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霸凌”正在小学悄悄流行,不动手的霸凌更残忍 

全文3344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小学女孩间的隐形霸凌现象正在悄悄流行,比肢体暴力更残忍,往往不易察觉。

02女孩间的友情可能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剑,闺蜜之间的竞争和嫉妒心理可能导致霸凌行为。

03除了打着闺蜜名义的霸凌以外,女孩间的拉帮结派和暗中孤立也是一种可怕的心理霸凌。

04由于隐形霸凌的长期存在,许多孩子可能遭受心理创伤,影响人格形成和社交能力。

05为应对隐形霸凌,家长和老师应教育孩子识别伤害,勇敢面对并保护自己,同时给予孩子最强有力的支持。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文 | 米粒妈
养儿多年,米粒妈几乎已经忘记了小女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直到最近听同事们说起孩子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纠葛,我才意识到,原来女孩们的“丛林法则”,跟男孩子真的不一样。
米粒跟同学们的交往模式,让我一直觉得小学男生的世界,粗暴又单纯、热烈又健忘。
他们的丛林法则很复杂,每一次无意的小玩笑,最后都很可能成为理不清的“校园霸凌”,没有道理,只有伤害。
但他们也同时很简单,有时候只需要一句话,一次坚定的拒绝,所有的伤害会一瞬烟消云散。
女孩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她们看似没有那么多肢体上的暴力,但伤害都藏在更隐秘的暗处。
闺蜜和敌蜜有时候界限并不分明,那些暗戳戳的小心思、看似友善实则处处打压、拉帮结派的小团体,都会造成更持久的伤害。
图片
拿游戏打比方,如果说男孩间那种简单粗暴的霸凌是“物理攻击”,那我觉得女孩间的隐形心理战术霸凌,就更像是“魔法攻击”。
隐形霸凌往往更加不易察觉,只有当事人本身能够体验到那种痛苦,而当她们向家长、老师求助,往往也更加不容易得到支持。
她们会被冠上“想太多”的印象,这也正是这种霸凌形式得以存在和持续滋长的原因。
图片
闺蜜敌蜜一线之隔
因为女孩天生对关系的需求感就比较强,所以女孩人生中,要不断面临被关系拿捏、被关系挟持的课题。
而所谓闺蜜之间的友情,也可能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剑。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粉丝在后台的留言,她的女儿就是那种特别重视关系的人。
自己有什么东西,都愿意给闺蜜用,冬天戴了一副新的粉色手套,一天的时间就送给了闺蜜。
当女儿回家说:“妈妈你再给我买一副手套吧”的时候,粉丝才意识到,女儿可能有点讨好型人格。
她问女儿:“你为什么要把新的手套送人啊?你自己不是很喜欢吗?
女儿说:“因为她说她想要。
粉丝告诉女儿,自己的东西并不是谁想要就必须给谁的。但女儿说:
如果不给她,她就不跟我玩了,比起失去友谊的难受,失去一件东西算不了什么。
就像婚恋关系一样,女孩间的友情很玄妙,很多时候双向奔赴的关系也是可遇不可求。更多时候,会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剥削一方的筹码,就是对方对关系的珍惜。
图片
还有一个粉丝,也跟米粒妈分享过她家女儿在学校的困扰。
女儿有一个关系很好的闺蜜,虽然彼此都默认是对方最好的朋友,女儿也很重视跟对方的友谊,但总是感觉哪里不对。
比如有一次测验的时候,坐在前面的闺蜜回头看了女儿的答案,出成绩后,闺蜜的成绩比女儿的高,她居然哈哈大笑着说女儿:
哈哈哈,你这个大学渣!
还有一次,周末俩人约着一起玩,那天风很大,闺蜜坚持让女儿迁就她,到她的小区去玩,而她只需要下楼就行了。
粉丝送女儿去了她的小区,想着过一会儿再来接她,结果几个小时后接上女儿才知道,俩人没玩多一会儿,那个闺蜜就说要上去换件衣服,让女儿在楼下等她,女儿足足在风里等了半个小时她才下来。
图片
后来两个人互相都有了手机号,还是约定周末下午一起玩。女儿很认真地遵守约定,推了其他的安排专门等着跟她玩。
临到约定时间了,女儿想打电话问问,确认一下,结果对方接听之后若无其事地笑着说:
哈哈哈,我在我小姨家跟她家的人类幼崽玩呢!
她压根没提约定一起玩这回事,也没有丝毫的歉意。一件件的事堆叠起来,粉丝终于确认了,这个孩子绝对就是故意的。
图片
女孩的地下战争
女孩之间的霸凌,还真的不一定非要以《黑暗荣耀》中那种粗暴的肢体暴力形式呈现。
图片
它很可能披着友谊的外衣发起攻击,以开玩笑的形式践踏你的自尊,当你已经承受了足够的打击,变得自卑、焦虑、自我怀疑,她们却还能若无其事地说你:
你怎么这么开不起玩笑啊?
除了打着闺蜜名义的霸凌以外,女孩间的拉帮结派和暗中孤立,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理霸凌。
《女孩的地下战争》这本书,就是讲女孩子间这种微妙的霸凌形式的。它的作者蕾切尔·西蒙斯在自己8岁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类霸凌。
图片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她的朋友阿比突然开始跟另一位好朋友在背后议论她,很快就彻底孤立了蕾切尔。那段时间,她经历了一段痛苦无助的校园生活,至今仍然不知道原因。
16年后,蕾切尔和一些朋友分享了这段记忆。她记不清其中的细节,但被针对和抛弃的痛苦却很真切。
在分享了自己的这段经历后,她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马思纯曾经在节目中分享过自己被校园霸凌的经历。
在她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女生总是对马思纯说些阴阳怪气的话,当时的马思纯有点胖,但跑步非常快,对方就会带着恶意说:
长那么胖还跑那么快!
后来马思纯去了北京,有时还是会写信给家乡的一些好友,只是每次寄信似乎对方都收不到,后来马思纯才知道,这个女生每次都会把她写给好友的信提前拿走,然后当着全班的面大声朗读。
图片
直到现在,小时候被霸凌的记忆依然会时常浮现,使她感到焦虑、抑郁、自我怀疑。
她一直也不知道那个女生为什么这样对她,很多时候女孩之间的隐形霸凌根本没有确切的原因,可能仅仅是源于某个点上深深的嫉妒,人心深不见底,招致她人的嫉妒这种事,你根本就无法控制。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隐形的攻击在暗中发生作用,当你正面提出来,对方完全可以不承认。
想象一个场景,当你忍无可忍,终于尴尬地问出:
你为什么和我生气?”想得到一个答案时,对方或许只会轻描淡写地回复:“没有啊。
但刻薄的眼神和沉默会持续存在。这很无解,但对于女孩来说,一些持续性地眼神,莫名其妙的疏远,都足够造成强烈的心理创伤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霸凌,跟肢体暴力一样,也应该被提起足够的重视。
图片
识别隐形霸凌
在粉丝的故事中,女孩们是因为没能及时识别霸凌,甚至误以为那是友谊,才会长久、持续地被伤害。
就算一个孩子再阳光向上,能量再强,也架不住有人天天在你身边吸食能量。
长此以往,孩子的精神健康势必会被影响,一旦自卑、自我怀疑的心态产生,是很不好治愈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报告表明:每3个孩子就有一个孩子遭受过霸凌(其中也包括隐形霸凌)。更令人痛心的是,64%的孩子被霸凌后不会告诉任何人。
这些孩子遭受霸凌之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孤僻、自卑、讨好型人格,甚至社交障碍、抑郁症。
米粒妈记得听一个朋友说,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曾经被班里的同学小团体长期侮辱,只要一见到她,就说她胖、说她丑,她换一件新衣服上学,那些人一定会说衣服丑。
她说直到她成年,她都会因为自己的“胖”和“丑”而自卑,其实在我看来,她长得真的不丑。
隐形的暴力会在人的心里扎根,甚至对人格的形成都有影响。所以避免伤害的前提,是要教会孩子识别伤害。一眼就把霸凌者的诡计看破,你也就不会成为她的血包了。
图片
友谊一定是以诚意为前提的,既然你那么害怕得罪她就会失去她,不断满足她的要求,那就说明她根本不在乎失去你。
那么这就不是友谊,而是剥削。
学校本来就是一个大集体,这个朋友不行,还会有下一个朋友。我们应该第一时间告诉孩子不破不立的道理,识别到不舒服、不对劲,就立马撤离,只有敢于放手,不怕失去,才能迎来下一个人品正常、出发点友善的真朋友。
而且在我们听到孩子诉苦的时候,很有可能她们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折磨,实在太无助了才会跟我们倾诉。
所以千万别不当回事儿,更别说是孩子自己想多了。因为你一味地把她往外推,不接纳她的感受,她真的会无处可去。
被伤害的情绪无处排遣,又得不到有效的方法,她的世界会崩塌的。
图片
就跟男孩子的丛林法则一样,掷地有声的拒绝和明确的反抗,都能让对方感受到一种“我不好惹”的气场,而这足以吓退那些隐形霸凌者。
她们之所以会用这种暗戳戳的方式伤人,正是因为她们伤人的动机不体面,也不足以拿到太阳下公开去说。
而阴暗爬行的小心思,永远经不起光明正大的曝光。如果伤害已经无可避免,我们也要给予孩子最强有力的支持,告诉她们:不要自我怀疑,那些人喜欢中伤别人,恰恰证明问题出在她们身上,有问题的不是你。
其实米粒妈一直觉得,这届小孩成熟得早了。很多小学生之间的纠葛,是我上高中、甚至在职场中才遇到的。
现在的小孩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强,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也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孩子心机之深,会让你大吃一惊。
米粒妈一个之前的同事跟我说过,她特别怕亲戚家上幼儿园的小侄女。我还调侃地说她怎么连小孩子都怕,结果她跟我说完原因,我都感到害怕。
小侄女长得甜美可人,人畜无害。那天同事去亲戚家做客,小侄女吵着要让她给买冰淇淋。结果亲戚说孩子感冒刚好,嗓子还没好利索,不能吃,所以同事就拒绝了,没给买。
这个孩子趁父母不在,居然威胁同事说:爸爸妈妈回来要告状,说她欺负小孩。
同事无奈买了冰淇淋,结果正赶上小孩的爸妈回来了。
孩子见到爸妈,二话不说就扑上去哭着说:
我小姑自己不吃冰激凌非让我吃,我都说了不能吃非往我嘴里塞,我好冷啊!
好家伙,这是天生恶童啊!这样的孩子如果进了校门,还不知道要霸凌多少人。
所以霸凌者的心机,有时候真的深不见底,不让孩子提前防备是不行的。
解决隐形霸凌的前提,是承认隐形霸凌的存在。当隐形霸凌被家长和老师提起足够重视,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教给孩子保护自己能量不受她人吸食的方法,应该就会好很多。
当孩子们进入集体生活,丛林法则就是无法绕过的课题。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纷争、有矛盾,但拥有清醒的头脑和保护自己的意识,肯定能更好地击退隐形施暴者。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