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旧书网淘到93年前画报,“封面女郎”竟是学生时代的母亲

“你看,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大亚画报》上刊登的一张我母亲胡恩禧的照片,照片中的她十五六岁,就读于北京翊教女中。”2024年6月24日,83岁的重庆市民冯先生向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展示了这份93年前的画报——这份画报是他根据三年前网友的留言在旧书网上淘到的,没想到母亲的学生照成为画报的头版主图。
新闻传播史学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松蕾告诉记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画报的发展鼎盛期。《大亚画报》是一份中国人创办的民营报刊,当时画报常在头版刊登精英女性的肖像照片,引领自信、时尚与都市化的审美旨趣,塑造了当时社会的女性观念、文化风尚与时尚潮流。”
发帖讲述母亲卢沟桥故事有意外收获
冯先生今年83岁,喜欢旅游,并常在网络上写旅游日记。2019年12月,他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游览卢沟桥的帖文及图片,讲述母亲胡恩禧在“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后离开北平的故事。
图片
借助网友留言,冯先生在旧书网上淘到母亲学生时代照片。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卢沟桥事变后的第21天,北平沦陷。在网帖中冯先生写道:“1937年,母亲26岁,我姐姐1岁。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城。侵华日军天天在北平街上巡逻,隔三差五就到四合院里,挨家挨户搜查,市民人心惶惶……北平城内实行交通管制,火车不能直接从北平站始发。惊恐中的母亲决定离开北平城,到三十多里外的丰台火车站坐火车。她花了三块银元雇了两头毛驴。妈妈抱着我姐姐骑一头,刚从北师大毕业的我二姑夫骑另一头,护送她们母女到卢沟桥。妈妈说,日本兵把守着宛平县城门和卢沟桥,对过往的普通老百姓搜身检查。她携带着一口小皮箱,检查时,由于抱着孩子行动不方便,动作迟缓,一名日本兵操起上刺刀的步枪,将皮箱刺穿。她惊恐万分,记忆尤深……几十年后,母亲每次提起这件往事就说:‘我最恨日本鬼子了,当时把我吓坏了。’”
冯先生的这篇怀念母亲的网帖,引起了北京一位网友的注意。这位网友在2021年11月3日的评论中说,其在旧书网上看到过载有胡恩禧名字和肖像照的画报。
上游新闻记者在上述网帖评论区看到,一位IP地址为北京的网友评论称,“偶然看到旧书网,民国20年(1931年)3月15日《大亚画报》正图‘北平翊教女中高材生胡恩禧女士’照片。为老先生之母照,不知您曾经看过否?请以上字搜索,得之惠存。”
93年前画报头版主图是母亲学生时代照
今年6月,冯先生看到网友的留言后,立刻登录旧书网拍下了这份画报。“很幸运,那份画报挂在网上三年都没被人拍走。”冯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这份1931年3月15日出版的《大亚画报》,头版主图是一张长相清秀的女学生肖像照片,下方文字写有“北平翊教女中高材生胡恩禧女士(李尧生自古都摄寄)。”
图片
冯先生发现,母亲学生时代的照片成为画报头版大图。
据冯先生介绍,母亲胡恩禧1911年出生,2004年4月在重庆去世。她中学曾就读于北平市翊教女中和北平市慕真女子学校。冯先生称,母亲这张肖像照拍摄时,可能十五六岁;画报刊登该照片时,她刚好20岁。
对于母亲肖像照成为画报头版主图的原因,冯先生说:“以前曾听母亲说过,她在读中学时多次参加北平市学生运动会,并获得优秀女运动员称号,有一次还登上《良友》杂志封面。我和我姐姐曾在家里看到过这本杂志。不幸的是,在一次搬家中这本杂志遗失了。但是家里至今还有母亲当年的学生照, 以及她参加学生运动会照片。照片背面,写有摄影师李尧生的名字。”
冯先生向上游新闻记者展示了多张老照片,照片画面多是女学生参加比赛时的场景。在照片背面,还有描述图片场景的繁体字。
图片
北平全市大中小学生联合运动会,照片上有摄影师李尧生的签名。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大亚画报》地址显示在沈阳市。据沈阳日报2016年11月9日报道,“《大亚画报》是《大亚公报》的副刊版,1926年5月在沈阳创刊,开创了东北画报界的先河。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载了大量新闻摄影照片;记录着社会、时政、军事、文化、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被迫停刊。”
专家点评近代画报女性封面照
冯先生通过旧书网找到母亲胡恩禧在《大亚画报》上的肖像照,不仅是对母亲的怀念,更是一段历史的再现。这张珍贵的老照片,不仅记录了个人的历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潮流。
图片
就读北平市慕真女子高中时的胡恩禧。
新闻传播史学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松蕾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值中国近代画报的发展鼎盛期。画报、漫画类图像占绝大多数版面的新型刊物,成为报刊文化发展的主流。其中,《良友》《大亚画报》等,是这一时期画报中的佼佼者。《大亚画报》在当时的画报界和民众中颇有声誉,在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地均设有分社,辐射范围颇广。作为一份中国人创办的民营报刊,它区别于东北地区的日文报纸和日本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强烈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天,该画报便因日军侵入沈阳被迫停刊。一年后,《大亚画报》在上海复刊,期数接续在沈阳发行的最后一期。该报停刊具体时间与原因不详,目前已知出版至1933年10月28日,共403期。
对于封面(头版主图)如何选择女性形象的问题,李松蕾分析称,《大亚画报》头版女性形象可概括为四类:电影明星、戏剧名伶、名媛闺秀和获奖女运动员,胡恩禧女士可能属于第四类。”在头版人物的选择上,李松蕾强调,若有特定的报道主题,画报编辑就选择与主题相关的人物照片,否则便以演艺明星、社交名媛、女性运动员和青年女学生作为封面女郎,她们大都年轻漂亮、打扮得体并且时尚。另外,《大亚画报》有自己的摄影记者,但其刊载的封面照片,多由自由摄影者或摄影团体提供。
李松蕾还指出,在拍摄风格上,受制于当时的摄影技术,取景以近景为主,突出人物的妆容、服饰与发型,这无疑冲破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三从四德”的藩篱,建构了一种新的都市女性形象;将女性的生活状况纳入公众视野,与当时的女性解放风潮、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相呼应。
上游新闻记者 冯盛雍  受访者供图
编辑:朱亮
责编:李洋 王蓉
终审: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