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街区”带来绿色项链!静安启动上海首条“口袋公园带”建设

图片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
昌平路上的溪梦园被唤醒,茂盛的栾树下曲水流觞,水面倒映出玉兰花造型的凉亭。一群放了学的孩子划着滑板车在身边穿梭。6岁的小泽冲过来,手里捡了个毛茸茸的小松果,好奇地询问妈妈。纷至沓来的行人和周边居民,为口袋公园增添了勃勃生机。
昌平路是上海首批20条林荫大道之一,街道两旁栾树密布。静安区绿化市容局以栾树林为“带”,将周边口袋公园串珠成链,建设上海首条“口袋公园带”。
“将生活与自然融合,空间与功能渗透,场所与人文穿插。”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昌平路“美丽街区”按照分段分步实施,目前已完成昌平路东段(江宁路—常德路),昌平路西段(常德路—武宁南路)将在下半年进行提升改造,计划于今年底基本完成全线改造。
图片
变小鞋匠为大裁缝
此番美丽街区建设,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收集整理了138条群众建议,合并归总后采纳了118条。
静安区人大代表、上海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市容管理处处长王永文参与其中,他说:“‘美丽街区’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避免只看一域的小修小补,更应像大裁缝一样有宏观和大局眼光,事前量体裁衣。”
图片
人大代表“家站点”是多方沟通的平台,其开辟的“民情夜话”为上班族提供了与人大代表面对面的沟通机会。王永文回忆说,自己还主持了一场“美丽街区”的座谈,请来市政技术员、设计师、热心居民、门店店长、快递小哥、居民区书记等,“他们的建议,就像宝石的切割面,吸收建议越多元,设计方案就会像宝石般越闪亮”。
图片
作为一个整体,街区更新不止于一草一木,小到店招、地砖,大到街区外墙立面的融合、城市慢行系统的重构、市政地面的铺装,美丽街区的营造更是全要素一体化更新。
王永文举例,如居民提出需要休憩,方案增设了座椅,间隔10米不到就有一处;光明集团也计划改建牛奶棚,政企协调方案,统一了街面与牛奶棚的店招及店面设计风格。
“四面八方的意见汇集而成的口袋公园,让老百姓皆大欢喜。”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沈柳介绍,静安区绿化市容局已在昌平路设立了市容环境观察点,接下来,群众使用后也能通过“直通车”反馈意见。江宁路街道也即将成立街区治理共同体。
收纳城市记忆
上海弄堂,收纳上海人记忆的地方。
就如昌平路蒋家巷,弄堂亭子间、老虎灶、弹硌路早已不在。老土地感慨,地图上搜索“蒋家巷”,只剩下蒋家巷居委会。
图片
但只要当年留下的“石箍门”门柱还在,居民心里,蒋家巷就一直在。此次更新,居民希望保留、放大这处历史记忆。“我们将石库门修旧如故,将蒋家巷的历史以文字形式在醒目位置展示,”总设计师虞金龙说,街道的记忆,可以以更多元化方式保留和呈现出来。
图片
“居民无意中一句,蒋家巷花园,下午阳光特别好,能不能让孩子出来活动活动。”方案设计初期征求意见,很多居民提出要改造优化儿童设施,却也有人提出儿童活动的噪音太大且存在安全隐患。通过街道搭建“小方桌”议事会,大家商定了游乐设施的开放时间,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方案。
“能不能将顾家浜的历史故事传下去?”昌平路88弄居民汪莉英,其母亲是顾家人,她特别讲述了社区内小河“顾家浜”的故事,虽说小河早已被填埋,但居民们仍希望能记住这段历史。家住江宁路街道的景观设计师石钰也希望讲好“顾家浜”的故事。这两位居民和区绿化市容局、江宁路街道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并开展现场踏勘,由景观设计师围绕“顾家浜”的故事,共同研究呈现方式,再纳入总体方案。
如今,顾家浜花园已完成选址,不久这段历史将以墙绘的方式讲给更多人听。
  作者:王宛艺
文:王宛艺图:采访对象供图编辑:张晓鸣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