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物语 | 课堂上亮出北伐作战全景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
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份“北伐作战经过概见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北伐军的进攻过程。在黄埔军校中,像这样的战例材料为数不少,是当时黄埔师生们复盘、研习的教学素材。本期《黄埔物语》,通过一幅北伐战争挂图,回顾黄埔军校师生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参与革命战争的岁月。
 本期物件 :北伐作战经过概见图 
弥足珍贵的战例材料
军校师生研习的学习素材
图片
本不在东征作战序列中
军校师生主动请缨获特准加入
广州、潮州、赣州……在黄埔军校课堂上,一张用于教学的“国民革命军北伐作战经过概见图”明确标注了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地点以及不同时期中央军、东路军等各军的行进路线,详细记录了北伐军从广东出发后对吴佩孚等军阀的攻击全过程。
据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专家介绍,当时黄埔军校里有不少布质挂图,既有“概见图”这样的全景式挂图,也有贺胜桥之战等具体战役的分析图。在军校内,师生们以鲜血和生命换取来经验的战斗,既是弥足珍贵的战例材料,也是师生们研习的学习素材。
图片
东征和北伐是大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以打倒地方军阀和保卫工农运动为主旨的革命战争。1924年1月,广东仍是军阀横行、武人割据。同年11月,地方军阀陈炯明任命林虎为总指挥,以约6万兵力集结于河源、兴宁、惠州一线,威胁广州。1925年1月,国民政府决定由黄埔军校校军、粤军、滇军和桂军组成联军,进行第一次东征。然而,按照最初的作战计划,黄埔军校校军并不在作战序列中。但军校师生们认为“本校系总理所手创……对于讨伐陈逆负有莫大责任”,主动请缨。孙中山得知后,特准校军加入作战。
1925年1月,黄埔军校校军在黄埔校园举行誓师大会,随后分批从军校码头乘船向淡水城进军。同年2月15日早晨,由210名军校官兵组成的奋勇队在炮火掩护下迅猛出击,爬墙攻城。不到两小时,淡水城便被攻下。淡水之战,成为黄埔军校建校以来第一场硬仗。在这场战役中,率领奋勇队登城的教导一团第三营党代表蔡光举英勇牺牲,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
攻克淡水后,东征军迭克平山、海丰、陆丰。黄埔军校教导团在棉湖以3000兵力击败林虎2万劲旅,成为东征中的决定性战役。1925年4月,东征军取得第一次东征的胜利。
图片
黄埔军校学生在东征战场作战。(资料图)
东征军回师广州后,陈炯明残部卷土重来。1925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发动第二次东征。同年10月初,东征军兵锋直抵“东江天险”惠州,动用飞机等轻重武器进行猛烈攻击,经过约40小时血战,终于攻克了惠州,奠定了第二次东征胜利的基调。
在惠州之战中,军校一期生陈明仁临阵受命,率领150名士兵攻城。他持枪登梯跃上城墙,率先把军旗插上惠州城头,并因此一战成名。据相关记载,陈明仁后人曾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时,担任过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见到陈明仁,还提起了攻打惠州时曾向陈明仁举枪敬过礼。
东征军军纪严明,受到群众拥护。周恩来非常重视对官兵的政治思想工作,士兵们都佩戴着一枚胸章,勉励自己爱国爱民、不贪图私利、不怕牺牲。
叶挺率独立团在湖南湖北打下硬仗
赢得“铁军”“北伐名将”称号
1926年7月打响的北伐战争,是一次武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旨在打击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的军阀势力。在这次战争中,黄埔军校师生高举北伐大旗,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埔军校成立之初,孙中山便以军校第一期学生为护卫,亲自从韶关出发督师北伐。然而,这次北伐因孙中山北上召开国民会议而中止。之后的两次东征等军事行动巩固和发展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提升了黄埔军校师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随着两广统一,北伐获得了稳定的根据地。
19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共有八个军。其中,第一军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大多重要职位也由黄埔师生担任,许多教官、学生也被编入北伐军的各支部队。
1926年7月,北伐誓师典礼在广州东校场举行,国民革命军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声中挥师北伐。
图片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同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奉命入湘解救被重兵围攻的队伍,揭开北伐战争的序幕。这个团以共产党员和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许继慎、卢德铭等共产党员在其中担任营长、连长等要职。在仁安,叶挺独立团以一个团的兵力与四个团的敌军周旋,初战告捷;在汀泗桥和贺胜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吴佩孚主力;会同友军攻下武昌城,取得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叶挺率领独立团多次担任先锋部队,在湖南、湖北打了多场硬仗,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也为自己赢得“北伐名将”美誉。
在北伐战争中,黄埔军校师生奋勇争先。其中,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黄埔军校一期生曹渊出色地完成了运送弹药、解围、攻城等任务。在攻打武昌城一仗中,他接过敢死队队长重任。1926年9月5日凌晨,战斗打响,曹渊带领队员竖起云梯攀城。由于敌人火力凶猛,打到天将破晓,敢死队只剩下十多个人。曹渊看到难以攻克武昌城,于是在一个小土包后给叶挺写战斗报告:“天已拂晓,进城无望……如何处理,请指示。曹渊”。刚写完“渊”字,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渊”字最后一笔,拖了三四寸长。
在两湖战场激战之时,孙传芳调重兵从江西攻击北伐军侧翼。北伐军主力遂进入江西,与第二、第三军会合击溃孙传芳主力。在东路,由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学生等组成的炮兵部队,以及黄埔教导团一团等部,被调往潮州,兵锋指向福建。北伐军占领江西后兵分三路,向安徽等地发起进攻。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克南京。
前五期学生在北伐中阵亡1751人
蒋先云牺牲时年仅25岁
据1927年统计,在北伐战争中,第一至五期学生阵亡者1751人。1927年5月,被周恩来称为“青年将才”的一期生蒋先云在北伐战争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在北伐出师前,黄埔军校早期组建者之一、首批红色教官茅延桢在河南开展地下工作遇害,成了“为北伐流第一滴血的人”。
“黄埔军校创办后,经历过平定商团、第一次东征、回师广州、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教官、学生同上战场,亲历真枪实弹的战争,这是黄埔军校史上光芒闪烁的一章”,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曾庆榴指出,“战场又是黄埔军校的考场,让教官、学生经受了实战锻炼和考验。总之,战场是黄埔军校的一个‘特色课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黄埔军校办学主要经验所在。”
图片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图片来源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曾庆榴还指出,东征时军队政治工作更推进为战时政治工作,不但面对本军,还要协调军政、军民、友军关系。当时周恩来担任“东江组织主任”和“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军校政治教育、军队政治工作和战时政治工作,主要是在共产党人主持下开展起来的,是前所未有之举,从这里,黄埔军校迈出思想建校、政治建军第一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军校烈士 
●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安葬了516位在两次东征和其他统一广东之役中牺牲的黄埔军人
国民革命军官学校
东征阵亡将士题名碑
位于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刻有238位东征阵亡烈士的英名
● 在北伐战争中,据1927年统计,黄埔军校第一至五期学生的阵亡者1751人,受伤者707人
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
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
位于长洲岛仑头山上,高7.49米的花岗岩纪念碑,立于1929年,刻有353位北伐阵亡烈士的英名
图片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通讯员 罗群佳
手绘/何沅恒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