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重磅揭晓 广东:薛其坤院士捧最高奖 14个牵头项目获殊荣

全文5219字,阅读约需1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于6月24日在北京揭晓,广东有53项牵头或参与合作完成的成果获奖,其中14项牵头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02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03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5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04除此之外,华南农业大学与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4个项目榜上有名,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05广东高校在获奖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展现了广东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科研实力。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秋玲 李钢 陈亮 郑明达 林园 王丹阳
通讯员 陈鋆 李建平 廖思媚 邱清萌 华轩 郑雪宜 费思迎 刘文琴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两位院士捧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是85岁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61岁的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学家薛其坤院士。其中,薛其坤院士来自深圳,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重磅揭晓。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获悉,广东有53项牵头或参与合作完成的成果斩获奖项,其中牵头14项、参与39项。这14个牵头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其中,“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图片
最高奖!史上最年轻!
南科大61岁“掌门人”薛其坤:
逐梦量子世界,引领立德树人
6月24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站上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61岁的他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薛其坤2005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起任南方科技大学副书记、校长,2022年起任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主任。
作为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薛其坤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引领性重大科学突破的杰出科学家之一。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超高真空互联系统,成就了在量子材料原子尺度可控制备和表征方面国际通用的强大实验技术。在此基础上,他率领团队取得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的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拓扑绝缘体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次里程碑性突破,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的发现则开启了高温超导的全新研究方向,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学术影响。
薛其坤两次受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在诺贝尔论坛作特邀报告,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首位中国籍科学家荣获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24)、国际低温物理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2022)。目前,薛其坤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高温超导的相关研究中仍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继续引领着这两个方向的国际学术进展。
2020年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以来,薛其坤通过制定“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校训,确立了南科大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提出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三三五方略”,带领学校成功入选“双一流”,并成立首个与国际著名企业合作的卓越工程师学院,不断推动南科大迈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华农4个参与项目榜上有名
记者还了解到,华南农业大学与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4个项目榜上有名,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其中,华农兽医学院刘健华教授参与的项目“可转移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的发现及其传播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畜禽源细菌多黏菌素耐药率快速上升但机制不明的现象开展研究,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可转移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发现了质粒介导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了mcr在“动物—环境/食品—人群”全链条的传播规律,证实了动物使用抗菌药及其产生的耐药菌可影响到人类病原菌的耐药水平。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行动计划的出台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关键性科学依据。
华农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李吉跃教授参与的项目“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解析了楸树和闽楠高质量基因组和种群遗传结构,分生态区建成核心种质库13个;揭示了高生长、耐腐性等育种目标性状分子机制,建立功能标记辅助种质创新技术;创建良种选育和繁育技术体系,育成不同生态区专适良种33个;创新了种苗培育技术与栽培模式,提出栽培模7个、审定良种33个、获新品种11项、发明专利13件、制订标准11项。系列成果有力推动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
华农资源环境学院卢瑛教授参与的项目“中国土系志与高精度土壤信息网格构建及应用”同样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首次建立了我国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鉴别了覆盖全境的典型土系4351个,出版了1760万字的《中国土系志》,创建了中国土壤光谱库,参与创建全球土壤光谱库,提出了地理环境—光谱特征自适应匹配的土壤光谱预测新方法,发明了土壤三维空间变异刻画与环境协变量优选新算法,首次构建了我国90m分辨率高精度国家土壤信息网格,极大地推动了土壤资源调查领域的技术进步。
中山大学领衔5项成果获奖
获奖名单中,由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5项科研成果赫然其上,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由中大数学学院胡建勋等完成的“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组聚焦辛拓扑与数学物理研究热点,建立了辛流形的双有理等价的二分法分类理论,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数学杂志Invent.Math.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为推动人们对由模空间定义的数值几何不变量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仇荣亮等完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聚焦重金属污染农田和工矿场地的土壤绿色修复及安全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历经20余年联合攻关,研发了“植物阻隔—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地貌重塑—土壤重构—生态重建”等技术,创建了完整覆盖污染农田和工矿场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利用模式,成果在国内23个省(区、市)应用推广,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为全球土壤污染修复及环境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等完成的“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首创膀胱癌人工智能数字化诊断新技术,研发了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系统,打破了技术壁垒和外国垄断,目前已在全国600多家医院应用,全方位提升了我国膀胱癌诊疗水平以及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另外,中大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等完成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项目捧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大肿瘤防治中心马骏等完成的“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图片
获奖代表访谈
中肿两获奖项目 剑指“广东癌”防治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广东牵头的14个获奖项目中,有两项科研成果“剑”指鼻咽癌这个“广东癌”,均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牵头,分别是曾木圣团队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马骏院士领衔的“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两项成果有何亮点?于广东乃至全球鼻咽癌患者而言,将有哪些获益?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分别专访了项目负责人曾木圣和马骏。
图片
曾木圣 鼻咽癌疫苗有望三四年后进入临床研究
“获此殊荣,非常高兴,很激动!”曾木圣24日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若顺利的话,三四年后鼻咽癌相关疫苗将进入临床研究。
已在鼻咽癌防治领域深耕30多年的曾木圣,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病毒感染、致癌机制与免疫调控、肿瘤疫苗研发以及肿瘤分子成像和靶向治疗研究。他告诉记者,此次的获奖项目,希望能为鼻咽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目前的研究阶段,在动物模型上做了一些重要工作。动物实验显示,鼻咽癌预防疫苗产生的综合性抗体,对病毒感染的预防作用,效果还可以。”曾木圣说。
他感慨道:“鼻咽癌预防性疫苗研究是长期的、艰辛的工作。一旦成功,将是为数不多能预防癌症的又一个疫苗。”据他介绍,项目围绕我国华南EB病毒相关鼻咽癌高发但缺乏高效筛查手段和上市疫苗的难点展开攻关,突破基础科学瓶颈。成果破解EB病毒上皮感染受体50年未解之谜,奠定EB病毒疫苗设计分子基础;研制EB病毒候选创新疫苗,有望实现EB病毒相关疾病的防治。
据介绍,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每年全球约有新发患者13万人,接近50%的发病人数在中国,其中又有近半患者在广东。因此,鼻咽癌疫苗研发意义重大。
图片
马骏 为鼻咽癌患者诸多临床问题给出解法
“这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对我和团队来说,是极大的激励与鼓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针对鼻咽癌的诊断与治疗,项目实现多项重大突破,帮助患者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比如早发现肿瘤、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反应等。
“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用性强。”马骏表示,获奖项目针对鼻咽癌患者的临床问题给出答案,并且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的认可。
他介绍,项目建立了鼻咽癌筛查新方案,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癌症早诊早治规范;明确了化疗联合放疗的合适时机及方案,创立了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增效新模式,五年生存率从78%提高到88%;制定了缩小放射治疗范围和豁免同期化疗的减毒治疗新策略,治疗后遗症发生率从46%降低至17%。众多研究成果被国际指南采纳,成为国际标准,在全球推广应用;提高了中国鼻咽癌诊疗的同质化水平,也提高了中国鼻咽癌诊疗的国际声望。
其中,鼻咽癌增效减毒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疗效,并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北京协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等国内134家和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法国Gustave-Roussy癌症中心等国外(北美、欧洲、东南亚等)19家知名医院推广应用,受益患者达4.5万人/年。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培养了许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接力勇攀高峰。”马骏还谈道,经过项目的锤炼,将来这些优秀的人才可以更好地为鼻咽癌的临床和基础科研作贡献。“凡是过往,皆成序章。我也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马骏说,通过这个项目的评价申报,团队也厘清了工作目标,在鼻咽癌领域依旧有很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国家大奖闪耀广东科技力量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党中央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要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及全体获奖人员学习。
翻阅沉甸甸的获奖名单,我们清晰看到一位位鲜活、闪亮的榜样人物名字。其中有不少来自广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殊荣由两位院士捧得,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居其一。61岁的薛其坤更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会上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广东牵头的14个项目榜上有名。这一串串奖项上,也都镌刻着一个个科创者的名字。
细数广东省的获奖项目名单,不难发现,14个牵头项目中,来自广东高校的有8项,占据“半壁江山”。由此可见,广东的高校力量,依然是广东创新的主力军。
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此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成果项目多达5个。华南理工大学则以“高效发光玻璃复合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也是此次广东唯一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奖发明奖的单位。
作为广东高校的代表,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四个面向”,自觉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并将科学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近年来均取得了一大批卓越科技成果。
高校,尤其是顶尖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也是推动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获奖情况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广东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引进成绩斐然。
这得益于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战略人才锻造工程、人才培养强基工程、人才引进提质工程、人才体制改革工程以及人才生态优化工程)的扎实推进。广东厚植人才沃土,积极推动引才机制,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让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另外,广东在研发经费、人员投入方面,也非常舍得下“重本”——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全省研发人员突破135万人,连续七年全国第一,相比2013年研发人员数量翻了一倍……位居全国首位的主要科技指标,有力支撑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七年排名全国第一。
从获奖名单来看,我们还注意到,广东很多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解决广东发展的实际问题。例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团队、马骏院士团队致力于鼻咽癌这一“广东癌”防治,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多项重大突破。
又如,针对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广东工业大学牵头的“面向高性能芯片的高密度互连封装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合作单位共取得8项奖励,可谓收获颇丰。
再如,广东省提名的“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港珠澳大桥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硬联通,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桥飞架三地,数年间,“一小时工作圈”逐步形成,粤港澳理念对接、规则对接和标准对接的步伐越来越快,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有目共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抓创新不问‘出身’,能给国家作出贡献的,就是最重要的”。
科学事业,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登高望远。
广东历来重视人才,无比珍视第一资源。今年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设人才专题分组讨论会,提到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重大机遇,始终视人才为珍宝,坚持全球视野、需求导向,进一步高标准精准引进人才;坚持固本强基、提质培优,进一步高质量自主培养人才;坚持授权赋能、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第一经济大省诚挚邀请海内外人才走进广东、选择广东、创业广东、扎根广东,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挥洒奋斗激情、迸发创新活力、书写精彩华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响应号召,向各位获奖者学习,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火热实践中汇聚磅礴力量。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秋玲 李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