大打出手,面对领养黑狗时巡防队的耳光予以回击。
图片
图片
其实,黑狗也是另一个二郎,自始至终无法融入同类。
他们在拍证件照时,展现出了相似的表情和姿态。
图片
图片
他们也会在同一个地方撒尿。
最后,黑狗死了。
二郎带着黑狗的幼崽离开小镇,再上路。
广播里说的:
“挺起了胸膛,向前走,天空树木和沙洲。“
变成了现实。
图片
对于人来说,再上路,是装满勇气,背起行囊。
可对于动物来说,再上路,哪有那么多的原因和理由?
人应该像动物一样,为了生存挣脱一些枷锁。
这是二郎从黑狗身上学习到的。
二郎在最后露出了一抹微笑,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
图片
有几处片段处理的颇有趣味。
一处是二郎两次选择走独木桥。
第一次他在寻找黑狗时,明明可以选择别的路,却偏偏选择了独木桥,并因此跌落。
第二次,尽管之前已有不愉快的经历,他依旧选择相同的路线,并再次摔下去。
图片
二郎执拗的冲独木桥,其实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技艺上,他曾是特技摩托演员,纵横赛场上,如一匹狼般独行,骄傲而孤独。
十年劳改生涯,虽然剥夺了他的自由,却未能完全摧毁他内心的狼性。
第一次他选择独木桥,他是想证明自己,尽管时光已逝,身体已疲,他的本领和那份属于狼的孤傲依旧未丢。
第二层,含义,则是在寓意。
独木桥,就如他十年前的「意外」一样,其实是人生的坎儿。
他内心的结。
他想要冲过去,却发现两次都载了。
但第二次,他推起摩托,笑着再出发。
因为他明白,生活就是这样子,不管你如何努力,独木桥都会一直在那。
人生中会有很多独木桥,也有很多独木桥你都无法冲过去,但这不代表你的生活就会停滞不前。
绕过独木桥,你还在路上。
图片
另一处是日全食出现那天。
孔雀在窗边观察,老虎闯进街头,猴子忙着开灯,灰狼已经消失,而人们聚集在流浪狗的地方观看日全食。
视觉上的震撼,旧秩序的解体和新秩序的未知。
图片
主人走了,家狗成了野狗。
时代走了,留下的人们在野蛮中成长。
载着巨大声响的推土机,开启了又一幕历史的变迁。
在这变化中,谁是主人?谁又是狗?
图片
三个看点讲完,接下来说说电影的槽点。
主题庞杂且模糊。
小到社会边缘人回乡后的种种挣扎、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救赎;
大到乡镇的拆迁与发展困境、时代背景下的悲哀......
在这个电影里你均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当然,如果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主题的庞杂并不是电影的槽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问题是。
主题庞杂,就会造成电影在深入挖掘每个问题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未能形成有力的叙事和情感共鸣。
图片
举例来说。
影片最直白的主题,人与狗的相互救赎。
二郎抓狗,被狗咬伤,和黑狗一起隔离10天。
按理说,这10天,是二郎和黑狗,彼此情感逐渐升温的过程,但管虎只用了几个镜头来带过。
共浴、弹吉他和避雨。
图片
这些片段单独拿出来,挺温馨的,但要放在电影里,流水账一般,并没有造成良好的效果。
如果当时有BGM,这段戏都能拍出一个《人狗情未了》的MTV了。
观众很难从这些简短的交流中感受到二郎和黑狗之间真正的情感连结。
图片
女性角色在电影中被明显符号化、简化。
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是歌舞团的舞女葡萄。
二郎和葡萄的对手戏,屈指可数。
还没看出情感升温,她就先开口,对二郎说了一句:
“你敢不敢娶我?”
额......
一个漂亮的女人,和一个男人相处了短短几天,见面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男人呢,10年劳改犯,没钱、没住所、没工作、生存困难、父亲、姐姐远离他,成年孤儿。
女人图他什么?谁在意淫?
图片
电影中多处场景,非常牵强、过于设计。
二郎在车里脱裤子给人展示伤口,也不愿意解释自己被狗咬的事情,这个行为让人费解。
虽然电影有意设置他的失语来表现内心的彷徨、迷茫,可失语又不是真哑巴。
通过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和医院二郎拔管准时准点送走父亲,强调时代的进步与个体悲欢的对照。
处理方式太过刻意。
图片
可以看出,这次管虎试图回归现实主义的风格,但却未能真正触及到底层人民的实际生活。
这与他以往的作品如《生存之民工》和《上车,走吧》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早期作品中,现实生活的描绘是核心,而各种符号和隐喻只是增色。
《生存之民工》中二手玫瑰乐队的歌曲《生存》和《上车,走吧》中黄渤的标志性吆喝,这些都紧密地结合了电影的主题,加深了影片的现实感。
可在《狗阵》中,这种现实主义的表达,变成了一系列符号的堆砌:
遥远的西北小镇、灰暗的荒野、假释出狱的罪犯、游荡的野狗群、老人的沉默、破烂的房子、奥运、地震、拆迁的动荡、神志失常的人、日全食、断裂的独桥......
这些元素,乍一看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印象,却因过度使用而显得故作深沉。
这些符号,又衬了谁的意?圆了谁的戛纳梦?
“他们眼里没毛病、正能量的片子,放到国际儿童电影节去展览都会被笑幼稚”。
难听的话,就不多说了。
整个电影看起来像是一场架空的寓言剧,而非真实的生活写照。
削弱了个体命运与历史背景的真实呈现,显得有些不必要的矫枉过正。
如此,影片既不是彻底的失败,也难称佳作,只能是一部“蹩脚之作”。
假文艺,真矫情
毫无疑问,《狗阵》是部文艺片。
文艺片,相较于商业片,话题和热议一点不少。
经常伴随着故事性弱、晦涩难懂、装腔作势、沉闷、犯困等贬义词出现。
故作深沉的某些电影人、影迷和评论家借此开始装B。
六字回应观众:
没文化,看不懂。
舆论互撕:
你嫌他肤浅,他说你矫情。
《狗阵》差评也频繁出现:
沉闷、空洞、一团糟、符号堆砌、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难道说。
晦涩、难懂、节奏慢才能是文艺片?
观众看不懂,就是没审美,没文化?
图片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事儿别干。
绝对化的表达也经不起摔打。
不过,这个话题确实值得聊聊。
文艺片不像流水线生产的商业片。
成本低廉、非标准化,少了许多商业元素的堆砌,更具感性和创作者个人化的表达,是艺术片区别于商业片最鲜明的特点。
换句话说。
文艺片最重要的是,创作者“用影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比如。
从感觉和直觉出发,是侯孝贤导演拍电影的原则。
所以,在《刺客聂隐娘》中,他拍的是自己脑海中的江湖——
“人事散尽后的风景,风景看透后的世人”。
图片
第六代导演的大多数作品,基本都是从个人经验出发,通过个人经历和情感遭遇表现一代人的成长过程。
*第六代导演:出生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在经历了XXXXX的余波、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中成长。代表人物如贾樟柯、姜文、管虎等。*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残酷的XX岁月,在马小军等部队大院孩子的记忆里却成了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在疯狂和懵懂中学会长大。
马小军映射出姜文自己的童年。
图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
或许也是因为文艺片成本低廉,又是非常主观化的表达,无论是早期还是现如今,许多新晋导演依然喜欢用文艺片作为自己的处女作。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
矬子里拔将军。
极少数能以较高的制作质量获得市场青睐,从而一跃成名。
近期口碑较好的👇
《乘船而去》、《隐入尘烟》、《走走停停》等。
图片
少数虽质量上乘但市场不买账的,便披上文艺片的名号,寻求国际电影节的认可,希望借此打开局面。
可更多的作品不是因质量低下而无人问津,就是因质量低下被骂爆。
比如。
去年口碑、票房双拉垮的《燃冬》。
三个90后,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表演怅然若失。
宣传打着“三角恋、不伦关系、暧昧情愫”等元素,讲的却是:
“鼓励白领与996和解,鼓励退役运动员适时备战东奥时刻准备着,鼓励肄业迷途少年背起新华字典重返课堂的主旋律励志电影。”
假文艺,真矫情。
图片
观众看着这种装模作样,只能噗嗤一笑,心里一凉。
“这TM也敢叫文艺片?”
导演却死不承认失败:
票房低,观众审美不行。
口碑差,观众看不懂。
主打一个:
我真的受伤了。
图片
《燃冬》导演陈哲艺采访:不承认片子烂,觉得非常好,不理解观众为何差评如潮
甚至还有导演叫嚣:
“不要因为烂片骂导演。”
图片
总之一句话。
“都是观众和市场的问题,毕竟,观众代表市场。”
最后还不忘加一句:
我这叫“文艺片”。
别。
“文艺”才不是烂片的遮羞布。
图片
这样一来。
文艺片的领域被滥竽充数之辈,弄得浑水摸鱼。
泥沙俱下,真实感一个不剩,只有大把烂片。
好在,经历了多年市场的严峻考验,新一代导演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们将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界限抹去,用一种更为平和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去年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永安镇故事集》,以及《河边的错误》,就是这种变革的典型。
图片
拿《河边的错误》来说。
既带有80年代文艺片的复古气息和时代的悲剧特质:
凶案的残酷、精神失常者的混乱与诗人的悲哀。
也关注现代议题👇
性别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挑战。
其中,还穿插复杂的剧情转折与开放式的结局。
这样的讲故事方式,不仅迎合了现代人看电影的猎奇心理,还保留了浓厚的艺术价值。
可谓是,一举两得。
图片
所以,最近几年质量较高的文艺片已经证实了: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文艺片不再是小资风雅的独宠,亦非社会舆论的靶子,更不是与商业片势不两立的存在。
当观众撕去了它神秘而虚华的面纱,以新的标准来审视文艺片。
那些只靠模仿和伪装的作品,最终无所遁形。
而真正的文艺片,则在这次洗牌中愈发闪烁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