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全文2164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6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02薛其坤曾在35岁时成为教授,50岁时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如今已61岁。

03他认为,相较于天赋,科研道路上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投入、努力和坚持。

04除此之外,薛其坤强调强烈的学术志趣是追求卓越的最大原动力。

05他表示,会将这次表彰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众人眼中的“网红校长”“7-11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薛其坤,又多了一个新身份。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薛其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前,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菲列兹·伦敦奖、未来科学大奖、巴克利奖。35岁当教授,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如今,61岁的薛其坤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图片
薛其坤在实验室。清华大学供图
相较于天赋,科研更多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我走上物理科研之路起初是因为高考时物理考得比较好,差一分满分,成绩好就会有一种荣誉感,觉得自己比较擅长,就慢慢走上了这条道路。”薛其坤曾在接受采访时讲其自己的求学经历。
走上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谈到年轻时的经历,薛其坤说:“我可能有一点天赋,但好像也不算有天赋。”青少年时代的薛其坤成绩突出,高考时物理满分100分,他考了99分,如愿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但是两次考研却接连失利。
薛其坤曾多次在公开演讲中分享这段坎坷经历:1984年,他大学毕业参加研究生考试,结果高等数学考了39分;他转而就业,进入曲阜师范大学教书,此后他利用两年时间复习,于1986年再次参加考研,结果普通物理考了39分,再次失利;直到1987年,这位“有志于成为科学家”的青年才终于“上岸”,考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
对于物理的学习,薛其坤曾说过,有同学觉得物理比较难,但实际上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物理和其他学科是一样的,最主要是把基础知识课程学扎实,把所有的概念融会贯通、所有知识点掌握牢固。
“我既然选择了做基础科学的研究,暂时的挫折就算不上困难。相较于天赋,科研道路上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投入、努力和坚持,再高深的学问,也是在找到方向之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从基础向高深推进的。”薛其坤说道。
强烈的学术志趣是追求卓越的最大原动力
硕士毕业后,薛其坤选择继续读博。公开资料显示,1992年,他在导师陆华教授的引荐下,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和进行科研工作。
而在日本期间,联合培养导师樱井利夫教授的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明确提出,每周6天,早上7点需到达实验室,当晚11点之前不允许离开。“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尽管“语言不通、技术不熟、睡眠不足”,在崩溃边缘数次徘徊,他都还是把自己从放弃留学回国的念头前揪了回来。
清华大学在推文中写道:“挺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他开始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是全实验室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制备针尖方面水平最高的学生。”
曾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薛其坤,在漫长过程中如何扛住了科研的艰辛?对此,薛其坤曾回答称:“强烈的学术志趣是追求卓越的最大原动力。”在南方科技大学2023年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薛其坤也鼓励同学们向着极致的热爱前行,在知识殿堂里求“真”,于科技高峰处求“是”。
2008年,薛其坤抓住拓扑绝缘体这个研究方向,带领他的团队协力攻关,很快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后续的一两年,研究一度陷入了瓶颈。薛其坤坦言:“基础研究的成果往往和投入的时间是成比例的,我们团队也早就做好了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
2012年底,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大进展,成果于2013年3月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
2023年10月,美国物理学会宣布,薛其坤获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奖。该奖项凭借严格的评选标准和高度科学性,被认为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这是该奖自1953年授奖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
获得该奖项后,薛其坤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不管是做一个课题,还是任何一个职业,人都要有信念,报效祖国的信念,或者是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这个信念刚开始可能是处于萌芽状态,但会随着人生经历逐渐变成一生中的精神支柱。有了信念,不管碰到多大困难、遇到多大挫折,都会克服、经受住考验。人如果没有信念,碰到一点困难就会放弃,取得一点成绩就会膨胀,不要说“冷板凳”,即便“热板凳”也不一定坐得稳当。
“中国科学家机遇无限,大有可为”
科技创新亟须破解“卡脖子”难题,其中高校应怎样发挥作用?
对此,薛其坤回答称,高校中有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发挥这些人才的价值,集中做好有组织的科研。往往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团队作战,学校可以把不同院系在不同方向具备优势的老师、学生组合在一起,集中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薛其坤介绍,其团队有两大研究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相关的领域,提高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观测温度,本身在科学上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可以大大提高它的产业化应用和普及。第二个方向就是对高温超导机理进行攻关。“1986年发现高温超导以来,已经将近40年了,但是我们对高温超导的机理还不清楚。这也是凝聚态物理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他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做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实事求是,尊重实验、尊重数据、尊重制度,一定不能作假、打折扣。第二就是做好长期努力奋斗准备,科学研究需要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所以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走好。这两点对于所有科技工作者都特别重要。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薛其坤感到无比光荣。“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深受鼓舞,感到无上的光荣。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清华的团队,属于所有爱国奉献、努力拼搏的广大科技工作者。”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薛其坤说,在人类尚未开拓的科学疆域中,中国科学家机遇无限,大有可为。他会把这次表彰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事业中,奋斗终生,为祖国争光。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