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不被定义的人生

编辑 | summer
日前,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了决赛名单,801人成功晋级,入围选手平均年龄22岁,主要来自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知名高校,其中一位17岁的中专女生引发全网关注,这位女生就是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姜萍。
然而,她身上的“中专”标签让不少网友追问,数学能力如此之强的学生,为何没有进入高中学习,而是选择了中专服装设计专业?在他们看来,一个拥有“中专”的人是“不配”拿到这样的优异成绩的。
TOPHER认为,这样的观念恰恰反映了人们在对功绩社会的追求下所导致的认知偏差。事实上,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任何人都不该被所谓的“身份”“标签”等因素定义。
只要坚持所爱、脚踏实地,愿意为自己的梦想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任何人都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快乐的源泉。换句话说,在这个机遇层出不穷的时代下,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那匹“黑马”。
而我们也不应该被社会价值规训,朝着众人都认为的正确方向前进,那样也可能会失去许多原本应该体会到的乐趣。毕竟,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轨道,而是一片旷野。本期,TOPHER特整理不同的人生模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不设限的人生快乐!
part 1 人生不设限
珍妮特·弗雷姆是二战之后最有天赋、最有特点、影响最大的新西兰作家,她以前所未有的新颖风格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领导了小说创作新潮流。
《我桌旁的天使:珍妮特·弗雷姆自传三部曲》一书中,记录了作者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1963年,旅居欧洲七年后回到新西兰。
珍妮特生于新西兰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生性极为敏感羞怯。幼年哥哥患有癫痫、一姐一妹溺亡。自己因确诊精神分裂症,入精神病院近十年,接受电击两百多次,即将施行脑白质切断术时,得知小说集获奖才得幸免。后在伦敦复诊发觉当年是误诊。
自传三部曲通过一种浑然天成的叙述语调,叙述了珍妮特成长及创作的全部生活,包括遭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经历。她独一无二的天赋,在于揭示自我脆弱性时的坦诚态度与触及的深度,无论书写伤痛、屈辱还是成功,都能泰然处之、波澜不惊。
在第一部《到实岛去》中,作者讲述了她高中之前的生活,“混合了事实、真相和对真相的记忆”。她其貌不扬,一头红发、满脸雀斑的小女孩,不受大家注意。在她的笔下母亲记性好、健谈,哥哥患有癫痫症,对家庭氛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吸引同学注意,她偷了她爸爸的钱买口香糖而被老师发现,被罚站。
第二部《我桌旁的天使》讲述了在达尼丁师范学院上学,以及她随后的崩溃及被送入精神病院的经历。她在大学里很孤独,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文学世界里。在一年的见习教学结束时,她在学校督察访问期间走出房间并消失了。
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她被送往精神病院。她从未想过竟然存在这样一个世界。在她的描述下,是精神错乱恐怖的高强度疗程。她接受了两百多次电击治疗,并被安排进行脑白质切断手术,只因小说集获得了享有盛誉的奖项而取消。在出院前获准外住期间,在知名作家萨吉森的小屋里居住写作。散文和诗集被接受出版后,她获得资助而出国旅行。
第三部《镜之城的信使》,讲述了她在英国、西班牙旅居写作的经历。镜之城是支撑她的拯救世界。她继续写作,后得知她一直背负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误诊。凭借一些生活经验和明智的心理治疗,她终于写下她在精神病院的生活经历。
自传三部曲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坦诚而克制的笔触,温柔、细腻又百转千回的语调,写出了灰暗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卑微敏感的灵魂的幻灭、绝望与新生。
图片
图片来源:贵州人民出版社
荐书:《我桌旁的天使:珍妮特·弗雷姆自传三部曲》
作者: [新西兰] 珍妮特·弗雷姆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副标题: 珍妮特·弗雷姆自传三部曲
原作名: An Angel at My Table
译者: 吴文权
part 2 人生无答案
对于当下的年轻群体而言,探寻人生的意义成为了新的命题,尤其是面对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更多人都在苦苦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甚至在不确定的路上寻寻觅觅,勤勤恳恳,最后撞得头破血流。
这个时代是怎样的呢?它像是万花筒般令人目眩神迷的存在,选择和诱惑无处不在:社交媒体上他人光鲜亮丽的生活、有趣又丰富的新奇体验,让我们对自己拥有的现状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更对所谓的“成功”模版生出渴望。
然而,人生真的有标准答案吗?别人拥有的就一定比你的更好吗?并非如此。
由知乎携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推出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生活模版的魅力。本书展现了23位主人公,让我们看到这代年轻人中理性、认真、好奇、热诚的一面。
在这里,他们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解答,有人遇到了有趣的灵魂,有人点亮了生活的灯盏,有人锚定了人生的航向。你会读到在故宫守护古建筑的段子手、完成黄河全程漂流壮举的工程师、带上爱人一起旅行的专职博主、专门教人如何送礼物的时尚达人,以及挚爱足球的灵魂创作搭档等人的故事。
比如在不知名四线小城开设咖啡馆的DimLau,将店名命名为“定格咖啡”,开店12年,他坚守初心,保持纯粹。比如探险家闪米特将漂流当做一生的事业,前半生的他是一个外企工程师,拥有亮丽人生的他却在接触皮划艇后辞掉高薪工作,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41岁那年,他一人一桨,沿黄河漂流。比如从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博物馆工作的「螺旋真理」,他曾参与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受到热烈反响。
除此之外,还有旅行博主小墨和阿猴夫妇,儿童课程设计师打泡泡等主人公,他们都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特立独行,意义非凡。
透过知乎这扇窗,我们看到了另一些生命,在同样的时间维度里,捕捉机会、拥抱变化,开启全新的体验,其中有忐忑摸索,有锚定而动,有一路顺遂,也有跌宕起伏,但无一例外,他们是坚定及勇敢的。
这种力量为当下在迷茫中渴望活得明白的年轻人送上了一束光,也让你在面临重要选择时,学会询问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
在《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这本书中,众人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那些平静的文字、深度的思考、深刻的感受,都在讲述着勇气的意义、传奇的意义、探索的意义、向死而生的意义。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让人们看到如何拥抱生命的无限可能。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参考答案,可以从浩瀚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北极星,也可以在喧嚣、孤独甚至黑暗中找到前行的既定方向。
图片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作者:知乎研究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知乎BOOK
part 3 人生敢失败
人生不会永远是坦途,总会有失败挫折。对你来说,失败意味什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你难以直视,半夜懊恼以至失眠?还是一个被人拿捏的弱点,每次提起都在心中隐隐作痛?
我们经常把失败看作一扇关上的大门,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错误文化太不发达的社会,会将“失败了”和“是一个失败者”混为一谈。但如果失败也是一扇打开的窗户呢?由哲学家夏尔·佩潘所著的《庆祝我们的失败》一书中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观点。
夏尔·佩潘曾受邀参与各地讲座,她遇到许多企业家和工薪阶层因为破产、被解雇、丧失机会等原因深感受伤,有的甚至一蹶不振。她发现,许多人经历了童年、青少年,开始职业生涯之后,都不了解失败的感觉,因此,失败往往如同棒喝,让他们难以重振旗鼓。
为了让大家正确对待失败,她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凝结成了本书。从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到笛卡尔、康德、蒙田,到黑格尔、尼采、伯格森、加缪、萨特,再到弗洛伊德、拉康、阿伦特......通过讲述古今哲学家们对失败的敏锐洞察,夏尔·佩潘教导了我们关于失败的种种美德。
本书是对失败的解构和赞美,每章都会讨论失败的一个侧面,目的是让读者获得理解失败的哲学视角。作者认为,对失败的恐惧是限制青年人发展的罪魁祸首,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孩子正确面对失败的教育观。
她表示,错误的教育会让孩子理性主义有余,而经验主义不足。成功的人生不需要没有弱点,而是需要建立自身的优势和技能。因此,赶快失败吧!尽早失败,尽早爬起,通过联结创造力和工具性,才能把知识记得更牢,并且更敢于在生活中冒险。
在一个凡事都要求成功、不惜一切代价的社会中,这本书将教会我们重新控制自己的生活。
图片
图片来源:上海文化出版社
荐书:《庆祝我们的失败》
著者:[法]夏尔·佩潘
译者:杨恩毅
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后浪
part 4 人生要糊涂
我们常说人生“难得糊涂”,这背后或许意味着,将生活看得太过明白,可能没法幸福的过完一生。该怎么办呢?是不是让自己变得笨一些,对生活糊涂一些,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一些,反而能够更好的度过这一生?
还别说,真有人试图让自己变笨,在法国作家马丁·帕目的作品《我就是这样变笨的》中,他用荒诞的故事和忍俊不禁的细节,为人们勾勒出生命变化的本质及生活的本来面目。
25岁的安托万认为聪明并不会带来幸福快乐,从小他就被大家叫作天才,但他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想太多,常常觉得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由于受够了自己敏感的心思和过度的自我意识,他发誓要不择手段把自己变笨,成为一个快乐的“正常人”。
这个匪夷所思的实验没有难倒“聪明人”安托万,他拟订了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书,比如先是通过“酗酒”让自己沉浸于酒精之中,麻醉精神世界,后来他又选择自杀,可被人告知这是成功率最低的方式,于是安托万走进诊所,希望药物能够把所有的聪明行为方式都戒除,从而走进和其他人一样“无趣”的人生之中。
在爆笑的变笨过程中,他曾遇到长篇大论的酒鬼导师、喜欢嚼舌头的亲戚、奇怪的自杀俱乐部成员和追名逐利的“成功人士”,还有一群瞎搅和的“狐朋狗友”。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和“幸运”的误打误撞,安托万储备了足够多的锦囊妙计,终于朝向“变笨”之路飞奔而去……
虽然一系列行为看似荒谬,但这个聪明人学习变笨的爆笑实验、这场白日梦还是让人产生了诸多思考:那些因为“太聪明”而陷入过痛苦的人,同样有权利得到关怀与同情,同样有权利变得平凡一些、糊涂一些。
《我就是这样变笨的》堪称初入社会的青年的反省之书,无死角投射出现代人都曾有的迷茫时刻。本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言之凿凿的观点令人难以抗拒,也令人着迷。这一次,让我们跟随主角全身心地投入到“变笨”的事业中,一起去寻找解药吧!
图片
图片来源:贵州人民出版社
荐书:《我就是这样变笨的》
作者:[法] 马丁·帕日
译者:和又和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part 5 人生要接受
如果幸运女神偏不眷顾,我们究竟如何准备才能应对逆境?你能决定自己是否生病吗?你能选择要不要卷入一场意外吗?你能阻止心爱之人的离去吗?你能保证取得成功吗?你对以上事项有多大的控制力?
事实上,人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面对不幸。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斯多葛主义哲学旨在帮助人们在起起伏伏的人生中游刃有余。他们相信,事情好坏与否,取决于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许多痛苦都来源于盲目的期待和错误的判断。
他们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核心理念:接受不可控和保持判断力。人生诚如摔跤手必须坚持艰苦地训练,才能在面对强敌劲旅时从容不迫。同时,还须向外看,看到浩瀚的时空,认清自己只是宇宙中一个微小的瞬间,并从中获得安宁。
塞拉斯撰写的《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不可控并尽力而为》一书,则通过三位斯多葛主义代表人物(塞内加、马可·奥勒留、爱比克泰德)精彩的人生片段和理论支持,给现代人带来安慰和启发: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是你真正能够掌控的?当你不能保证一切能按照你的意愿发展时,你该怎么做?在“共同生活”这个主题上,斯多葛学派又能教会我们什么?
近年来,斯多葛主义的复兴不是偶然,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一种导引,带领我们看破对未知的恐惧,珍视短暂如奇迹般的生命,在逆境中找回勇气。
本书将斯多葛学派的关键信条提炼出来,用优雅、经济的散文,敦促我们通过专注于理性决策,成为更好、更快乐的人。
图片
图片来源:上海三联书店
荐书:《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不可控并尽力而为》
作者: [英] 约翰·塞拉斯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Lessons in Stoicism
译者: 修玉婷
事实上,
当我们将人生的关键词
从“成功”转换为“体验”后,
生活就会变成旷野,
而非一条笔直的轨道,
那一刻,你也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因为,当人生不被定义后,
我们会去往更宽广的领域角逐,
人们也不会惧怕新领域的压力,
当敢想、敢做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那匹黑马。
而无论去到哪里,
也都将会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那一个。
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不被标签及世俗的成功所捆绑,
希望大家能够勇敢追随自己的内心,
成为最想成为的人。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