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理:寻迹洛阳十三朝 后晋

  通济渠(汴河)
图片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900多年前,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这样为洛阳“代言”。
  洛阳是北宋西京,这里“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是古人理想的建都之所。在北宋之前,已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的建都史长达1500年。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2000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如是说。今天,在洛阳腹地的伊洛平原上,沿洛河一线分布着五大都城遗址,分别为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称为“五都荟洛”。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
图片
  位于宜阳县石陵村的后晋显陵
  唐末藩镇割据,武夫夺权,自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开始,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五个王朝,史称“五代”。
  后晋是五代的第三个政权,盛时疆域包括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大部,及宁夏、河北、湖北、安徽、江苏部分地区。
  后晋开国君主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对契丹俯首称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
  石敬瑭本是后唐开国功臣,割据太原,功高震主,遭后唐末帝李从珂猜忌。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李从珂派兵攻打太原,石敬瑭在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扶持下击退后唐官军,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晋,改元天福。同年冬,石敬瑭引契丹兵南下,灭掉后唐,定都洛阳。
  晚唐至五代战火纷飞,洛阳宫室屡毁,河道不通,后晋都洛仅1年,便把都城迁到了漕运更为便利的开封。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病逝,其养子石重贵登基,是为后晋出帝。出帝不甘依附契丹,拒不称臣,耶律德光发兵征讨,后晋文臣武将离心离德,或是按兵不动隔岸观火,或是心怀鬼胎趁火打劫,大厦将倾,神州板荡。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冬,后晋主帅杜重威不战而降,契丹渡河南下,攻占开封,出帝被俘。开运四年(公元947年)春,辽太宗耶律德光入主中原,出帝被流放东北,后晋灭亡。
  后晋立国11年,内忧外患,连年征战,虽无国泰民安的锦绣文章,却有金戈铁马的慷慨悲壮。英雄好汉舍生忘死保卫中原,华夏儿女同仇敌忾反抗侵略,光耀长夜,可歌可泣。
  历史的洪流裹挟个人命运,而个人的抉择也在影响历史的走向。石敬瑭拱手割让幽云十六州,从洛阳迁都开封,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格局。此后,洛阳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亦不再是南北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失去了北方军事屏障,河洛腹地一览无余,胡马铁蹄可长驱直入中原,北宋“靖康之耻”由此埋下祸根。
图片
  隋唐洛阳城
壹 “儿皇帝”割地称臣
  石敬瑭本是沙陀族(西突厥分支)人,早年驰骋沙场,战功赫赫,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乘龙快婿。
  后唐末帝李从珂弑君篡位,推己及人,把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当成了假想敌。石敬瑭之妻入朝赴宴,李从珂酒后失言:“你急着回去,是要和石郎造反吗?”石敬瑭惶恐不安,在属下桑维翰、刘知远等人的支持下公然宣叛。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李从珂派兵围攻太原。《资治通鉴》记载,石敬瑭为求自保,暗通契丹搬救兵,对契丹可汗耶律德光俯首称臣,“以父礼事之”,许诺事成后割让幽云十六州。
  在契丹兵马的援助下,石敬瑭击退后唐官军,在太原登基,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以区别于司马氏所建晋朝。不久,石敬瑭引契丹兵攻入后唐都城洛阳,末帝李从珂登玄武楼自焚。
图片
  后晋显陵残存的石望柱
贰 从洛阳到开封
  后晋起初定都洛阳。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石敬瑭力排众议,迁都开封。
  晚唐至后晋,中原战火不断,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乃兵家必争之地,城池屡建屡毁;隋唐大运河洛阳段年久失修,河道阻塞,漕运不畅。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唐(江南地区)、南汉(两广地区)借海上丝绸之路快速发展。南汉君主刘䶮(音同演)坐拥岭南财富,讽喻中原皇帝是“洛州刺史”。
  英国地理学家柯立希在《大国都》中提出,建都地点应具备三个条件:交通便利,物资丰厚,防御有效。开封位居豫东,战乱较少,且经前朝多年经营,汴河(通济渠)直通南北,漕运更为便利。《资治通鉴》记载,后晋时开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
  石敬瑭入主洛阳后,本欲整修玄武楼等宫阙,大臣薛融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极力反对,石敬瑭遂托言洛阳漕运不足,下诏迁都,以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
  绕了一圈,后晋高祖终是魂归洛阳,葬于洛河之畔。《大明一统志》等记载:“晋高祖显陵在宜阳县西北。”今宜阳县石陵村郊外高耸的孤冢,便是石敬瑭的陵寝。
  石陵村姓白的居多。
  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大10岁左右,却以“儿皇帝”自居,对契丹割地称臣,贡献财物,朝野上下咸以为耻。据说,石姓后裔为与“儿皇帝”划清界限,改“石”为“白”。
  开封城
叁 天福元宝与食盐钱
  后晋屈辱事辽,百姓恓惶。石敬瑭任用刘知远负责洛阳安防,安抚流民,并遣使到契丹,重金赎回被契丹掠走的能工巧匠,减赋薄役,组织生产。
  时逢乱世,人心各异,各地军阀唯恐天下不乱,乱臣贼子阳奉阴违,搜刮财物,官军如匪,民不聊生,加之契丹贪得无厌,后晋虽未修缮洛阳宫室,却仍缺钱。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因铸钱铜料短缺,后晋颁布放铸令,允许民间铸币,以“天福元宝”为币文,不料劣币泛滥,物价高涨,旋即叫停。
  为调控盐价,朝廷允许民众贩卖私盐,向民间征收食盐钱补充地方收入;后来,为弥补“财政赤字”,又向盐商加重征税,导致盐商锐减。官府再度垄断盐业,但食盐钱照旧征收。后晋民生凋敝,可见一斑。
  后晋官兵曾在黄河两岸对抗契丹大军
肆 阳城反击战
  石敬瑭病逝后,大臣冯道、景延广改诏扶持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即位。
  出帝石重贵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内部藩镇不宁,灾荒不断,民怨沸腾;外部强敌环伺,危机四伏。
  《旧五代史》记载,石重贵志大才疏,不顾国情,对契丹“称孙不称臣”。景延广拘禁契丹使者,挑衅契丹,声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
  耶律德光本就对中原虎视眈眈,遂借机发兵南下。
  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契丹大军冲破雁门关,侵犯黎阳、太原等地。后晋军民同仇敌忾,据守黄河,勠力杀敌,契丹军遂北退。
  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契丹大军压境,出帝亲征。后晋将领杜重威不进反退,契丹大军逼近阳城(今河北保定境内),断绝晋军粮道。符彦卿、皇甫遇等将领乘风沙掩护,率兵顽强抵抗,喊杀声惊天动地,契丹兵丢盔卸甲大败而走,耶律德光捉了一匹骆驼骑着逃命。
图片
  五代立都皆在黄河边
伍 遗恨滹沱河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耶律德光再度率军南下。
  后晋虽兵多将广,但主帅杜重威懦怯无能,畏首畏尾,反被敌军截断粮道,围困在恒州(今河北正定)城外滹沱河畔。诸将提议出战,杜重威私通契丹,卖国求荣,胁迫众将士屈膝投降。军士们抱头恸哭,声震原野。
  洛阳四面环山,易守难攻,而开封一马平川,无险可据。《旧五代史》记载,当年石敬瑭从洛阳迁都开封时,桑维翰曾劝阻:开封离河北太近,北方若生变故,大军很快就能打过来,迅雷不及掩耳。
  言犹在耳,杜重威弃守河北,契丹大军直取开封。当年冬,中原沦陷,出帝自焚未遂,成了契丹人的俘虏。
图片
  天福元宝(资料图片)
陆 出帝出中原
  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年初,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将后晋出帝石重贵贬为“负义侯”,令其携皇后、皇子等离开中原,迁居黄龙府(今辽宁境内),后晋灭亡。
  耶律德光改后晋国号为大辽(一说公元937年或938年改契丹为大辽),改穿中国衣冠,意图长治久安,却放纵胡骑兵四处烧杀抢掠,美其名曰“打草谷”。胡虏乱华,从开封到洛阳哀鸿遍野。
  国破山河在。中原军民忍无可忍,团结一心,奋起抗敌,契丹官吏屡屡被杀。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自立为帝,建立后汉政权,蓄势反击。
  辽太宗闷闷不乐,叹道:“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没撑几天就撤军北返,途中发病,在河北杀胡林一命呜呼。
图片
  石重贵墓志,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资料图片)
壹 乱世中,傀儡母子枉死
  耶律德光北返时,让国舅萧翰留守开封。萧翰也想逃回契丹,就派人到洛阳,迎立后唐明宗之子李从益即位。
  明宗去世后,李从益由其母王淑妃“花见羞”抚养。石敬瑭顾念旧情,让母子俩主持后唐宗庙。
  得知萧翰选中李从益当傀儡皇帝,花见羞母子躲到了明宗徽陵(在今孟津送庄),却仍被契丹人截获,迎回开封。李从益被推上龙椅,花见羞哭道:“我孤儿寡母为人所迫,走到今天这一步,就要大祸临头了!”
  萧翰走后不久,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就派大将郭从义除掉了花见羞母子。
  邺城遗址
贰 漳河畔,勇士血战契丹
  几十年前,河南人从太行山腰引漳河入林县(今安阳林州),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灌溉田地。如今,红旗渠已成旅游景区。
  漳河发源于山西东南部太行山腹地,经河北临漳流至河南安阳,是河北、河南两省的界河。
  《旧五代史》记载,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契丹攻入邺城(今临漳、安阳一带),后晋名将皇甫遇、慕容彦超到前线侦察敌情,将渡漳河时碰上契丹大军。属下杜知敏把马让给皇甫遇作战,皇甫遇杀出重围,杜知敏却被敌军擒去。皇甫遇感佩杜知敏之忠义,与慕容彦超杀回敌阵救出杜知敏,决心血战到底,以死报国。将领安审琦率兵飞渡安阳河赶来救援,契丹撤军北逃,后晋官兵皆赞皇甫遇等人勇烈。
  后晋主帅杜重威投降后,皇甫遇悲愤难抑,扼喉自尽。历史的河流蜿蜒向前,英雄的传说还在流传。
叁 灵柩旁,婶娘竟作新娘
  我们到宜阳县石陵村采风时正逢夏至。后晋高祖石敬瑭的显陵被挤在村郊羊肠小道旁,陵前神道已被农田覆盖,只见地头露着小半根残损的石望柱。
  村民称显陵为“冢子谷堆”。有个姓白的村民说:“老辈人耕地时在地底下扒出过东西,有石羊、石人啥的,现在都没了。”
  相传,显陵前曾有清代石碑,上书“晋高祖墓冢”;陵东原有邱灵寺,石敬瑭的灵车曾停放寺中,石重贵或曾领着“新媳妇”到此祭拜。
  当年石敬瑭的棺材还没下葬,出帝石重贵就迫不及待地娶亲,新娘竟是其婶娘——石敬瑭之弟石重胤的遗孀冯氏。
  出帝爱冯氏貌美,将其纳入后宫,领着新妇到高祖灵前祭奠。《资治通鉴》里说,“帝与夫人酣饮,过梓宫(棺材)前”,笑言“我今日作新婿”。
  冯氏虽被立为皇后,却没享几年福。后晋亡国后,她随石重贵被流放东北,郁郁而终。
  后晋不乏皇甫遇等精兵强将,却不敌契丹,为何?
  后晋人胡峤在《陷虏记》中提及,契丹人曾对他说:“夷狄之人岂能胜中国?然晋所以败者,主暗而臣不忠。”出帝为君之平庸,用人之不明,就连契丹人都看出来了。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石敬瑭若知子孙如此,不知当初还会不会拼万世骂名换一时帝位?(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文 曾宪平 张广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