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新作《生死结》与大学生分享,鲁迅文学奖得主尹学芸:讲述平凡女性的“辉煌之美”

在人间烟火的庸常琐碎中,往往缠绕着深刻而永恒的亲情、爱情与人情。走进尹学芸的文学世界,我们看得见日常里的世道人心。
近日,由中国作协指导,河北大学、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天津市作家协会支持的“2024莲池文学周”在保定河北大学举行。6月21日晚,在2024莲池文学周期间,天津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尹学芸携新作《生死结》做客河北大学裕华路校区,与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共话“女性的力量”。
图片
人生需要“豁出去”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开始,尹学芸开始了数十年的默默笔耕。2014年,其作品《士别十年》等在文坛大放异彩,继而迎来佳作井喷期。2018年,她凭借中篇小说《李海叔叔》摘得鲁迅文学奖,《青霉素》等多篇新作不断为读者带来惊喜。从她的身上,许多基层创作者“看到了光”。
谈起自己的来处,尹学芸自述“生活在一个非常小的地方”,因而写作也是从小村庄到小城镇,写无数个平凡的小人物。
2024年5月底,尹学芸首部女性主题小说集《生死结》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书中聚焦的正是一群普通、执拗而勇敢的女性的人生抉择,以及她们之间的爱与扶持,赞咏她们在人生中迸发出的无限生命活力。野性、蓬勃、勇猛、力量,是很多读者对《生死结》的点评关键词,这也恰好是尹学芸写作时的真实想法。
《生死结》里的女性,虽然在各自的记忆、生活、命运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不幸,但都有一种相似的力量——按照自己的想法往前走,并且走得义无反顾。
“人生就需要这样一种‘豁出去’的状态。”在尹学芸看来,顾虑重重、想得多做得少、走一步退两步,都不如给自己一份努力尝试的勇气。
读完《生死结》,翟业军想到了汪曾祺笔下的葡萄。葡萄甜美多汁,虽然娇嫩,却十分抗压,采摘后必须放在果筐里,用力压严实筐盖,才能运到各个地方去。“书里的几名女性,就拥有着很强的抗击打能力,并且更积极主动、更一意孤行。”翟业军认为,“一意孤行”是极具力量的,甚至拥有一种可怕而迷人的辉煌之美。
“这些女性,把自己的灵魂‘撕开’给我们看。”关仁山指出,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精神与心灵的寄托非常重要,也就是个人的“觉醒”,做出自己坚定而不后悔的选择,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是关仁山对《生死结》的评价。他谈到,尹学芸从细微处着眼、对细节的准确把握,让他十分“震撼”,行文之中读得出传统文学精髓与西方文艺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给读者以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从人间温暖之中,追问人生的方向和价值。
图片
分享会现场
用时间和阅历“养小说”
尹学芸对人物的“原谅”,给翟业军留下深刻印象。书中刻画了一些脾气古怪、执拗甚至有心理问题的女性,但在作者笔下,都无一例外地“原谅”了她们,绽放了她们的光芒与优点,让读者看到这些“怪人”的另一面。
对此,尹学芸认为,许多看似不可理喻的人,“善良起来也许是翻倍的”。她以角色“曹翠芬”(《曹翠芬的一条大河》)为例,原型之一是一名在单位里人际关系十分紧张的同事,却在一次水房偶遇中,非常热情、诚恳地请尹学芸吃一块西瓜。
另一件让尹学芸十分触动的事,则是后来当她们单位的同事听说这个人因病去世后,其他人都松了一口气。当时,尹学芸心情十分复杂,性格有缺陷的人就是恶人吗?对于心理方面不健康的人,他们应当如何得到社会的救助,而不是任由其发展成悲剧?
这篇小说写于2008年,写完后,尹学芸心里十分难过。她想,社会上可能还有许多“曹翠芬”,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应当越来越重视、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有耐心去了解每一个“怪人”背后的故事。
她坦言,同样的题材,若由如今的她重新讲述,已经不会再有同样的力量。经历了十几年的人与事之后,作家的思维认知、考虑方式大不相同,写作笔法必然脱胎换骨,由此构成作家每个人生阶段的“独一份”。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