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我用19年证明高考不能决定人生”,证明了什么?

向前走的社会,一定是在提供更多的机会,也一定需要人的长线努力,他需要不断的校准方向,保持一种持续的奔跑
这两天有一个新闻,在各种高考出分、志愿填报的信息缝隙里凸显了出来:一位2005年的高考“失利者”,去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专升本成功、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成都工作,并且家庭美满。他说“高考不能定终生,未来仍有很多可能性”,媒体将之总结为“我用19年证明高考不能决定人生”。 
图片
这是个非常励志的故事。但在“反鸡汤”情绪强烈的互联网上,恐怕也有人不会全盘买账。就像有网友说的:“那么多用人单位都看第一学历,怎么能说高考没有决定意义呢?”面对这样的质疑和确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励志故事的说服力确实会打折扣。
但与其说这个故事要证明高考或者说“第一学历”重要不重要,倒不如说他在证明“社会变了”。这不是一种主观的表态,而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即一个人在高考之外,确实有别的办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像新闻主人公经历的专升本、考研,都在最近数年里经历了扩招或是渠道拓宽,这本身就是重新赋予复盘的机会。而在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些高校宣布开始“零门槛”转专业,这其实也是给志愿填报草率或失误的学生一个机会。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那些一锤定音、盖棺论定式的评价在降低权重。向前走的社会,一定是在提供更多的机会,也一定需要人的长线努力,他需要不断的校准方向,保持一种持续的奔跑。
这也让笔者想到了那位因高喊要去城里“拱白菜”而出圈的考生张锡峰,最近又接受了一次媒体采访。他考上了浙江大学,是毫无疑问的高考成功者。但在这次采访里,他迷茫了,眼神里少了那种单纯而又亢奋的光芒,他说自己后悔选了“大家都说好”的计算机专业。而面临是否考研的选择,他直言厌倦了应试。
其实,现在说张锡锋成功或失败都为时尚早,但他确实成熟了。他开始反思、苦恼,这是正常的。本质上这是一种单线条价值观——“考高分就是成功”,和多元目标的人生之间的冲突。这也不只是他的“少年心事”,而是社会确实变了,他在迷茫与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无所适从,但对更多人来说,这种多态里又何尝不是蕴含着更多的机会?
这两天,在网上到处流传着所谓的“查分名场面”,一些高分考生在获知分数的那一刻,全家的兴奋与开心都快要溢出屏幕。考高分当然值得祝福,也值得成为一个榜样。但“胜利者的欢呼”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并不会有这种机会。
但这其实也没什么,已经有千千万万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由狂喜、黯然、成功、失败这样的极端反复构成的。相反,人生当中还有很多平淡、坚持、反思、持续的努力、微小的进步、抓住机遇的果断、长期主义的乐观等内容,这些对于高考成功者和失利者恐怕都是共同适用的,也更能和如今这个景观参差的社会形态相匹配。
最后,也回复一下“那么多用人单位都看第一学历,怎么能说高考没有决定意义呢”的质疑。如果看一下新闻就知道,这个问题已经被社会关注、批判。也许现在尚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但社会已然形成一种共识:人们希望的,是对一个人全面、公正的评价,而不是一个标签化、工具化的武断打分。
不要小看了这种观念的力量,潜移默化之中,社会终究会向着一个“没有一考定终身”的方向走去。这或许也是开头这个故事想要证明的另一个道理:人们应当知道,一个更加宽广、舒展、有自由度的社会,应该朝着什么目标演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