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姑娘,打个喷嚏骨折了!竟因天天涂防晒霜惹祸

“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是绝经后女性,但预防骨质疏松的关口一定要前移,而且越早预防效果越好!”这是浙江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代谢性疾病科主任边平达主任医师,在门诊和科普宣教中经常提及的观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质疏松专科的师钟丽副主任医师也谈到,女性35岁是骨量分水岭,35岁左右,骨量达到了峰值,之后在雌激素的保护下,骨量一直维持比较高的水平,直到绝经期,绝经后随着雌激素的丢失,骨量加速流失,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发展成骨质疏松,进而容易骨折。
图片
骨质疏松发生“静悄悄”
这些迹象要当心
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是到骨折后做骨密度检查才发现自己患了骨质疏松,因而骨质疏松又被称为“寂静的杀手”“静悄悄的流行病”。
“举个简单的例子,骨质疏松患者在打个喷嚏或者坐着车,车辆经过减速带上下震动时,都会发生骨折。”边平达说。
师钟丽也提醒,更年期女性特别要注意,如果出现腰背酸痛、关节僵硬、驼背、身高变矮、日常生活中轻微的外力就骨折,都可能是骨质疏松在作祟。
边平达曾经做过调查,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腕部、腰部和髋部等处骨折,其骨折发生率是骨量正常者的四倍。当然,不同年龄段的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好发部位不一致,比如说60岁以前的中年女性就容易发生腕部骨折。
“这一是因为女性腕部骨骼较细,而且跌倒时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掌撑地,从而诱发骨折。”边平达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女性在60岁以前,腰部和髋部的骨密度常常还没有疏松,所以在跌倒时,即使这两个部位着地,也不容易骨折,“但是在60岁以后,随着腰椎、髋部骨量的持续丢失,这两个部位的骨折风险就会迅速增加。”
诊断骨质疏松
得看这个金标准
边平达在门诊中遇到过一些患者,说自己在社区检测出骨质疏松了,但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并没有骨质疏松。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般来说,社区骨质疏松筛查常会选择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其常见检测部位是足跟骨,但其结果不能用于诊断。”边平达解释道,目前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依靠双能X线吸收法的骨密度测定,测定的常见部位是腰椎和髋部。
师钟丽也强调,双能X线(DXA)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是国际上公认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前阵子,师钟丽接诊了一位33岁的女患者,在当地医院体检测出了骨密度T值-2.5SD,确诊为骨质疏松,除了常规补充维生素D和钙,还进行了抗骨松治疗。用药三个月,她来到浙大二院骨科复查。
师钟丽疑惑:“月经正常,雌激素抑制骨吸收形成的作用是在的,才30出头也不是骨松高发年纪,一般也就是骨量减少,不会达到骨质疏松的程度吧。”
女患者却说:“师主任,你看我吃了三个月药,我的骨松好多了呀。”
师钟丽一边翻阅报告单,一边分析:通常情况下,抗骨松治疗一年,骨密度的提高程度也就是0.2~0.4之间,你才用了三个月药,骨密度怎么就能从-2.5提高到-1.0呢?可能早期的诊断就有误差。
果然,师钟丽让其完善了双能X线检查后,也显示女患者根本没有骨质疏松。
为什么检测结果不一致?
师钟丽解释,是因为两次检测的位置不同,检测标准存在误差,所以造成检测结果不一致。检测时,医生要找准能真正反映骨骼里骨密度的位置。
得知没病,患者开开心心地回家了。不过师钟丽依然叮嘱她,平时还是要多晒太阳,多运动,正常摄入海产品等含钙较多的食物,因为再过两年,35岁后骨量就开始流失了,还是得在前期多存点。
骨质疏松年轻化
存骨量要趁早
“存骨量好比存钱,从出生后就开始积攒,年轻时存得多,老了骨量充裕就能抵抗骨量流失,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师钟丽提醒,女性35岁是骨量分水岭,35岁之前,要多“存”骨量。
这几年,边平达和师钟丽都发现,骨质疏松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的骨松患者也越来越多。
边平达表示:“过度防晒、久坐不动、高钠饮食、长期过量喝咖啡或含咖啡因的奶茶等,都容易诱发骨质疏松,而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常常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他在门诊碰到过一位20多岁的女孩,因过度追求皮肤白皙,一年四季365天都涂抹防晒霜,有一次,她打个喷嚏后出现肋骨骨折,检查后发现已经是骨质疏松。
在门诊,师钟丽时常会苦口婆心地劝年轻女患者们,多晒太阳多运动,夏天的防晒不要过度,护住脸就行了,胳膊和腿还是得多晒晒。
对于绝经后的女性,师钟丽建议,一般绝经以后五年内,骨量流失较慢,五年之后就丢得快了,建议40岁以上女性,不管是否绝经,每隔一两年去测一次骨密度,了解骨量流失速度,及时干预补充。
骨质疏松
预防大于治疗
那么,如何预防骨质疏松,降低骨折风险呢?
边主任认为,女性在进入围绝经期前,就要注意摄入富钙、低盐和充足蛋白质的饮食,并注意积极参加室外活动,补充钙和维生素D等,而进入围绝经期后,要及时接受绝经激素治疗或抗骨吸收治疗。
“进入围绝经期后,只吃钙片不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边平达曾经接诊过一位绝经后女性,她连续吃了七年钙片,但骨密度还是在直线下降,“这是因为绝经后女性骨质丢失,主要并不是因为缺钙,而是因为其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
师钟丽认为,乘着年轻,提高骨量储备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
她提到最近的两位患者。一位52岁的大姐,陪80多岁的母亲治疗骨质疏松,在师钟丽的门诊随访了五年。有了母亲骨折的前车之鉴,她担心遗传,绝经前的预防意识特别强,每天两瓶牛奶,经常户外健步走,整个人晒成小麦色,快绝经时她做了骨密度检测,一切正常。
另一位患者46岁,绝经才两年,骨密度只有-3.6了,患上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经常腰酸背痛。“为什么还年轻,也没有遗传史,骨密度就这么低了?”了解生活习惯后师钟丽得知,原来,她为了保持身材喜欢吃素,摄入的脂肪少,绝经前骨密度就是-2点多了。
“从门诊来看,多数患者还是干预太迟,很多人骨密度已经非常低,并多次发生骨折。”边平达也强调,“骨质疏松患者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后,骨密度不会无限回升,一般只能回升5~10年,所以骨质疏松一定要尽早防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