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建筑家的学养,诗人的眼光,思想者的锋芒

图片
阅读提示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系林徽因外孙女梁再冰之女于葵所著。书中,林徽因、梁思成家属首次公布了大量家藏珍贵影像、文字档案,基于众多第一手材料,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林徽因。这里,有一个作为诗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有一个作为亲人、友人和师长的林徽因,更有一个人们未见过的林徽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影
    近日,“重读林徽因”——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来自文化界、学界、出版界的人士齐聚一堂,分享了他们心中不同身份的林徽因印象。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林徽因、梁思成家属首次公布了大量家藏珍贵影像、文字档案,基于众多第一手材料,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林徽因。
    新书发布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谈谈作为建筑学家、艺术家的林徽因”;第二部分是“谈谈作为诗人、作家的林徽因”;第三部分是“谈谈作为亲人、友人和师长的林徽因”。
    具有国际视野的宾大学霸
    在第一部分对谈中,央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总编导胡劲草特别讲述了自己对“建筑师林徽因”的理解,她指出,林徽因是一个学霸,而且是一个超级学霸。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作为美术系的学生,她完成了所有的学分,同时也完成了建筑学的文凭、学位所需要的学分,成绩极其优异。她本可以在美国担任建筑师。然而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林徽因却选择在茫茫的中国大地上寻找、考察当时还保留着的古建筑,在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梁思成和林徽因是第一批在西方学习、受到现代西方建筑学体系训练的学者,但是在这些学者里面,只有他们两个人做了这样一种选择,而且坚持一生。
    城市史学者、《城记》作者王军指出,在抗战时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林徽因没钱吃饭、没钱买药,而她写下了《现代住宅设计参考》的论文。她的规划理想、奋斗目标就是要居者有其屋,穷人也能安居乐业,让穷人有尊严地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深情回忆了林徽因对他的母亲常沙娜的引导和教诲。林徽因一直用一种非常清晰、准确的方式指导常沙娜,让她在临摹敦煌作品时去学习,将古人在壁画当中绘制的规律转化成工艺产品的设计,这个过程应该说是极其艰难的。崔冬晖特别分享了林徽因指导常沙娜制作带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国礼丝巾的细节。林徽因在建筑艺术领域是灯塔、是标杆,令人怀念。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表示,林徽因始终处在非常前沿的状态,是当时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的学生中颇具国际性视野的,她呈现给我们的是那一代人的精神风采。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刘圻认为,林徽因作为一代先驱者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抗战时期,他们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做了和平时期学者三倍到五倍的工作,但他们无怨无悔,这种崇高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重估
    在第二部分对谈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阎晶明表达了个人对《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的喜爱,认为这本书写出了一种历史感。他同时认为,在文学史教材中对林徽因着墨并不多,而她的作品在今天依旧广为传诵。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诗人和文学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重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林徽因的精神气质比她具体的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成就要更高,更被世人所关注。她有建筑家的学养,有诗人的眼光,还有思想者的锋芒。她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所做的抗争,不是弱女子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专家能做到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思想者的锋芒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学勇认为,要从史料中感知林徽因,要追寻历史中的林徽因、认识林徽因,而不要被网络上肤浅、虚假的东西误导。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指出,作为妻子的林徽因成就了梁思成。建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林徽因给了梁思成灵感和启迪。梁林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夫妻,更是同行,他们取得的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两个人可以说是彼此成就,相得益彰。
    何物出版创始人赵健认为,像林徽因、梁思成这样杰出的学者,他们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对得起国家和民族,他们付出了他们所能付出的一切。
    心直口快,对朋友无比真诚
    第三部分对谈之前,于葵女士向观众介绍了《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成书的缘由和过程,讲述了出版该书的意义。
    于晓东说:林徽因最大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对朋友无比真诚。林徽因交的朋友都是一生的朋友,可以生死相托。
    梁鉴说:我自己觉得,知道她的人越多,可能理解越片面,越五花八门,误解也越多。梁林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包括张奚若先生、钱端升先生等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张文朴深情回忆了林徽因指导儿时的他阅读《维多利亚女王传》的难忘经历,表达了对林徽因先生的不尽思念。
    钱仲兴回忆了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林徽因先生和他的父亲张奚若交往的动人趣事以及张奚若日记中记载的林徽因去世前后的细节,同时深情回忆了自己看到的林徽因不同时期的生活点滴。
    整场活动内容丰富,引起了多层面、多领域观众、读者的高度关注,对宣传、传承林徽因先生的精神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