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悬赏反网暴发嗲还是真受伤?学学农夫山泉吧

"
6月19日,比亚迪公开征集收集黑公关证据,奖励20万-500万元不等。
图片
"
图片
撰稿|吕嘉豪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无独有偶,6月20日,广汽发布杜绝网络暴力倡议书,公开征集针对广汽的网络侵权线索或证据,奖励10-100万元不等。
图片
图片
01
  他们遭遇了什么
比亚迪被“黑公关”影响最大的事应该就是2023年11月28日,姚姓博主声称以正常驾驶方式测试比亚迪旗下方程豹汽车“豹5”的百公里油耗,得出该车型百公里油耗高达18升的结论。
除此以外,包括但不限于长期发布大量不实信息,恶意诋毁、贬低侮辱比亚迪的百万粉丝博主“龙猪-集车”、上市活动直播间全网陆续封禁、常压油箱高压油箱争论等事件也一直是比亚迪和舆论发酵周旋的漩涡核心。
图片
回过头来看广汽,直接促使它下场发公告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直言反对价格内卷,呼吁“油电同权”的发言被断章取义,遭遇洪水般攻击;
二是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刚刚在短视频上分享了人才培养和用人理念,广汽埃安就被传出了大规模裁员、解约应届生的消息。这让广汽埃安不得不针对网传的恶意信息做出报警处理,召开媒体沟通会澄清事实,并成立网络举报中心。
图片
而在这些事件和这两起“悬赏通告”之前,不论是2021年、2023年,比亚迪都有过发奖励打击网络黑公关的举措,还是2022年吉利最高悬赏100万受理各类损害品牌形象的网络不实信息的举报,和去年3月,长城汽车宣布悬赏1000万打击网络水军等公告,都能指向一个结论:
蓄意抹黑车企的受雇群体是一定存在的,几乎所有车企都受到了他们的攻讦和伤害,而随着时间线的拉长,网络暴力/黑公关这个风气没有停下,反而愈演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多。
图片
但这当中有没有深受其害,打不过就加入的贼喊捉贼,不得而知。
或许某车企高管的朋友圈能够更好地总结目前的现状:
图片
图片
02
有损害即为网暴?
其实我看完两个通告的第一反应是,从“20万-500万”和“10-100万”的措辞排版上就能看出,在公关文上面,比亚迪比广汽要认真严谨。
所以我就可以写:一条悬赏线索仅奖励10块钱,广汽的算盘也太精了。
我信口开河断章取义直接有目的性地篡改了广汽的通告,站在悬赏网暴的通告上顶风作案,这算不算网暴?
当然算。
从本质上说,网暴涵盖了网络空间中的各种暴力行为:语言攻击、隐私侵犯、造谣诽谤等。这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造成损害,还可能严重破坏网络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图片
尽管最近的案例几乎都是围绕着“造谣”和“辟谣”之间产生,谣言的产生的的确确会损害车企和提名人士的名誉和信誉,广汽的公告中也明确的写着“征集针对公司的网络侵权线索,包括负面虚假信息、断章取义、恶意营销等”。
所以虽然这些新闻未必是被收买的“恶意网暴”,即便它们对于车企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所有负面产品里最轻微的,但它依然属于网暴的范畴之中——
不过谁又能证明这些擦边球它就不是被收买的“恶意网暴”呢?
图片
在这里我依然要提的是,现在自主品牌开始卷了,舆论割伤自己了,于是大家聊起网暴了:
我高管离职谣言是网暴,你P图我车棺材是网暴,他弄的油耗造假是网暴……
那把凯迪拉克一遍遍和洗浴中心挂钩算不算网暴;
那给玛莎拉蒂贴上微商必备的标签算不算网暴;
那让思域车主和鬼火少年画上等号算不算网暴;
回过头一看大家为了流量和话题敏感度,都是曾经的施暴者,谁也不比谁干净。
图片
图片
03
令人胆寒的自证陷阱
之所以连比亚迪这样销冠级别的自主品牌车企,面对网暴和黑公关也需要采取悬赏的方式追溯源头,就是因为进行网暴的“门槛”和“代价”极低,能上网打字就能进行“网暴输出”,同时面对任何后果也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同时到目前而言,网络暴力并非一个法律概念,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规制,导致立案困难、取证艰难,受害者维权困境。
图片
面对我扣的帽子,发布稿件的媒体可以选择置若罔闻,他们无需自证,是又怎样,不是又怎样,随你怎么说,我还是能发下一篇——网络暴力的0代价就是让人咬牙切齿。
但对于车企而言就截然不同了,面对每一条可能涉及网暴的不实信息,他们都会被逼入“自证陷阱”当中——你说你没问题,你证明啊,你不证明你就是有问题。
当我们活在一个证据链闭环才能定罪,坚持疑罪从无的法治社会中时,车企却需要不停洗白自己,这谁受得了。
图片
而当车企不知道怎么证明时,他们就想着能掏钱依靠悬赏的方式企图从源头上攻破敌人的防线,对于车企来说,悬赏的500万看着很多,其实2000台车的销量也就把利润抵过来了,说明在车企的心中,黑公关、网络暴力的带来的影响远超2000台车的销量波动。
但这样撒娇式的被害者姿态,真的是年销300万台车,被誉为中国复兴希望的车企该有的形状吗?
图片
04
悬赏只会让浑水更浑
且不说撒娇式被害者姿态将给品牌形象的硬朗身板打上多少折扣,削减多少气度,悬赏式的征集只会让真正的消费者不敢对产品提出建议和反馈——你敢说一句不对,随时可能被扣上黑公关的帽子。
这样一来,真的声音也被埋没,二级市场只会越来越浑。
那么难道对于各种形式的网暴,车企只能受着吗?
其实同为车企,特斯拉的应对方式就很美系:撤除公关部,直接设立法务部,自上而下的收集证据,在证据足够的情况下直接起诉,不留情面——特斯拉有没有用过悬赏这种方法不得而知,但无论何种搜集证据的方式始终都在台面之下,稳中求胜的企业形象就跃然纸上。
图片
论网暴,特斯拉经历的难道比任何一家车企来得少吗?
而从农夫山泉和它的创始人经历了长达三个多月的网暴,但通过管理层和基本盘的维稳、产品质量的坚持和供销链的每环节收益,它在今年618依然做到了全网饮用水品牌销量连续10年第一,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一些车企未来的必经之路:
图片
我们几乎没有听过宝马被网暴、奔驰被网暴、劳斯莱斯被网暴,因为他们的受众很扎实,即便非客户消费群体对该品牌也有足够的认知,长时间的市场和国际地位也有着长足的背书——丰田都“躬匠”多少次了不还是若无其事。
图片
所以只要自主品牌能够保持现如今“卷死”的生命力和紧迫感,用销量和口碑靠时间去证明和背书,将来自然很难再会被网暴轻易卷入其中。
图片
05
理性思考 控制情绪
其实如果让我对“黑公关”、“水军”、“网络暴力”这些事做一个定义,我会觉得它们更像是汽车销售市场里的恐怖主义袭击。
“恐怖主义是一场让敌人反应过度的表演,而敌人过度的反应会造成比恐怖主义自身所造成伤害更大的伤害,这就是它的目的。”——尤瓦尔·赫拉利
这位《未来简史》的以色列作者认为,“只要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控制我们的情绪进而做出合理地回应,恐怖主义不足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