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擅长数理化的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全文2705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女性科研工作者在教育和职场中面临诸多障碍,如性别歧视、婚育困境等,导致女性在科研领域“管道泄漏”效应的出现。

02然而,一些勇敢的女性先驱如何泽慧、吴健雄等,用智慧和勇气为后来的女性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中国科学史上的璀璨明星。

03目前,我国已有4000万科技“巾帼”,占行业总人数45.8%,屠呦呦、李方华、张弥曼等一批批女科学家为中国科学争得荣誉。

04为此,社会需要认识到女性在科研领域的重要性,并给予她们足够的尊重和支持,以帮助女性科学家崭露头角。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图片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吴擎
编辑 | 张来
牛津大学数学系博士朱雯琪,曾在升学博士时遭遇父母反对,理由是:“读博了可能就会嫁不出去”。
在世俗的眼光里,一名女性获得更高的学识,往往与其婚嫁价值呈负相关。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对此,林轶也不解。当初,父母非常鼓励她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从工科博士毕业后,林轶进入研究所,在其中如鱼得水。但当她成为妻子,进入育龄阶段后,一道壁垒落下,父母跟她说,希望她能回归家庭。
读博,成为科研工作者,向科学家的头衔进击,是理想主义驱使下的志向目标。而成为妻子、母亲,是世俗中部分女性的选择。前者,指向的是个人价值,后者是个体融入家庭的过程。一句话概括,即立业成家。
图片
女性科研工作者
这种路径,往往是男性成长历程中顺理成章的事。但为何性别一换,女性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就不得不面对那么多杂音和障碍?难道婚姻和生育的框架里,容不下一个女科学家的身影?
根据联合国《亚太地区女性参与科技创新研究报告》,女性在参与科技创新进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在教育、工作阶段受到传统性别规范和刻板印象,如“一些偏见认为男孩和男性在科学方面比女孩和女性更出色”,“招聘中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行业竞争激烈、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对女性 STEM 职业前景的负面看法”等。
从教育到职场,当女性在科学的道路上迈步前进时,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杂音与阻力不断出现,各种因素导致了,在科研领域中女性“管道泄漏”效应的出现——女性在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学科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但在职场发展、生育成本和家庭责任承担过程中,女性科技工作者在不断流失。
这种困境,向前溯源,当女性最早开始参与科学事业时,就已经存在。
何泽慧,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与丈夫钱三强联合发现铀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现象,是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她冲刺科学巅峰的路上,遇到过三次阻挠。
图片
何泽慧
1932年,何泽慧入读清华大学物理系,但被教授们劝退:女生学习物理难以学有所成。
何泽慧反击道:“你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你们不让我念,我偏念!”在清华的四年里,不断有同学因为学业繁重艰难而退出,但何泽慧坚持到最后,以全班毕业论文第一名毕业,第二名,是钱三强。
毕业后,何泽慧想进入南京兵工署,用所学技术参与抗日,但教授只积极推荐男生,尽管何泽慧成绩更优异,却并未被理会。一气之下,何泽慧决定,“兵工署不要我,我自己去找德国军事专家去!”
何泽慧来到柏林高等工业学院技术物理系,但被德国军事专家以军事保密为由拒绝。
图片
青年何泽慧
这一次,性情刚毅的她,继续坚定自己的志向,向当时曾与中国军事有渊源的专家克兰茨劝服道:“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我们兵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侵略者,我为了打日本侵略者到这里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
最终打动克兰茨,她被破例接收了。何泽慧成为该校物理系第一位招收的外国学生,也是弹道专业第一次收女学生。
事实证明,何泽慧的天赋与能力并不比同期差,甚至克服学业难题的毅力更胜一筹,但当她为着科学救国的志向进击时,屡屡因为她的性别而遭到区别对待。
何泽慧并没有在时代局限面前低头,三次拒绝,三次坚持,她用理性、坚韧与勇气铺就了一条通往科学巅峰的道路。
何泽慧,是近百年来的女性科学家行列里,逐渐崛起的启明星之一,在她身后,与她同行的,还有“曼哈顿计划”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被誉为“原子弹之母”吴健雄,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的谢希德,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王承书。
图片
吴健雄
她们是中国最早一批女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拥有无比强大的意志力和智慧,穿越动荡的时代和破碎的山河,克服历史对女性的偏见,为科学、为国家坚定前行。
这背后,她们的身影,描绘了一幅“赛先生”与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交融、交织的历史长卷,是“五四运动”以来女性解放运动的生动写照。
正是这些勇敢的女性先驱们,用她们的智慧和勇气,为后来的女性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锻造了无穷的勇气,铺就了更宽广的路。
妇女解放运动,历经百年风云,让当今中国科学苍穹里的女性身影,似繁星闪耀。
如今,我国已有4000万科技“巾帼”,占行业总人数45.8%,屠呦呦、李方华、张弥曼、颜宁……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女科学家们,她们为中国科学争得了荣誉,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知识的探索,她们不仅以严谨求知的精神在实验室和田野里攀登科学的高峰,还以在校园课堂、公众事务之中以专业、热爱、坚韧、可爱可敬的形象和精神,给予那些还在科学群山上往顶峰攀登的青年女性科研工作者们以鼓舞和力量,成为一代又一代对科学充满好奇、胸怀志向的青少年的楷模和榜样。女性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已经撑起中国科技的半边天。
图片
屠呦呦
女性也可“赛先生”。
如今回头看,这一批已顺利登上科学的高峰、跃然于历史长卷中的女性科学家,无疑是先驱、楷模般的存在,也是时代动荡与历史偏见下顽强的抵抗者与少数的幸运者。
但这并不代表,科学金字塔已经向女性铺垫出了一条安逸稳当的道路。
女性要挤进本已竞争激烈、层层拥挤的科学金字塔,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抵挡时代局限对女性的限制。以当下而言,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虽已有所改善,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科研领域,女性依然面临着性别歧视、婚育困境、职业晋升困难、薪资不公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王红阳观察到,一些结构性困境存在于科研界中 :“基层女科技工作者数量大,但是高层次人才少、上升空间小,大量的女科技工作者都在基层从事辅助性或支撑性的工作。”
个人意志如何突破这些结构性障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经常对学生说:一定要dream big & aim high。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冯晓娟说,“不要追着浪尖跑,我们要做站在浪尖上的人。”
图片
冯晓娟
但她也有一度暂缓的时候。成为母亲之后,冯晓娟主动放弃了出国交流机会,更多时间留在家里。这三年在国际学术会议的缺席,很难说对自己的科研事业没有影响。
在她看来,“回归家庭”是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男性被社会逼着向前走、得以不断成长,而女性看似拥有更充足的理由“退而求其次”,“女性看似有退路,很多女性就慢慢退回去了。”
这意味,科研女性在继续事业理想时,需要极度的清醒与坚定。正如颜宁在第26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上分享的感想:“成为女科学家的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还不足以阻碍你前行的脚步。所以,请勇敢做自己。”
图片
第26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颜宁上台领奖并致辞
越来越多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开始勇敢地面对挑战,她们不再满足于在科研领域的辅助性角色,而是积极寻求突破,争取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她们知道,科研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科学领军者,仅仅依靠个人意志和才华是远远不够的。她们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认识到女性在科研领域的重要性,并给予她们足够的尊重和支持时,女性科学家才能真正地崭露头角,成为科学界的璀璨明星。让女士,发扬“赛先生”的事业。
这是南风窗新一期所探讨的内容。欢迎订阅,走进中国科研女性“赛先生”的科学事业。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第13期
-END-
值班主编 | 黄茗婷
排版 | 茜雯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关注南风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