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考古人:用汗水冲刷“尘封的历史”

全文1803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济南高温天气下,考古人员无惧烈日,用汗水揭开了一段段被深埋于地下的神秘过往。

02考古队面临着高温、暴雨和洪水等夏季挑战,为了保护好文物,他们需要在恶劣环境下进行发掘工作。

03为此,考古队在工地上方搭建了黑色遮阳网,准备了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并调整了考古作业时间。

04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考古人员依然坚持工作,希望通过发掘发现千年前的奥秘和古人留下的财富。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有人说考古队是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长期的田野工作,让他们历经了风吹日晒,见证了春夏秋冬四季变迁。
近日,济南连日高温,考古人员无惧烈日,用汗水揭开了一段段被深埋于地下的神秘过往,让千百年前的历史在当下得到重现。6月21日,记者蹲点采访了济南的一支考古队。
“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6月21日上午9时左右,在济南市历城区一考古工地现场,工作人员挥着锄头,拿着手铲,紧锣密鼓地进行发掘工作。
“曹队,看这里。”工作人员的一声呼喊吸引了曹帅的注意。曹帅赶紧跑步过去,查看发掘情况。
1990年出生的曹帅是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的一员,自2018年正式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十多个考古项目的发掘。此次考古工作,他是执行领队,负责发掘工作的整体调度组织,有时也要亲手发掘。
图片
最近济南迎来高温天,曹帅不得不担心起发掘工作的进程。
“此次考古工作是一次配合性发掘,为了配合工程建设,6月初开始正式发掘。”曹帅说,他们现在每天同时发掘十多个墓葬,就是为了“抢工期”。“现在天气炎热,但是我们还得加班加点,争取7月底完工。以便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工程建设也能提前进行。”
“以往济南的六月,好像没这么热。”曹帅感觉,今年的六月热得格外早,让人猝不及防。为了防暑,工地上方搭建了黑色遮阳网,准备了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并且,考古作业时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今,考古人员提前了每天的发掘时间,早上7时便开工。“我们也尽量避开上午11时到下午3时这个时间段的高温天气。”
考古工地一般都在户外,考古人员不仅要忍受高温的挑战,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着;还要置身在空间逼仄又闷热的墓葬、深坑中发掘,条件颇为艰苦。“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天气,如果当天气温实在很高,我们也会休息。”曹帅说。
在工地上,闷热的天气让考古人员不一会儿就满脸汗水。曹帅说,几乎每次发掘,身上都会大汗淋漓,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是常事。
夏季对考古的挑战
在考古工地的南端,有一个深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蓄水池,容积大概五十立方米,为了防汛。”曹帅解释道。
夏季对考古的影响似乎格外多。不仅是高温,夏季还可能会带来暴雨和洪水,而后者对考古工作的影响或更大。“考古现场其实要比周边地表低2米左右,如果有暴雨,可能会造成地下内涝。”曹帅说,为了防汛,他们分别在工地的内外侧挖好了蓄水池和排水沟。
为了工作方便,曹帅和队员胡允港在工地附近租房住,每天一早出发,骑电动车15分钟左右便可到工地。21日一早,曹帅出发后,看着阴沉沉的天,心里沉甸甸的,担心会下雨。
“今天把挖出来的墓葬坑周围,加一圈土堰吧,防止被雨冲刷。”曹帅来到考古现场后,对工作人员说道。
图片
21日,天气预报济南当天有雨,但雨何时会下,谁也说不准。因而,在雨来临前,考古队员们就要一直进行发掘工作。
尽管担忧夏季天气对考古工作带来的挑战,但考古人员一直在直面夏季。“一般来说,我们春节后就会开展考古工作,尤其是济南考古前置3年多来,工作任务大大增加,调查、勘探、发掘,一直在持续进行,基本全年无休。夏季的野外工作,躲是躲不掉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战胜它。”
“考古能够挖掘未知的惊喜”
考古队中,胡允港是新生力量。今年27岁的他,自毕业后就来到了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迄今为止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
在发掘工地上待了近一个月,胡允港的脸已经被晒得黝黑,但他依旧干劲十足。
2017年,胡允港在曲阜一考古工地实习,那时20岁的他对考古满怀着求知欲,在参加那次考古实习时也格外激动。某一天,他突然发现考古现场有片土层呈现铜绿色。“是不是有遗物?”抱着怀疑的心态,胡允港试着上前用小铲子一点点地铲土。终于,他亲手发掘出了一个战国的小青铜器。
“那种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说,”对于考古,胡允港有着自己的乐趣所在,“考古能够挖掘许多未知的惊喜”。
这是胡允港对考古的激情,也是曹帅一头“扎”进考古的原因。
走上岗位以来,令曹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发掘经历便是2020年的小清河沿线的田野考古工作,这也是山东首次系统地对小清河沿线进行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
“那次的考古时间大概是从3月到6月中旬,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曹帅仍然还记得,当年的5月底,他们正在发掘邹平新西村墓地。高温来袭,太阳直射下,现场的气温一度飙升至40摄氏度,顿时被热浪笼罩。“当时因为防护不到位,半个下午,我们领队的脖子就被阳光打上了黑色的烙印。”
不仅如此,当时墓葬的开口距地表深约6米,而且最近的墓葬离小清河岸只有50厘米,每当河水上涨时,墓圹积水严重,根本看不清墓葬的形制和具体的埋葬情况。于是,曹帅和队友们赶紧置办了水泵、雨靴和橡胶手套,一边抽水一边清理。有时水泵排水不及时,就只能提着水桶上阵,加速排水。
从3月到6月中旬,曹帅去时棉衣裹身,归来裤衩背心,每天早出晚归、摸爬滚打。“当时我参加工作并不久,那几个月的充实生活,着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发掘中,曹帅和队员们发现了千年前的奥秘,和古人进行了超时空的对话,也揭开了过往的神秘。
来源:齐鲁晚报