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新市区):创新非遗传承路径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6月20日10时许,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银川北路和安巷的张国法中西医结合诊所,十余位患者正在接受针灸治疗,还有十余位患者排队等候。
张国法中西医结合诊所的张氏针灸疗法,在今年5月被列入高新区(新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日前,高新区(新市区)公布第三批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玉雕(和田玉雕刻技艺)、鸟笼制作技艺、古琴艺术等多项文化传承技艺,还有针灸(张氏针灸疗法)、中医针疗法(风湿骨病疗法)两项中医传承疗法技艺。
今年41岁的张国法是张氏中医的第七代传人,9岁跟随父亲学习医术。“目前我把我们家族传下来的一些手抄秘方、针法、脉法等都在进行文字整理。”张国法介绍,此前张氏针灸疗法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承针法,且只单传家族男性,但他和父亲沟通后,打破传统,目前15岁的女儿和10岁的儿子都已学习5年中医医术。后期张国法还将制定相关培养计划,让张氏针灸疗法被更多人了解,让更多人受益。
在位于河南西路北巷的鑫苑小区,杨啸忠和徒弟李兆斌正在制作竹制鸟笼。杨啸忠传承古法祖传鸟笼制作外,融南北风格,自成体系,并在全国首创烙画鸟笼。今年,杨啸忠制作的精美鸟笼被列入高新区(新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在杨啸忠的家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鸟笼20多个,外形大多以平顶、圆形为主,不少鸟笼上都有独一无二的烙画。还有各种制作鸟笼的工具,大到车床、小到一小截铁丝等。
李兆斌说:“在竹子上烙画和在木头上烙画完全两码事,竹子比木头硬得多,烙画非常费时费工。因为师傅的技艺和耐心细心,让师傅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我需要学习的不光是师傅的技艺,还有师傅的匠心。”
图片
杨啸忠正在制作竹制鸟笼 (牟敏 摄)
杨啸忠制作一个精制鸟笼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还得依靠各类得心应手的工具、模具、绘制图纸、查阅资料。
杨啸忠介绍,他从1965年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实用鸟笼,工作后每次去国内其他城市出差、学习,都会在完成工作后,去当地的鸟市,学习鸟笼制作技艺。同时,他还拜访了多地的竹编、雕刻等艺人,将这些工艺用于自己的鸟笼制作。
图片
在杨啸忠的家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鸟笼20多个 (牟敏 摄)
杨啸忠说:“经过这么多年的鸟笼制作,我也有自己的心得、经验,以及严谨的工艺流程,我也带着鸟笼制作技艺进社区、进特色街区,只要有人想学,我都愿意倾情教授,希望将鸟笼制作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高新区(新市区)始终坚持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发掘非遗项目,邀请自治区专家开办培训班,指导非遗申报工作,建立全区非遗名录库,目前已收录非遗项目28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让非遗项目更多融入市民生活、焕发更强大的活力。”高新区(新市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王群表示,该区连续两年开展“非遗购物集市”活动,持续推动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学校等地进行宣传推广。后期也将致力于培育非遗品牌,促进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