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网科普:脾胃差,饿一下就好了,有科学依据吗?

【1药网健康科普】
脾胃是生命之源,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养脾胃的重要性。最近,25岁的小李学到了一个新的调养脾胃的方法,那就是挨饿。小李想着挨饿不仅能养脾胃,还能减肥,是挺好的方法。就开始按照网上的说法,小李每天吃很少的食物,主食更是碰都不碰,然而坚持了两周却饿出了低血糖。
今天,1药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脾胃调养的健康知识。脾胃差,能不能靠挨饿来调养,这到底有科学依据?
一、挨饿能让脾胃变强壮吗?
中医认为,脾胃主管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胃负责接收和初步消化食物,并向下传导。脾则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输送到全身,最终形成气血。
脾被称为后天之本,因为它主身体运化,如果吃得太多,就会拖累脾的运化能力,长此以往,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变弱。脾虚,人的气血就会变差,整个身体会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脾胃不好,饿一饿是可以改善脾胃功能的。我国明代的著名医学家刘纯在《短命条辩》里曾说:“过饱伤人,饿治百病。”
经常吃得太饱,会令脾胃过度疲劳,而脾胃运作不佳会让其他器官出现湿、瘀、虚的混合状态,整个身体机能都会变差。
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发现,胃部会在缺乏食物时分泌胃饥饿素来刺激人体对食物的需求,胃饥饿素在免疫细胞中的表现是其水平增加可以防止炎症以及与炎症相关的败血症。也就是说,人处在适当的饥饿状态中,可以增加身体的免疫能力,提升身体的抗炎能力。
所以,适当的挨饿,不仅可以让脾胃变得强壮,还能调节免疫功能,让身体更健康。
二、如何正确挨饿
所谓的“饿”,并不是让身体挨饿,而是让饮食状态达到身体能接受的状态,最大程度的调动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不让脾胃过度疲劳,也不让身体缺乏营养。只有身体机能平衡,才能让脾胃更强壮。
1药网为大家总结了一些正确挨饿的饮食模式:
1.间歇性禁食
早上到中午、中午到晚上的饭点之间的时间不吃或者少吃,尝试适当饿一饿,会让胃肠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2.晚餐少吃
晚餐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清粥小菜、五谷杂粮,少吃高蛋白食物,避免过度填满胃部。晚餐以7分饱为宜,睡觉前4个小时尽量不要进食,晚饭尽量在7点之前吃完。
3.避免过度饥饿
不要等到极度饥饿时再进食,极度饥饿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长期如此容易诱发胃炎、胃溃疡等。
4.饮食调理
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尽量不要吃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适当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这样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饥饿。
5.吃慢一点
我国古人流传下来的吃饭方法是要细嚼慢咽。因为我们胃肠道储存食物的能力有限,如果每次吃饭吃得又快又多,胃肠道就会被撑大,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也跟不上,这会让食物变成脂肪留在体内。
缓慢的进食可以给到胃和大脑反应的时间,让身体有饱腹感,不会出现吃得过饱而不自知的情况。食物咀嚼细一点,更有助于胃的消化,也利于脾的吸收和运化。
6.多素少荤
每顿饭菜讲究荤素搭配,以多素少荤为最佳。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再吃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饱腹感,还能减少高热量的摄入。
1药网建议大家平时的主食用杂粮代替精细米面,尽量多摄入一些粗粮杂豆,一碗杂粮饭的热量会比一碗白米饭的热量低。
三、科学调理脾胃的方法
调理脾胃除了控制饮食,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适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体质,促进脾胃的蠕动,提高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模式,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效果。
规律作息。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我们的身体保持正常的代谢和内分泌,从而有利于脾胃的健康。一日三餐要定时,避免肠胃功能紊乱,按时休息以维持身体器官的正常运行。
心理调适。脾胃都是情绪性器官,如果我们长期处于压力过大或者忧伤、焦虑的情绪中,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因此,平时大家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出现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