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百年迷雾,探寻胶济铁路最初样貌——陈宇舟携“胶济铁路源代码”《一路而来》

图片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火车来  商埠开”,120年前,山东境内第一条铁路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开启了济南青岛“双城记”的新篇章。它是中国铁路建设的缩影,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如今逐渐变为百年青岛的文化符号,呈现出独特的铁路文史魅力。胶济铁路研究学者陈宇舟的新作《一路而来:胶济铁路源代码》,日前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正式出版。
图片
6月22日下午,寻访百年胶济——《一路而来:胶济铁路源代码》新书分享会在青岛上街里书店·如是店举行,该书作者、胶济铁路研究学者陈宇舟分享了他的新书创作历程,介绍了百年胶济线的沧桑历史、风雨故事,为读者揭开百年迷雾,探寻胶济铁路最初的样貌,并分享了“与青岛有关的那人那事”;青岛文史学者王栋,胶济铁路早期站长、庄景山后人庄上士作为嘉宾参与分享会,介绍了各自的“胶济情缘”。
图片
活动开始前,陈宇舟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一路而来:胶济铁路源代码》的创作始于十年前,2014年他参与筹建胶济铁路博物馆,筹备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不断收集整理了很多胶济铁路的资料,“特别是一些图片,还有些细节的东西,我感觉历史细节是有温度的。”梳理资料的过程中,很多想法逐渐呈现,陈宇舟想把它整理成一篇篇的文字,给读者看。在陈宇舟看来,胶济铁路博物馆的职能,更多的并不是侧重于研究,而是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一些历史资料,变成普通观众能接受的、比较通俗化、大众化的资料,“有特点的一些文字和图片,这是这本书写作的内容。”
图片
书名“一路而来”既扣题眼“胶济铁路”,又体现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陈宇舟表示,“一路而来”是两个方式,“一是胶济铁路的120年怎么走过来,再者今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120年了,我接触、研究胶济铁路整十年,这‘一路’也是我十年的心路历程,十年磨一剑嘛,也算对自己有个纪念,对这个工作有个总结。”书的副标题“胶济铁路源代码”,陈宇舟说,“源代码”是计算机语言,用在这里意在“揭开这个百年的迷雾,来探寻一下胶济铁路最初的样貌”。
图片
陈宇舟介绍了 《一路而来》的架构章节,全书按专题分成四类,“一类是胶济车站,介绍车站的建筑格局、 形式等,是那些建筑构件的一些隐含的秘密,一些密码;第二类是胶济轶事的一些故事,通过人和事来展现;其三是胶济物件,一些物品包括我们展品征集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发现的过程;其四是胶济之变,因为铁路来到山东,最初就不单单是一个交通工具,它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从人的思想、观念、经济,包括工业、农业、商业,甚至政治,延展至各个方面,打破了时间线的概念。”
图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分享会上,陈宇舟特意准备了和青岛有关的“那人”和“那事”,与现场读者分享。“‘那件事’就是有一张胶济铁路当年全线通车的大合影,这个照片始终被误读着,去年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考证出这张照片拍于哪年哪月、为什么拍这个照片、照片上都有谁。”陈宇舟介绍说,照片的考证过程比较复杂,他以一篇13000字的文章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文献记录甄别年份,根据关联合影比对进行反推,根据拍照人衣服不同确定非一日拍照,根据光照下的影子判定拍照具体时刻……”陈宇舟多方考证的过程,也是拨开迷雾看清世界的过程,具有很好的厘清谬误“拨乱反正”之效。
图片
陈宇舟说的“那个人”是庄景山,他在书中用专门的章节介绍“寻找庄景山”的经过,2019年春,胶济铁路济南馆正式对社会全面开放,盛夏时分,庄上士与兄长、女儿三人从青岛坐火车到济南胶济局馆寻找曾祖父庄景山的资料,“我当时接待了,但是很可惜,德国时期管理胶济铁路的职员录没有找到,只有1923年收回来以后资料才比较全,很难查到庄景山真实的资料和影像。”陈宇舟对庄上士提供的庄景山的“半份”简历进行了解读,从简历入手去胶济铁路寻找庄景山和“庄景山们”,“就是最早的那些农民怎么变身工人,接触铁路一步步走过来的过程。”
图片
庄上士介绍说,“家里收拾家的时候收拾出来一些资料,有他的半份简历,和学习用的小册子,也听家里长辈说他在铁路上工作过,当过站长。于是就想知道这是不是真的,知道济南有个胶济铁路博物馆,就去找找看有没有资料留存。”据庄上士介绍,日本占领青岛后,德国人撤离之前曾让庄景山保存好四个大箱子的资料,因其笃信日本人的统治长不了,德国人还将重回青岛。可惜后来这些资料也在时光流转中散佚不存。济南之行庄上士最终没能找到曾祖父的文字记录及照片,但他提供的那半份简历和庄景山学习德文的小册子对陈宇舟启发很大。
图片
那“半份”简历,是写在一张德文纸上的庄景山简历,一笔一划很工整,但没有写完。“简历是写在一张德文列车报告的空白位置上,所述内容是他的工作家庭基本情况,在女姑口站(之前的赵村站)工作,懂洋话,”陈宇舟据此简历及其学习德文的小册子确认庄景山在胶济线上工作的经历,并翻阅馆藏资料“寻找庄景山”,最终无果,但这些资料已然难能宝贵,“小册子是当年庄景山学习德文之用,上面写了中文的意思,底下是用中文标注的德文发音,这就能看到100多年前青岛人是怎么认识世界的。这些细节也揭示出胶济铁路‘一路而来’是怎么走过来的,”陈宇舟表示,“庄景山这类最初都是沿线的农民,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直到一个庞然大物嘶吼着闯入他们的生活,把他们连根拔起,有的人选择像庄景山一样接触西方近代工业,试图学习洋文。这是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当他们选择放下手中的锄头,走到两条铁轨中间的时候,他们的身份实际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这个手册我念不出来,但能想象他的书写,当年他学习德文的样子和状态,能从字体行间感受到100多年前,一个青岛的农民由此认识了整个世界。”
图片
青岛文史学者王栋与陈宇舟相识既久,对 《一路而来》的出版非常感动,“也非常受启发”,王栋表示,影像的解读也是一门学科,“照片什么时候拍下来的,有一些细节,还有一些比对,都需要我们科学考据、校证,书里揭晓了一些历史密码,可见陈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历史的考据工作虽说有乐趣,但可能更很枯燥,需要不断去找一些东西,来印证历史。当下互联网非常发达,很多认知未必一定对,一定要去找一些历史资料,比如文献、图片等来印证。当然,这也是一步一步做的,也许最终未必能够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